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当我遇见一个人

当我遇见一个人

书籍作者:李雪 ISBN:9787550263284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643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有限责任家庭》 “爱与自由”是李雪一以贯之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关系中,也体现在界限感上。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守住界限”都是重要的觉知方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负责,也只能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清醒的“有限责任人”。

《当我遇见一个人(新版)》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
家庭教育也一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作者简介

李雪,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
创办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她勇于袒露和剖析自己,用直白而不失温情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

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中》。


编辑推荐
早期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内化成我们的性格,决定了命运。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轮回童年的幸或者不幸。童年经历如木马程序一般写进每个人的潜意识,精准控制着人生轮回。打破轮回从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

当“我”足够清晰,“我爱你”才可能真实有力。借由一本书穿越回自己的童年,也看到孩子的当下,用丰盛的爱款待儿时的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抚慰那个从不曾离开自己的、躲在阴影里的小孩。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一路蔓延。

尹建莉说“因为李雪的存在,我感到不那么孤独”;张德芬说李雪是“敢向自己开刀的人,撼动人心”;武志红说“在我和李雪的共同读者中,很多人更喜欢李雪”;读者说“五体通泰,初尝自由”,所谓盛誉不过如此。

精打细磨足足一年,封面由童真性情的水墨画家林曦绘制,插画由灵性天成的漫画家阮筠庭亲自操刀,这一条走向童年和内心的路要多美有多美。愿我们及孩子都沉密神采,元气淋漓。


《当我遇见一个人》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我的一位朋友小时候弹钢琴,她形容爸爸看自己弹琴时的感觉:他就像在欣赏自己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隐含有俄狄浦斯冲突 ,但最本质的含义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有功利心的话,也许他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是,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也许孩子头脑里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他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打篮球的体验、满足和快乐的心情,这些都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则是我们头脑里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它”——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这些附带的好处,就会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我们产生共振,那么我们和孩子就根本不存在于同一个空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有一次,我的朋友去一个男孩家做客,想跟他分享一段经历。男孩认真地告诉她:“阿姨,我现在在吃棒棒糖,不能听你讲话。”过了一会儿,男孩吃完了糖,过来找阿姨说“我现在可以听你讲话了”,并且很认真地看着阿姨。我的朋友感受到这个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成长得很好,但孩子的父母却无法接受孩子对他们类似的拒绝。
为什么父母经常难以接受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如果我拿起手机打电话,手机显示“我暂时不想被使用,请过一会儿再打”,那我肯定会把它拿去修理。因为手机就是一个物,物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有多少父母把孩子也视为物,视为自己意志的延伸呢?有的大人看到孩子很可爱,冲过去要抱孩子,要孩子跟自己说话时,可曾留意孩子的状态和感受?他是否愿意和大人建立关系呢?
父母一刻不停地焦虑着孩子跟自己预想中的不一样,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表现。事实上,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和父母想象的不一样才是常态,如若相同,纯属巧合。
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应该按照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去生活,“我要求他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是为了他好,是有道理的”。这样想的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生,当你的父母也这样对待你、要求你时,你活得精彩吗?你的人生是快乐绽放的吗?几乎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比如乔布斯、索罗斯等,都有类似的人生总结: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关系即是物化的。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很多女人在没有性欲的时候,却无法明确拒绝伴侣的性要求,如果拒绝,心里就会产生很深的内疚感。这种心理并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自我价值感低”,实际上,不懂拒绝性的女人也可能是一个很优秀、很自信的女人。问题在于,当她活在女性的角色身份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女人本身的价值存在时,要如何拒绝这种角色身份的最重要的功能——性呢?做个难听的比喻,再高档精美的性用品,如果没有助性的功能,那就毫无价值,该被抛弃了。许多女人在其他方面都活得精彩自信,却摆脱不了这个最根本的恐惧:作为女人,你本身的存在没有价值。
当一个女孩诞生,即使是在一个不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依然会感受到父母隐隐的期望——“我家女儿比别人家儿子更有出息”,或者“做一个优质乖乖女,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一个好老公”。在这里,女人的价值要么是和男性竞争,要么是以女性身份换取男性的庇护,而她本身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男性天然地被赋予“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面子上和精神上的价值。当然,这些也是物化的价值,在物化的价值体系中,男性同样难以找到自我。
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剥离所有的功能价值,我是谁?我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我,双脚是否还能踩在大地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看见,是真正的爱。


目录

0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02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限制是伪造的爱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不期望改变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03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拒绝不等于伤害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0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可以不原谅父母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温和而坚定地“反控制”
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短评

很多观点和孙瑞雪和尹健莉书中的重合。有种花了时间和钱读自己已经知道知识的感觉。新颖的地方是作者剖析自我的童年经历来讲述,整合了育儿以及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对于自我疗愈是很好的牵引。

2016-07-09

李雪,物理学本科,后来做心理咨询,书中多处提及武志红。本书以亲子关系作为对象,谈论了自怀孕到孩子成长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提供的各种服务。其实,作为自由主义者,如果单纯向社会宣扬自己的观点,这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伪装成心理学或者育儿学,这就比较可怕了。作者谈到要用爱,不要用规则,孩子自己能够掌握规则。这种说法,其实是社会自发秩序的育儿版,但是这个理论是否有经验证明呢?看完全书,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基本上是一...

2018-05-16

这本书,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大问题,却细思极恐,例举的例子比较断章取义,说到一物因必与另一物果,太过浮华与表面与局限了;好的跳出思维里的墙的话道理可以,一般心理学的很多道理也引入其中,描述像穿着心理学的外衣,给人感觉却不严谨 缺求实。我可以理解此书符合当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成长心路历程,打破常规带来的新鲜感,但我内心不允许鸡汤/变形鸡汤/肤浅存留于此!

2017-01-11

李雪的文笔比武志红好。一本书不一定能将自己疗愈,重要的是当下体验到探索自己的愉悦,以及为以后的行为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太赞同

2017-01-10

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有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逻辑感缺乏。爱的确是教育的核心,但提出的散养理论值得探讨,凡是有个度,万不可散养出熊孩子,对孩子的爱也要建立在规则和边界的基础之上。

2018-04-19

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书评

这本书和其他类似书籍相比最大的亮点就是:不要让潜意识束缚我们的人生。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被教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年后就会无意识地放弃那些可以两全其美的机遇;再比如作者的父亲一直抱有“我们不会成为富豪”的信念,作者在从事心理学行业的时候也...

2016-07-08 10:19:42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是我最近常常翻看的一本书。遇见这本书是个惊喜,在打开之前就深深被吸引,封面,色调,书签,明信片,插图,特殊的装订方式,一切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而且,我真心觉得李雪很美,玲珑通透,精致轻灵中又透着一股锐利和执拗。像是一把闪着寒光...

2016-07-09 10:06:48

要我评价这本书的话,我会这样说:推荐在孕期看,生完孩子就马上扔掉。 怀孕时心理上在为做妈妈做准备,看看这本书,会有一种柔情攒蓄在心中,去迎接和敬畏一个崭新的生命。 生完孩子后,再看这本书,尤其是在那些因照顾新生儿疲惫的备受煎熬的日日夜夜中,便会觉得书中对母亲...

2018-05-05 21:35:43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You 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你必须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

2016-07-17 17:53:38

我是从武志红在天涯发《谎言中的NO.1》这个帖子开始认识武志红的,又是从武志红的博客认识李雪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成名前,我就关注他们了。 那时,李雪还没有化茧成蝶,我更多地关注武志红,捎带着看看李雪的博文,觉得她的语言很犀利、通透,就是文章太少,也都集中在母婴...

2016-08-06 08:51:48

微博有人推荐,于是抱着很大期待买来看,发现作者有些例子举的真是莫名其妙,非常武断、感性地推出结论,只能束之高阁了。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出书的…… 微博有人推荐,于是抱着很大期待买来看,发现作者有些例子举的真是莫名其妙,非常武断、感性地推出结论,只能束之高阁了...

2017-12-25 15:35:06

一个做催眠的朋友推荐,当我从网上买来这本书,在书店阅读完毕时,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爱上了李雪。 这本书从处处散发着文艺或者艺术的气息,从书名,绘画,排版等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从其他心理学书籍中很难感受到。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这种文艺的气息当然是我喜爱的。也说明,...

2016-06-23 17:19:49

“学习舞蹈,能够锻炼身体,长大了还能具备优雅的气质,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你会懂得怎样克服困难,什么是坚持,还会带给你满足感!” 这个是我上学期在孩子舞蹈学习打退堂鼓的时候,给予的耐心宽慰和引导,没有吼叫,没有逼迫,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做的不错呀,没觉得这样的话有...

2018-08-30 10:45:31

原先一直觉得有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毕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有孩子,然而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喂奶,换尿片,哄睡,陪玩,夜醒,这些基础的,一个宝宝必要的生存条件,足以把一个成年人的时间占满,更不用说偶尔生一次病,那是一股直接把人摧毁的力量……有了孩子...

2018-07-27 10:00:41

结婚很久之后,每天晚上睡觉,我都需要老公搂抱着我,轻拍着我,才能安然入睡。 在我的潜意识深处,已经三十多岁的我依然渴望妈妈的爱,渴望妈妈的哄拍,可是妈妈生病了,生病以后我就再也无法得到她健康时候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 有了儿子以后,我告诉自己说,我也是个母亲...

2018-04-18 07:09:10

标签
心理学,育儿,亲子,心理,成长,母婴,原生家庭的影响,李雪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