猜你喜欢
摆脱共情

摆脱共情

书籍作者:[加] 保罗·布卢姆 ISBN:9787213093531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36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罗?布卢姆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现象的主要诱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带来的积极作用,共情带来的消极作用更为普遍。

● 当然,布卢姆并不是彻底地反对共情。他认为共情可以分为两类,即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通过本书的论述,他告诉我们,情绪共情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情绪,它迎合了人们的偏见,常常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甚至会导致暴力和恶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带有个人偏见,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块,而许许多多其他的事物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之中。

● 布卢姆的观点是基于突破性的科学发现而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和国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决定都是因为共情这种错位的情感。在本书中,布卢姆以精准和有趣的文字展现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们的判断,并告诉我们,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为和道德决策,我们需要:依赖理性而非情绪共情,听从大脑而非心脏。


作者简介

[加]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z受欢迎教授、TED演讲人。

● 布卢姆是耶鲁大学z受欢迎、z风趣的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学导论课是耶鲁大学z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这一公开课的视频。

● 布卢姆是《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z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任主席,《行为与脑科学》杂志联合主编。

● 布卢姆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而获奖无数。他的文章屡见于《纽约时报杂志》《自然》《纽约客》《科学》等刊物。著有畅销书《善恶之源》《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年度z佳图书!

● 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让你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重新审视各种社会事件背后的“推手”!

共情背后充满狭隘、偏见和非理性,会阻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所谓知己,不是跟你一起笑一起哭,而是能深刻地理解彼此;

只有理解而非共情孩子的痛苦,才能与孩子建立更加深度且长久的联结;

为什么咪蒙等媒体总是能轻易煽动大家的情绪;

网络喷子的狂欢,就是共情的狂欢……

● 提出革命性的决策和行为法则,想要做出明智的道德决策,也应该依赖理性而非共情,听从大脑而非心脏!

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因而我们要学会改变、塑造、引导和制约共情 ,同时强化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共情带来的狭隘和偏见。

● 耶鲁大学超受欢迎教授保罗?布卢姆重磅新作!

保罗?布卢姆是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导论是耶鲁大学z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而本书就汇集了他z新的思考。

● 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作序推荐,《出版人周刊》、《经济学人》、史蒂芬?平克、萨姆?哈里斯等众多媒体、大咖鼎力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摆脱共情》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我们能否理性地去共情

我不是在和稀泥。

几周前,一组研究者在证明人们捡到的钱包里钱多反而更容易归还时,顺手发现,中国人对丢失钱包的归还率是全球极低的。这项研究引发了争议,爱国学者甚至民众都表示不忿并指责该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毋庸置疑,凡是研究皆有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项研究也能说明,中国人对陌生人的帮助相对不算多。如果看一下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你会发现,中国近几年都稳居中游。在构成幸福的要素中,中国的社会支持比较好,但慷慨却很低。社会支持通常是熟人所给予的,而慷慨的对象是陌生人。我们的文化似乎缺乏对陌生人的道德关怀,关于这一点,有一种可能是熟人容易引起共情。

此即保罗?布卢姆这本书的核心。布卢姆反对情绪共情而非认知上的共情,即反对感他人之所感,而非理解他心。他认为共情并非良善之源,反而会滋生不公。于布卢姆而言,共情是盏聚光灯,它焦点狭窄、偏好利己、无关权重。我想,布卢姆意欲追求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理性,也是更加功利主义的伦理观。诚然,理性之光辉是人之为人的核心。我赞同布卢姆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其实太过理想,完全理性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心理学是平均数学科,关心的是普通民众而非绝对理性的人中龙凤。实际上,布卢姆探讨的不只是共情,而是理性与情绪、审慎加工系统与直觉加工系统。问题是,普通民众的道德真的能摆脱情绪吗?

我想不能,哪怕经历了无数次启蒙也不能。

第一,情绪也许也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从达尔文伊始,心理学家便同意情绪是有其进化渊源的,人类有基本情绪,灵长类动物也有。但理性不同,动物的理性能力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不过,低人化(Infrahumanization)理论却认为,人之为人不在于这些基本情绪,而在于人的次级情绪,比如尴尬、敬畏等。绝对的理性绝对会造就英雄,但有时这样的英雄颇为冷酷,缺乏情绪而完全计算者有时也会被普通人知觉为没有人情味,因为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情绪是抹不去的。

第二,情绪在生活实践中太难抑制。普通人虽然知道情绪抹不去,但他们依然向往将爱与恨藏在心里。这很矛盾是吗?觉得完全理性者没有人情味,又向往成为这种人。无它,想得却不可得者,是诋毁之对象。在人们心里,尚不谈理性,能做到压抑情绪就已然是人上之人,泰

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太难做到了,所以,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正因为情绪消除如此困难,才有了各种情绪管理方法与实践的盛行。

第三,道德可能大部分是情绪的结果。道德发展观始终强调理性,他们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判断都是基于审慎的道德推理做出的。孩子做出道德判断与行为必然是基于某种考量,要么是妈妈这样说了,要么是我想做个好公民,要么是我就认定某条规则。但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等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却认为,理性真的是情绪的奴隶,大部分的道德思考,都是事后解释。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经由情绪做出决策,然后再去为这个决定找理由。确实,很多时候,硬币一旦抛向了空中,没等硬币落地抛硬币的人心里其实就已然有了答案。这是情绪的作用,人是为情绪去合理化事情的动物。其实人不怕做错事,怕的是没有做错事的理由。

第四,情绪是给人贴道德标签的依据。如果一个人经过理性计算做好事,那人们会认为他不如情绪化地做出好事的人好;当然,理性地做坏事的人,人们也觉得不如情绪化地做坏事的人坏。似乎是情绪而非理性,让人们作为给他人贴标签的依据。这就是为何相比于比诸葛亮为

善,人们觉得张飞为善更善;相比于诸葛亮作恶,人们觉得张飞作恶更恶。也有更多研究发现,其实快速决策甚至能更加道德,这一点在布卢姆的书中也论及。

第五,情绪可能才是推测真我的标杆。为何人们会觉得情绪化地直觉决定为善要好于审慎理性地为善?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情绪化地、直觉地做出良善行为就表明这个人就是个好人,他没有戴面具、非常真诚,换句话说,他的真我是善的。特朗普几年前能成功打败成熟政客希拉里,我想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其情绪化的表达远胜希拉里理性的言谈,让普通民众觉得他很真实,而实际上,这种真实是虚假的,因为特朗普的言语夸张,夸张就是一种不真实。

摆脱情绪,具体为摆脱共情并不容易,在中国文化下更难。

第一,也许没有其他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强调道德。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聚集而生、日出而作,维系文化的是亲缘血脉,基本关系是君臣父子。讲礼求伦甚于交易买卖,伦理道德就甚于法律规则。道德事关文化核心,但它是讲求伦理的,它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它讲究氏族同宗,因此中国文化下的共情相对来说更难供给他人、他家、他族以及所有他者。

第二,也许中国文化的道德共情有其虚伪的一面。我们对他人也不是完全不能共情,甚至对动物也不是不能共情。看着动物被杀而不能救,非君子所为。所以,为了能大快朵颐,君子就远庖厨,干脆不看,逃避共情便没有了道德包袱。佛教对吃素也有如此论述。究其本质,这相当虚伪,用不知道代表没发生,只为求心安,这亦非君子所为。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做过类似的实验,在看到他人受苦时,逃避不看和代人受过者均有,后者被他称为真的利他。

第三,也许中国文化的差序感加剧了共情的聚光灯效应。我们始终觉得中国人的道德结构是一个差序圈,实际上,每一圈之间还有极大的差别。脱离了这个圈就异常难受。我们是朋友,所以我们不能突然客气起来,比如我帮了好朋友的忙,他对我说谢谢,我还会生气,因为觉得

他把我当外人,即没有把我放在中心圈内。所以,共情起来,我们会对圈内的人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圈外的人视而不见。我不是说我们把圈外的人都评价为坏人,而是说我们对他们根本不做道德考量,他们道德不道德与我们毫不相关。这很可怕,这代表我们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作道德的主体,我们对陌生人可以没有道德关怀,谁也不能说自扫门前雪不对,但是我们不能不给予陌生人道德关怀的地位,因为那样陌生人便和花鸟鱼虫无异了。

第四,也许中国文化的情境力量会推进共情感觉。中国人更加依赖情境,这毋庸置疑。人生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也生活在具体微小的环境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小说均表达了在大背景下结合情境的小恶与平庸,这才是真的人性深刻之处。人性的扭曲之所以会在特定情境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共情起了极大的作用。其实,在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可以不为人,所以我们需要珍惜尚可为人者。人性的可怕之处在特定情境里会有直接的显示,有人说不问苍生问鬼神,但实际上,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变形,也就是我所说的不畏鬼神畏苍生啊。

第五,也许中国文化的道德纷争在于共情的激发。中国人的道德纷争历来有其特点,即抢占道德制高点。哪怕实际上是我输了,但如果在面子上我更加道德,我就还会觉得我赢了,鲁迅对此有大量的描述。有时候大到国际冲突,小到市井口角,我们都遵从这种逻辑。而抢占道德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叫作扮演道德客体(moral patient),即把自己变成道德行为的接受者而非发出者,俗称装受害者。当人变成了受害者,他便逃脱了作为道德行为发出者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也模糊了意图,同时让人觉得容易共情和同情他。一个好的领袖必然是在局势动荡时蠢萌可爱,而在局势向上时铁腕专横,因为前者可以逃脱责任,而后者可以尽揽功劳。

既然中国人的共情更难摆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推己及人。我推崇用中国传统智慧来解决这一矛盾,即仁。仁者,忠恕,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的智慧是推己及人的智慧,它与共情刚好相反,共情是感人所感。所以,仁是用自己度他人,而共情是用他人代自己。当我们用自

己来考虑他人时,就能对他人更加理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当然,你可以说人都是自私的,因为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及自我意识的出现,我们在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上就会有所不同。但是,自私不是允许自己作恶的理由,它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是在用“是”推论“应该”。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便能理解他人的自私,人能摆脱自己的不欲便能体会他人的痛楚。因此,用推己及人代替感人所感,用仁代替共情,也许是更为适用的方式。

第二,上德不德。在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观中,末期后习俗阶段其实预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是个体化的,它可能不会流俗,它可能不为他人所理解,它更可能是经过理性计而算来的。我想,为了摆脱共情的聚光灯效应,

我们理应承认存在不同的道德规程,并且不把自己的道德规则强加于他人。这很困难,因为人最怕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也最爱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这看起来是道德相对主义,但我觉得不以自己的道德观强加于他人、没有仔细了解便不对人贴道德标签,这是作为理性人的基本素质。老子说上德不德,也可以说大德其实看起来不像德,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良知中。

第三,习而有德。与常人不同,对心理学家来说,共情之利他当然不如理性之利他,但是,理性在情绪无法摆脱时当如何体现?那些熟读伦理学经典的伦理学家尚且不比普通人更道德,理性当何为?我想,理性的规则应该内化为行为的准则,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化的准则必须在实践中习惯化。也就是说,创设需要进行道德决策的情境,让人在已经内化的道德规则中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反馈,最终形成理性与自动化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规则务必具体而非抽象。我们的各种职业伦理守则都太过抽象,无法给具体实践以很好的指导,只有最为具体的规则才能马上指导行为,比如小学生守则中的尊敬师长便过于抽象,如果换成老师讲话时应该如何做、见到老师时应该说什么等具体规则就更容易实行。

第四,良知存情。没有情绪的人看起来像机器。道德的人还是需要有道德情绪,但道德情绪的激发必须正确且不过激,这同时也依赖于良好的理性规则的内化。通过习惯化、具体化的情境作用,人们可以自动化而确切地产生道德情绪,包括共情。我们说人有良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是说,心其实无所谓好坏,但良知是知道善恶,这是理性。我倾向于认为良知远胜于这种知道的理性,它更像自动化发生的道德情绪,共情愤怒厌恶之至,便是存现良知之时。

第五,选择为善。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道德的世俗社会里,道德可能会被当作枷锁,譬如鲁迅翻了一遍却只看到了吃人;道德也可能被当作工具,譬如被人以德为名行不德之事。但是,我发现好人其实都是相似的,恶人各有各的恶。我把它叫作美德的安娜?卡列尼娜效应。既然好人都是相似的,那么,或许这种相似性就体现在人的主动性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主动为善的欲求,混吃等死者有之,被动安逸者亦有之。普通人有时候社会心理学家描述为乌合之众,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你欲由之,而民不欲知之。唤醒装睡的

人不易,让人主动选择亦不易。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生而向善(born to be good),而我认为,不若人选择为善(choose to be good)。

布卢姆强调的理性也是能动地选择。本书必然能带给读者深邃的思考,包括对人性、对人心、对人情。

是为序。

喻丰

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推荐序 我们能否理性地去共情

引 言 别以为你真的了解共情

第 1 章 情绪共情VS. 认知共情:感性与理性的两面

共情是拯救世界的良药吗

共情会如何导致不公平现象

共情不等于道德或善良

共情的聚光灯效应

认知共情是每个人必备的武器

8 个有关共情的错误观点

行为升级:千万别把共情当成道德指南!

第 2 章 共情是怎么产生的:神经科学的三大发现

如何用神经科学研究共情

发现1:共情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发现2:共情体验受个人判断影响

发现3:理解不等于感受

共情的动机本质上是自私的吗

共情能力可以测量吗

行为升级:别把共情能力当成评价他人的标准

第 3 章 共情与决策:做好事,更要有能力做好事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为谁慷慨解囊

选择性聚焦:你能看到哪些人的痛苦

小心!别掉进共情的陷阱

方法1:做一个有效利他主义者

方法2:减弱自己生活的分量

行为升级:决策前,理性判断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视角延伸1 共情会影响人的政治立场吗

自由派与保守派有什么不同

自由派人士的共情能力更强?

共情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第 4 章 共情与亲密关系:考虑对方的考虑,而非感受对方的感受

共情能力太强会让人更不开心吗

多一点仁慈,少一点共情

共情使人变成过于黏人的朋友

共情使人变成溺爱孩子的父母

共情使医生的精神不堪重负

共情使患者忽略医生的专业能力

与陌生人相处,关键是度的平衡

行为升级:用理解取代感受,成为更好的朋友或父母

视角延伸2 共情能引发利他行为吗

自私的基因创造出利他的动物

共情并非利他行为的基础

第 5 章 共情与暴力:先思考再行动,而不是先共情再行动

德化差距:纯粹邪恶神话的源头

善的信念也会开出恶之花

共情如何看待成本效益评估

共情是如何引发暴力的

精神病态的核心是缺乏共情吗

共情能防止去人性化吗

行为升级:学会改变、塑造、引导和制约共情

第 6 章 共情不能让你善良,理性才能让你强大

理性能够完全取代情绪的作用吗

人是物理动物,也是理性动物

为什么人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非理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性

政治领域的非理性与推理能力无关

理性,我们心中的法官、行为的导师

行为升级:保有共情,但强化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致谢


短评

共情可能不重要,慈悲就行,情绪不重要,情绪稳定就行

2020-01-31

1)共情反倒会让我们做更多错误的决定,保持理性才是最佳选择。2)共情太强的人可以很懂如何利用别人,也可以很容易被人利用。3)一般般。

2020-02-11

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0-01-22

要有同理心,不一定要共情

2020-01-22

看了之后我也很在意一个问题:亚当斯密是处男吗

2020-01-22

摆脱共情的书评

情侣和朋友相处,都希望对方能与己共情,快乐我的快乐,难过我的难过。 父母教育孩子,会努力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宝贝,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平时讲课、写文章的时候,也会注意感性理性结合,因为只有道理没有故事的内容,难以激起受众的共情。 共情如此...

2020-02-08 00:06:10

书评人:本杰明·索斯基斯 很多慈善组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筹款工具。戴上虚拟头盔,瞬间置身于黎巴嫩的难民营,捐赠人很可能会捐款支持那些为难民提供救助的人道主义组织。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却没有被这种所谓的“同理心机器”打动。最近,...

2019-03-21 01:31:38

说实话, 这本书争议大, 褒贬不一, 在 Amazon 上评分也不高. 毕竟有同情心有爱心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不过最近看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宅斗剧才明白这一点 以前压根不看这种宫斗宅斗剧, 但是 "知否" 这部剧的主题曲太好听了, 就想着看看. 里面的两个大反派...

2019-02-16 07:38:24

The main point of this book as I understand it: strong emotions create strong cognitive bias, which hinders sensible decision making. To me this is a reasonable point to make. However, 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more extreme than the actual content of the boo...

2018-08-05 05:54:33

1/共情是一种能力,能让我们以他人的视角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 2/作者建议,行为升级:保有共情,但强化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感受和理解是有区别的 4/作者把共情有细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认知共情就是理解能力啊 5/不要成为共情的奴隶 6/共情...

2020-02-08 17:04:10

个人的一点拙见。 作者的理论可以应用到网络暴力上 他的理论充分证明了一个事情:为什么微博总是乌烟瘴气和阳光明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其实可以从情绪共情的角度进行观察。 大量的媒体撰写煽动性的故事与语言让陌生群众的共情被调动,于是网络暴力产生。 但真相却往往相反,这...

2020-02-12 22:51:48

如果看一下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你会发现,中国近几年都稳居中游。在构成幸福的要素中,中国的社会支持比较好,但慷慨却很低。社会支持通常是熟人所给予的,而慷慨的对象是陌生人。 共情的坏处: 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让人只能看到并关怀眼前的几...

2020-02-02 20:58:29

文/徐谌辉 共情能力似乎是一个非常男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能力,能让我们以他人的视角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而本书《摆脱共情》,却佷有意思,从多个角度批判共情,比如社会,情感,等等。首先,本书认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是两件事。而我难以理解的那种情绪泛滥,在...

2019-12-30 21:29:02

标签
心理学,思维改变,共情,保罗·布卢姆,哲学,心理,我想读这本书,思维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