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陈根远 | ISBN:9787535688774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4512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本书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网红”讲解员杨烨联合讲述碑林所藏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带领读者穿越时光、追溯中华文明及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西安碑林历经沧桑900年,一路带着古老大秦的印记,低吟着碑石时代的千古绝唱,书写着汉唐雕塑的永恒史诗,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品读的极有意思的一部大书。
陈根远,
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兼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终南印社副社长。
主要从事古代铭刻文物鉴定与研究。出版有《中国碑帖真伪鉴别》《瓦当留真》《陕西古代印章》等专着廿余种。
2017年底,接受“一席”的邀请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书法史如果掩去这些名碑,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点击量过10万。
杨烨,
西安碑林博物馆001号讲解员,从事碑林讲解工作将近20年。多次接待国内外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多所高校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碑林知识,被誉为“碑林的百科全书”。
解读铭刻于历史顽石的故事,确认穿透过时空迷雾的眼神。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一本由西安碑林研究员陈根远、“网红”讲解员杨烨合着的《藏在碑林里的国宝》。
碑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可以说,如果掩去碑林名碑,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
打开这本书,您打开的其实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儒家文化的图书馆,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档案库,也是汉唐雕塑凝结的永恒史诗!
想听更多有趣有料的故事,请走进《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一书。
全书附赠藏有《碑林寻宝图》的护封,由陈根远、杨烨讲述国宝故事的近200分钟音频,从唐玄宗李隆基《石台孝经》集字的帝王书法“朕略萌”书签。
郦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郑岩(教授、美术考古学专家)河森堡(国博讲解员)联合推荐。
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微博红人河森堡也说:“讲解员是一个小学文化水平就能做,但大学教授都未必能做好的工作。在极大的自由度中能够沉淀和表达出多少精彩内容,完全要看讲解员的热情和才华。看完这部书,我觉得碑林博物馆能有杨烨老师在,对观众对博物馆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石刻渊薮 翰墨津梁
——寻找藏在碑林里的国宝
朋友,当你徜徉在云南石林,为阿诗玛故乡千岩竟秀的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陶醉时,你是否知道在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帝都的西安,也有这么一片神奇之地。这里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牛,威猛驯良。这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的西安碑林。
沧桑九百年
公元904年,千年帝都长安的上空阴云密布,朱温挟持唐昭宗把首都搬到了洛阳,接着对长安城进行了全面的拆毁。当时留下来的一个节度使叫韩建,开始缩建长安城,并准备将已经被弃于城外的原唐朝国子监里的《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以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重要碑刻搬回城里。可惜,不久他就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的继任者叫刘鄩(xún),在谋士尹玉羽的劝说下也安排将《开成石经》等碑石搬到了原来唐代尚书省的西隅,今天西安鼓楼北、西华门以西一带。再后来又经搬迁,终于在岳飞出生的那一年(1103)搬到了现在碑林的位置。那时候,碑林就已经具备了收藏、陈列文物这样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所以西安碑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
碑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早年因为碑林中墨拓不断,碑石乌黑,故又有“墨洞”或“碑洞”之称。经过九百多年的网罗搜求,而今碑林已收藏碑石墓志造像石雕达4000件,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涵盖儒、释、道诸家思想,特别是年代有序、流派纷呈的历代碑刻书法艺术每年都令数十万中外学人游客流连忘返。
西安碑林是儒家文化的图书馆
在春秋时代,东方文化巨人孔子游学列国,创立儒学。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四书五经便成为知识分子治学进仕的基石。但古代印刷未彰,为了避免口传手抄的谬误,封建政权曾7次进行庄严的刻经活动。而陈列于碑林一室的《开成石经》则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较早、最完整、最大的一套儒家经书。北宋建立碑林的初衷也正是为了保护这套石经。
大和四年(830)峨冠博带的大唐国子监祭酒郑覃匍匐于地,向正襟危坐的唐文宗奏请镌刻《周礼》《尚书》《诗经》《三礼》《尔雅》《论语》《孝经》《春秋》三传等12部儒家经书。至开成二年(837)整套石经刻成,共114石,每石俱两面刻字,共228面,总字数达65万字之巨。至清补刻《孟子》17石,合称十三经。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明和校刊历史典籍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碑林三室南侧还陈列有一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残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刻经的珍贵遗存——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经》残石。该石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购于洛阳,上世纪30年代捐献碑林的。《熹平石经》是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书写,包括《鲁诗》《易经》等7部儒经。当时立于国都洛阳太学中。因刻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故名。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石经刻成后,“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加之蔡邕精研书艺,连梁武帝都赞其书“骨气洞达,爽之如有神力”,“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盛况空前。可惜后来历经变乱,渐至瓦解。现竭力收藏,也只见五百余碎石。而这块两面刻有400多字的《易经》残石竟是《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第三多的一块,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易经》文句,对校读五经文字颇有裨益。
碑林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档案库
碑林还存有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陈列于碑林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窥一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基督教东渐华夏的第一块碑石。碑文记载贞观二年(635)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经波斯传入中国,当时心胸宽广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的到来十分欢迎。“帝使宰相房公玄龄总仗西郊,迎宾入内”,不久又特设大秦寺以助景教传播。
碑文还记载了罗马帝国的四至、景教的教规、教仪、传播情况等。碑身四周还有叙利亚文的僧侣题名。其史料价值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他如汉梵合文《陀罗尼经经幢》《不空和尚碑》《米继芬墓志》《苏凉妻马氏墓志》等对研究唐朝与南亚、中亚的交流都极其重要。至于涉及其他古代社会情况、政教关系的碑石更是不胜枚举。
碑林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不了解书法,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而未到过碑林又不能说目睹了中国书法的“庐山真面目”。蔚为大观的西安碑林,碑石年代从汉一直到近代,前后相跨一千八百余年。中国书史上所有阶段的代表作品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命丞相李斯创立小篆,并在巡游所至用小篆刻石纪功。但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当年的秦刻石几乎只字不存了,只有宋代重刻、世为冠盖的小篆祖书《峄山碑》,才使我们领略到森然规范下,李斯小篆细劲、庄和、典丽的风姿。“小篆散而八分出”(碑林藏宋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明代出土的东汉《曹全碑》,秀韵飞动的风格在汉隶百碑中独树一帜,其以清丽婉畅、圆润绰约不知倾倒了多少书家。陈列于碑林中的于右任先生捐献的北朝墓志,魏书气象浑厚、笔法跳跃、意志奇逸,是北朝墓志精华所在。
初唐书风深受东晋王羲之的影响,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诸家又能各出己意,或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或如“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他们与后来丰壮淳厚的颜真卿、瘦硬通神的柳公权几乎决定了楷书艺术的构架。碑林陈列的他们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皇甫诞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皆是书史上光焰四射的杰作。
碑林三室中还陈列有唐代张旭、怀素写的狂草《断千字文》。以颠张醉素为代表的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李泽厚《美的历程》),奔蛇走虺,流走迅疾、连绵不断,把书家心中的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泼墨在书法的每一个点划线条之中,把书法的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至。
几千年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如果掩去西安碑林的名碑,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
西安碑林是汉唐雕塑艺术的殿堂
上世纪60年代初,西安碑林西侧建立了“西安石刻艺术陈列室”,收集陈列了咸阳沈家东汉双兽、陕北东汉画像石、唐代献陵石犀、昭陵四骏、老君像等中国汉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一批石雕。这是中国古代雕塑室内大型专题陈列第一家。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三类。
秦汉是雕塑繁盛时期,其中汉代雕塑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动势强烈,连鲁迅先生也称赞“惟汉人艺术深沉雄大”。咸阳沈家桥出土的东汉双兽“辟邪”和“天禄”,双兽肌肉强健,兽爪锐利,其飒爽雄姿,动感强烈,造型饱满,立于其旁,烈烈雄风仿佛呼啸耳畔。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雕刻手法更加流畅而娴熟,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但无不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实乃中国古代浮雕的压卷之作。
而原在唐代华清池朝元阁上的老君像,端坐在雕饰繁丽的须弥座上的老子,安详、虚淡,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明智慧。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
进入西安古城南门,右转通过书院门,向东走,路过明清陕西学术的重镇关中书院,就到了古柏森森、满地斯文的西安碑林了。在书院门口高大牌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文曰:
碑林藏国宝
书院育人杰
西安碑林从900多年前移至现址,经过历代碑林人的不断努力,如今它已经收藏历代碑刻石雕4000件,精华鳞集,许多都是堪称闻名遐迩的国宝。可是本书要说的却是更加严格的文物学意义上的、经过国家正式认定的“国宝级文物”。
多年以来,我国的文物鉴定标准一直将文物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和国家三级文物。日本对文物极为重视,他们顶级的文物称为“国宝”。受日本启发,从1995年起,我国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也开始赴全国各大博物馆研究认定“国宝”。
国宝级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重要见证,是一个博物馆实力的黄金名片。记得2016年6月,笔者应邀赴安徽博物院鉴定馆藏碑帖。鉴定工作圆满完成后,该院同行陪同我们参观高大上的安徽博物院,面对琳琅满目的文物,他们首先骄傲地告诉我“我们有八大国宝”,当时我马上问他们,安徽区县博物馆是否还有“国宝级文物”?答曰:“没有了。”可见“国宝级文物”之少、之重要。
那么,西安碑林经过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认定的国宝级文物有多少呢?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国宝级文物十九件(组),他们分别是:
曹全碑。汉中平二年(185)。
皇甫诞碑。唐贞观年间(627~649),于志宁撰,欧阳询书。
石台孝经。唐天宝四年(745),李隆基作序并注及书,李亨篆额。
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672),李世民撰序,李治撰记。
颜勤礼碑。唐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撰文并书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二年(781),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
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841),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迴元观钟楼铭。唐开成元年(836),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书。
开成石经。唐开成二年(837),艾居晦、陈蚧等书,共114件。
大夏石马。匈奴大夏国真兴六年(424),原立于西安市汉城查家寨。
李寿墓门、石椁、墓志。唐贞观四年(630),共3件。
献陵石犀。唐贞观九年(635),原置于唐高祖李渊献陵前。
昭陵六骏之特勤骠。唐贞观十年(636),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昭陵六骏之青锥。唐贞观十年(636),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唐贞观十年(636),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昭陵六骏之白蹄乌。唐贞观十年(636),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景云铜钟。铸于唐景云二年(711),原在唐景龙观。钟上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老君像。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原在西安临潼骊山老君殿,系唐华清宫朝元阁内遗物。
本书就想把这些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一一介绍给大家。
如果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书迹遗存来重构几千年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商周时期是甲金时代,秦到唐之间是碑石时代,宋代以后是纸素时代。为了让大家游览碑林,能够对秦到唐一千年间的整个碑石时代的书法嬗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我们又增加了西安碑林藏品之秦代《峄山碑》、东汉《熹平石经》、前秦《广武将军碑》、北魏《晖福寺碑》、唐代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张旭《断千字文》等六件国家一级文物。
来吧,让我们一起叩开碑林的神秘之门,去寻找藏在碑林里的国宝!
目录
前言
石刻渊薮 翰墨津梁——寻找藏在碑林里的国宝
上篇:我从大秦走来
千古一相的大手笔:《峄山碑》
生不逢时的《熹平石经》
汉石至宝:《曹全碑》
前秦《广武将军碑》重出江湖
北魏《晖福寺碑》传奇
虞世南与《孔子庙堂碑》
势如削玉的《皇甫诞碑》
异端西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篇:碑石时代的绝唱
天下第一行书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碑林的定海神针:《石台孝经》
大唐皇帝的一个梦:《多宝塔碑》
讲述太爷爷故事的《颜勤礼碑》
书法也疯狂:张旭《断千字文》
秘不示人的国宝:《迴元观钟楼铭》
唐代《开成石经》的刊刻与价值
成为国家名片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下篇:汉唐雕塑的永恒史诗
“最后一个匈奴”的坐骑:大夏石马
常败将军的国宝三件套:李寿墓门、龟形墓志和石椁
皇家萌宠:献陵石犀
世界石雕史上的经典:昭陵六骏
穿越千年的帝王之音:景云铜钟
“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像》
附录
追寻国宝之路
全国知名碑石景点导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