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 ISBN:9787111654100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4948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德鲁克根据自己对于社会经济和商业现象的深刻观察,发现在巨大趋势的背景下,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不重要之事将其扰乱,他称之为“不连续性”。他认为相对于那些明显可见趋势的巨大冲击,这些不连续性反而更可能塑造我们的未来。
50多年前,德鲁克在这本书中展望了人类从工业社会迈向知识社会的图景,书中关于知识社会的种种预言后来几乎都被一一证实,充分证明了德鲁克的远见卓识。
这本书完整体现了德鲁克深刻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当下,前瞻地思考未来,特别是对于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每一个组织的转型发展乃至政府的治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彼得.德鲁克小传
(1909.11.19—2005.11.11)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z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初次在中国出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帮助你观察当下,洞察未来,发现巨大趋势下的“不连续性”。对个人的职业选择、组织的转型发展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创1970年春,我开始了定期访问日本的旅程。当时,《不连续的时代》这本书已在日本发行数月,迅速成为各方热议的畅销书。日本一位知名社会学家在东京一所知名大学策划了以本书为主题的研讨会。这位社会学家致开幕词时说:“15年前德鲁克告诉我们,要保护日本文化,就要建设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经济;他的新书则告诉我们,要保护日本文化,现在必须建设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
当然,本书并非为日本而作,也不是专门针对日本人而写(尽管这是最早指出日本经济成功并从中汲取经验的书之一)。然而,本书的基本命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20年社会重心从经济转向社会及其结构。
20世纪4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管理,并不是因为对企业很感兴趣。我当时对企业几乎没兴趣,甚至到现在兴趣也不大。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我已确信自由社会需要一些东西,这些尚未被注意、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东西就是管理制度。
从我早前出版的三本书中可以得出这些结论,这些书是:《工业人的未来》(1943年)、《公司的概念》(1946年)以及《新社会》(1949年)。
20世纪60年代末,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在内,整个世界都已具备“管理意识”。事实上,管理学院、管理学位、管理书籍在当时已有些增长过度,至少数量上是如此。不过,管理这个新兴的社会制度,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我一直以来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商业。正如成功总会引发全新的不同挑战,管理也是如此。这些挑战就是《不连续的时代》这本书要讨论的重点。现在我们依旧面临这些挑战,但并非经济挑战,而是社会挑战。
与此同时,本书也率先指出,20世纪政府的成功已达到顶峰。不过,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所有交战国家(甚至包括沙皇俄国)中,政府官僚成就巨大,但军事领导权、能力和策略却彻底崩溃。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政府,不论何种性质,都达到了权力的顶峰。许多国家认为,任何社会任务如果移交给政府都将得到“解决”。这种信念在戴高乐执政的法国、工党执政的英国和肯尼迪执政的美国都普遍存在。当然,我们不需要做太多调查研究,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些政府变得如此无能,正在迅速丧失创造绩效的能力。
当时,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为完成30年代新政中未实现的福利而在反贫困战中付出的努力一个接一个胎死腹中,反而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无法产生社会效益。我清楚地认识到,到了停止问政府应该做什么,而应问政府能做什么的时候了。这个问题从早期法国大革命以来就一直没讨论过。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德国学生威廉·冯·洪堡(1767—1835)在研究政府效能限制的一本小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后来,洪堡成为知名的自由主义政治家、科学语言学之父,是19世纪德国大学创始人,也是现代美国大学的始祖。20世纪30年代初,我跟当时的洪堡一样年轻,也怀有同样的疑问,因而开始研究洪堡的政治思想,但从未完成也没有发表过。这个问题思索到最后的结果是,我在本书中创造了“再私有化”一词,10年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担任英国首相时采用并大力推动“私有化”。
这本书的主体写于1967~1968年,当时正值美国社会历经动荡、学生群体抗议越战之际,不过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些动荡,并不是因为我认为这些动荡不严重。事实上,我比大多数美国观察家更清楚其严重性,因为对大多数美国观察家来说,这些动荡只是“美国”发生的事。他们并未注意到,学生造反并非从美国开始,而是率先出现在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些未参与越战也没有种族问题的国家,学生运动反而更激烈,持续时间也更长。
同样地,很少有美国观察家注意到,越南只是国家采用军事力量镇压学生运动失败的一个例子,但绝非最极端的例子。近年来,最成功的例子发生在我写完此书的20年间。英国人在马来西亚半岛的镇压行动,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这种努力及其代价加速了英国的解体。在那之后,另一个陷入僵局的国家就是韩国;然后一连串的挫败随之而来,法国在越南、阿尔及利亚战败,美国在越战中失利。(我只能希望1991年美国在伊拉克的成功不会误导一帮人对军事的想法,从而忘记早期的教训。)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必定有普遍而非局部的原因,正如大多数美国分析家所不愿意做的那样,用纯粹甚至主要是美国的观点来解释美国或越南的学生反叛,无疑将“美国例外论”推向了极其荒谬的地步。
然而,我比大多数美国观察家更严肃地看待这些动荡。对我而言,这些动荡依旧只是表面症状。这些症状反映出更深刻的社会变迁,但症状本身并非社会变迁。例如,我认为当时的学生造反一定事出有因,可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就像海啸一样,发生于海底的地震才是真实的原因。诸如此类的爆发式增长也反映出识别这些症状非常必要,到底症状的真相是什么?这就是本书在1969年试图回答的问题。
本书提出的每一项主张在当时都是全新的,与出版时公认的观点正好相反,读者和批评家却很快表示“的确如此”,而且自此之后大家也认同这些主张。任何社会分析都希望得到这样的回应,并从回应中自我印证。如果指出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就无异于昨日的报道。如果指出人们不清楚,也不能察觉的事,就可能是“未来主义”的委婉说法。
每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社会分析书籍,不论是马克斯·韦伯还是托尔斯坦·凡勃伦的作品(仅以两位知名社会学家为代表),都具有全新的理念。《不连续的时代》出版后,历经许多年仍具有这样的特质,对我而言,这就是最重要也是最持久的成就。
彼得.德鲁克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1992年元旦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1992年版序
1983年版序
原版序
第一部分 知识技术
第1章 连续的终结 / 3
第2章 新产业及动力 / 12
日渐式微的“现代”产业 / 13
地平线上即将升起什么 / 24
新的知识基础 / 38
第3章 新企业家 / 42
技术动态性 / 43
市场动态性 / 50
创新型组织 / 54
第4章 新经济政策 / 58
错误的税收激励 / 61
聚焦于世界经济 / 65
第二部分 从国际经济到世界经济
第5章 全球购物中心 / 75
全球货币与信贷 / 81
萌芽期的机构 / 87
第6章 让穷人富有生产力 / 101
哪些做法行不通 / 107
哪些做法可行 / 122
第7章 超越“新经济学” / 137
经济学家的假设 / 141
世界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 152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 158
我们需要什么 / 161
第三部分 组织型社会
第8章 新多元主义 / 169
组织的共生 / 176
理论的需要 / 182
第9章 迈向组织理论 / 185
让组织有效运转 / 187
组织和生活质量 / 199
组织的合法性 / 205
第10章 政府之弊 / 210
政府不能做到的事 / 222
政府是什么样子 / 230
第11章 个体如何生存 / 239
决策的重担 / 242
自由的领域 / 244
组织是个人的机会 / 253
第四部分 知识社会
第12章 知识经济 / 259
知识工作的出现 / 273
第13章 知识社会的工作和工作者 / 281
知识工作者和工作年限 / 284
过渡时期的问题 / 290
第14章 成功把学校惯坏了吗 / 304
学校有何用处 / 306
教育的社会影响 / 317
第15章 新学习和新教学 / 327
教育的迷思与知识 / 331
第16章 知识的政治学 / 342
知识基础 / 348
知识政治学 / 356
第17章 知识有未来吗 / 365
结束语 / 373
译后记 / 376
回到那个时代去看必定十分超前,在这个时代才进入中文世界,总是五味杂陈。不过,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