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地标70年:用影像记录当代中国

地标70年:用影像记录当代中国

书籍作者:吴晓波频道 ISBN:9787505748958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1005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总策划人吴晓波选取了12个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群像记忆的地标,站在建国70年的维度上,追溯这些地标形成的经济动因,捕捉与城市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人物缩影,以片段化的文字和影像表达对时代的观点,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帮助读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深入感知。

作为国内首部经济地理影像志,本书在同名纪录片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新增纪录片未播的第12个地标,以精练文字、吴晓波幕后评述串联200+动人影像瞬间,呈现出12个地标的城市性格和经济、文化变迁,探寻中国经济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变迁是如何改变一座城市的性格,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正是每一个曾被影响过的小人物。


作者简介

总策划/吴晓波

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2009年,吴晓波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他还是每年“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评委会主席(2015至今)。

吴晓波创作出版的《大败局》(I和II)、《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腾讯传》等作品均跻身畅销书行列,他的作品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图书。

创作团队/吴晓波频道

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泛财经、泛商业”领域,是由微信公众号矩阵、视频媒体矩阵、强势KOL资源、高端社群组成的融媒体平台。目前已聚合8000万+新中产用户,形成了“图文+音频+视频+会员体系+线下活动”全渠道覆盖的内容链。


编辑推荐

吴晓波总策划,中国首部经济地理影像志。同名纪录片播放量破1.5亿,豆瓣8.0高分推荐。图书新增纪录片未播精彩内容


前言

我在“地标”中寻找当代中国

每一代人都经常会遇到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厌倦感。这无关乎逃避,只是我们不愿意凝视。于是,我们更快地行走,不断地转换关心的话题,让时间自行其是地去疗愈伤痛。

只有在极少数的时刻,我们会稍稍停顿一下,比如:吹生日蜡烛的前五秒钟,参加朋友追悼会时默哀的三分钟,或者某部电视剧里熟悉场景的一闪而过,再或者,偶尔翻到了跟记忆有关的一本书或一段视频。

你突然会伤感,会感动,会鼻子一酸。

它很短暂,像一阵从门缝外漏进来的凉风,然后,一切回到寻常。

01

站在偌大的铸造车间中央,我突然打了一个冷战。它高30余米,占地8000平方米,周遭锅炉、机床森然林立,宛若巨型武士。

我看见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记者瞪着惊讶的大眼,四处张望,旁边一位穿着蓝布工服的厂长在大声讲说,试图压过轰隆的机鸣声。年轻人只听清了两个细节: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铸造车间,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那是1991年的秋天,我第一次到沈阳铁西区调研。

此刻我再次站在这里,一切都寂静得让人心慌。所有的忙碌和机鸣声都消失了,没有留下一丝回响。车间仍在,只剩下一个被掏空的躯壳,它不再是沈阳铸造厂,而是中国工业博物馆。

铁西区曾是中国重型工业最密集的地方。辽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是因为有沈阳,沈阳是因为有铁西区。20世纪90年代末,铁西区是工人下岗重灾区,电影《钢的琴》取景于抚顺,拍的则是这里的故事。

今天的铁西区,几乎已经没有大型工厂,是沈阳市新兴的次级商贸中心。工业在这里成为一个记忆的符号,既显赫又难堪。

傍晚,我去万顺啤酒馆喝酒。它在铁西区无人不知,已经办了20多年,主人是一对当年的下岗工人夫妻。它十分简陋,价格更低得令人惊讶,一大杯生啤酒只卖5元。女主人说,当年开办的时候就这个价格。

这里是铁西区下岗老工人的怀旧地。那晚,坐在我四周的都是50岁出头的老爷子们。既然人生已经如此寡淡,就来一起喝杯5元的啤酒吧。

铁西区今天最多的是网红,抖音和快手让网红们找到了新的生机。在这里我遇见了王晓楠,他是一个“85后”萨克斯管老师,在抖音上开了一个叫“大众萨克斯”的个人号,顺便卖萨克斯管头和知识付费产品。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铁西区应该有超过一万人。

晓楠从小在工厂的宿舍区长大。我问他,现在那里是什么?他说,早没有了,我们家现在是一座立交桥。我问,要不去那里吹一段萨克斯?晓楠腼腆地一笑,那还是算了吧。

02

1989年,外滩边开出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我们几个同学骑着自行车赶去,排了好久的队,吃到了人生中第一支冰淇淋蛋筒。然后,我们几个嘻嘻哈哈地在黄浦江边拍了张合影。这张照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我们当时不知道的是,就在拍照后不久,上海市发布了一个文件,宣布将大力开发江对岸那片叫烂泥渡的土地,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浦东。

……

参加工作后,我的同事中有很多人已经40岁出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的在六盘山,有的在北大荒,有的在舟山岛,有的在云南或贵州。

他们的身上都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气质,工作勤勉,十分骄傲,视野辽阔,理念顽固,但总有一些淡淡的忧伤,他们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在1966年到1976年间,有超过2000万个像他们这样的城市青年或少年,在学业未竟的时候,背着一个大包裹,唱着高昂的歌曲,远离家乡,去到一些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偏远山区或海边。

……

20世纪90年代末的某一天,在一个很嘈杂的场合,我们遇见了一个长相奇特的人,个头矮小,讲着一口地道的杭州话,握他的手,柔绵无骨宛若妇人。他叫马云,正在办一个叫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网站。

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他解释说,你们知道义乌吧?我们点点头。阿里巴巴就是网上的义乌呀。

近20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马云也在2019年的9月正式宣布退任。这个人以无比意外的方式,一次次地改变了中国商业,甚至也改变了生他养他的这座城市——杭州。

03

山河过往,以步丈量。

拍纪录片《地标70年》这个想法,是在2019年年初萌生出来的。2018年录完《十年二十人》后,我就想,可不可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选择若干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它们最好是我曾经实地调研过的,用经济地理纪录片的手法,讲述这个国家的变化。

布罗代尔提出“世界的时间”,在一张简化了的世界地图上,某些地点发生的事件,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地标70年》就是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若干个地点,以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呈现它们与这个国家的生动关系。

这种关系,很少是和谐的、平缓的,它们注定充满了矛盾和紧张感,是冲突和不完美的产物。

它们是天然生成的,像野蛮生长的孩子,冲动,百无禁忌,有时候甚至不无血腥。在它们的故事里,出没着无数的小人物和他们交集的悲喜,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历史。

我们在行走中触摸时代,在摇晃的镜头下复原历史的戏剧性和必然性。

于是,这些地标从浩瀚的地图和时空中被凸现了出来:中关村、798、深南大道、铁西区、北大荒、陆家嘴、“长江第一城”宜宾、杭州梦想小镇、金华横店、东莞厚街镇……

我在行走中遇见过往,唤起记忆,碰撞现在,瞭望未知。

我们这个时代,当然不能算是一个尽情的时代。不过,我仍然希望在狭小的叙述空间里,勾勒时代曲折前行的痕迹和表达不无偏见的认知。

我要感谢Lens,这是一支年轻的、以“90后”为主力的摄制团队。我发现,在对当代中国的好奇心方面,他们表现得同样兴致勃勃。

我要感谢西瓜视频,如果没有他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地标70年》也许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不可抵达的梦想。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在录制《地标70年》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的这句话。我们的每一个镜头都无足轻重,我们访谈过的每一个人都卑微如尘埃,我们记录的每一个故事都将很快烟消云散。但是,当它们被定格下来的时候,也许就构成了我们的共同记忆和真实历史的一部分。

我们像堂吉诃德似的这样想着,然后行走、拍摄、讲述。

吴晓波

2019年12月



目录

序 我在“地标”中寻找当代中国/吴晓波

01 深圳/深南大道 华强之北与南山之南

02 上海/陆家嘴 金钱永不眠

03 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的凌晨时刻

04 杭州/梦想小镇 燃烧的城市

05 东莞/厚街 冰冷的世界工厂,诗意盎然

06 沈阳/铁西区 从亚洲最大工人区到网红制造地

07 黑龙江/垦区 遥望一代人的青春

08 北京/798 工业与艺术的灵魂共舞

09 金华/横店 发生在山窝里的娱乐故事

10 江西/景德镇 中国制造的新生

11 陕西/西安 十三朝古都的回归

12 四川/宜宾 中华文化的抵抗与重生


短评

《地标70年》深入12个标志性的经济地标进行深度寻访,以普通人访谈记叙推演着新中国在70年间的发展巨变。在中国甄选了12个地标,勾勒出了12张城市产业版图。从人文、历史进程和经济地理三个维度,以多元的视角生动讲述了地标背后一个个鲜明而饱满的人物故事。

2020-08-06 17:20:52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推荐大家好好读一读,用图片方式,非常直观。纸质也不错,性价比不错,推荐大家购买

2020-07-19 20:42:00

标签
人文社科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