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法制的历史维度

法制的历史维度

书籍作者:邓建鹏 ISBN:978751974650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657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广泛选用新材料,强调提炼法学问题意识,从历史维度,以诉讼、刑案惩治、法制演化及困境等不同领域,解读甚至重构中国法制细节;摒弃本学科弥漫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做法,重视与法学实践学科的对话和潜在衔接,提升理论参与度。书中“编者论文说明”,分析论文研究缘起、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论文作者如何收集文献和分析文献以解决相应难题,“研究心得体会”,详述论文作者选题与修订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邓建鹏,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的法律政策及法律史,出版专著《财产权利的贫困:中国传统民事法研究》《中国法制史》《清末民初法律移植的困境:以讼费法规为视角》、合著《互联网金融法律与风险控制》《区块链国际监管与合规应对》,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立法论证咨询多项,研究成果被纳入“内参”若干,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二等奖及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效果“十佳教师”等奖励。
前言
总序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民族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是当时全国仅有的10多所招收法学本科的院校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法学院。目前,学院既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也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学院现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名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二级教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法学学科组会评专家1名;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1人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学院是国内首家开设民族法学博士学位点的学院。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呈现强劲发展的势头,学院教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类权*和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等项目70多项。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全国58所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文库”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985工程”“211工程”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国内外法学界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科研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与核心窗口之一。回顾三十余年的学院发展史(尤其是科研建设工作的风雨历程),如今的学院科研发展工作格外注重以下三对重要关系的均衡处理。
第*,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时代回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是法学研究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均须妥善应对的关键性认知。尤其在我国各方面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在不断变化的实践需求中充分彰显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指导价值和时代生命力,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研究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科研工作,既重视传统法学理论的精细化探索,也重视时代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求;既强调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强调其与教学环节的良性互动;既关注教师个人学术旨趣和学术自由,也关注学术梯队的集群化建设与规模研究效应。总之,在理论和实践的天平上,我们试图用一片敬畏科学、崇拜真理的求索之心维系着“知”与“行”的微妙平衡。
第二,法学基础学科与民族法制的特色研究。秉承中央民族大学长期以来在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与传统优势,法学院的学术科研亦一直以对民族法制问题的特色性研究独步全国,不仅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民族法学博士点,更是作为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的秘书单位而执全国之牛耳。但是,对特色学科的不懈发展与大力支持并未削弱学院对于传统法学学科的重视——恰恰相反,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在传统学科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才是构筑一所法学院真正“江湖地位”的不二法门;也只有在传统学科的研究中夯实基础、不懈创新,才能为特色的民族法制问题研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因此,两者在资源需求层面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伙伴模式”。这种认知,不仅被贯彻于学院日常的科研管理过程,在本丛书的规划选题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科研质量管控与成果发表的制度支撑。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法学的科研工作永远将学术成果的优良品质奉为至高圭臬。对此,学院通过积极制定并切实贯彻相关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我院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学术潜力,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学术科研的工作当中。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在当今中国法学事业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中,拥有并坚守一块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展示阵地是何其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日常科研建设的重要导向,更是本丛书得以问世的重要渊源。
感谢法律出版社对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这套丛书的顺利付梓,与该社领导的重视和编辑团队的勤恳密不可分。但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我院数十年的学术积淀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丰硕研究成果而言,这套丛书的容量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为丰富的渠道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精品研究成果推介给学界。我们也由衷地恳请法学界各位同人一如既往地对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2014年10月
目录
目录
法律史学科的悲情与所谓贡献邓建鹏
专题一儒学视界与法制叙事的局限:《汉书??刑法志》新论邓建鹏杨潇
一、问题与研究的缘起
二、《汉书??刑法志》反映的儒学思想
三、《汉书??刑法志》中的政治理想
(一)儒学的政治目的
(二)明君的政治标准
(三)政治理想下的价值导向
四、《汉书??刑法志》中的历史虚构
(一)“三代之盛”的理想建构与历史事实
(二)“汤武仁义”的儒学视野与历史真相
(三)汉朝司法领域的儒学评判与司法实况
(四)对秦制的批评与“汉承秦制”的矛盾
(五)“慎刑慎罚”的儒学视界与“罪疑从重”的事实
(六)“矜恤折狱”的儒学视野与“依法处断”的法制真相
五、历史虚构的原因分析
(一)治史的主观目的
(二)著史的客观现实
六、《汉书??刑法志》中的认知偏差
(一)对于“秦废礼制”的质疑
(二)对于“专任刑罚”的探讨
(三)关于“刘邦仁厚”的证实
(四)对于法制主体内容的分析
七、认知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前见”的影响——意识形态的认知错误
(二)自身知识与记忆的局限性
八、结论
专题二诉冤与“健讼”:晚唐至宋元时期诉冤法律研究海丹
一、导论
(一)概念界定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目的、方法与路径
二、唐以来的传统和五代时的变化
(一)制度沿革与立法原因
(二)狱讼淹滞与词讼投匦
三、两宋诉冤法及其运行
(一)两宋诉冤机制的架构
(二)豪强与“健讼”
(三)当诉冤成为策略
(四)司法的困境
四、元代的诉冤法律制度
(一)纠弹不法与肃清风俗
(二)论告官吏与把持诉讼
五、诉冤制度与“健讼”风气
(一)监察与诉讼的冲突
(二)诉讼策略的变化
(三)法律的时间与空间性
专题三命债必偿:清代谋殴与谋杀共犯归责的机理吴饶竹
一、引言
二、谋殴命案中共犯的法律规定
(一)原谋者的处罚机理
(二)下手致命伤重者与法律拟制
(三)余人的处罚机理
三、谋共殴中的胁迫
四、谋殴命案中“一命一抵”的代偿机制
(一)代偿时情法两尽的考虑
(二)代偿时因果关系的考虑
五、谋杀命案中谋和谋杀的法律限定
(一)造意者的界定与法律责任
(二)加功者的法律内涵与判定
(三)行而不加功、从者不行的界定
六、谋杀案中的“胁从犯”
七、谋杀案中一命数抵的补偿思想
八、结论
专题四清朝“光棍例”研究
——基于“流氓罪”的比较视角
刘吉庆
一、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二、“光棍”的概述
(一)“光棍”一词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光棍”进入国家法律
三、从“光棍”到“光棍例”的变化
(一)“光棍例”的形成
(二)“光棍例”的定型
四、“光棍例”在清代的司法实践
(一)“光棍例”的适用
(二)“光棍例”适用的趋势
五、“光棍例”与“流氓罪”:比较的视角分析
(一)“光棍”与“流氓”:历史错位中的身份对比
(二)立法的价值取向
六、结语
专题五清代中期“邪教”案件的惩治
林志坚
一、绪论
二、“邪教”概述
(一)“邪教”与“邪教”犯罪
(二)“邪教”的类型
(三)“邪教”的双重属性
三、清代惩治“邪教”的法律规定
(一)直接的法律规定
(二)间接的法律规定
四、惩治“邪教”的司法实践
(一)“谋逆”型“邪教”犯罪
(二)“寻常”型“邪教”犯罪
(三)“温和”型“邪教”犯罪
(四)小结
五、清代惩治“邪教”的效果与影响
(一)官逼民反,被迫起事
(二)避其锋芒,主动变通
六、清代惩治“邪教”的评价及启示
(一)清代惩治“邪教”的评价
(二)清代惩治“邪教”的启示
七、结语
专题六论讼师秘本对清代诉状的影响
白阳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二、清代民事诉状的书写特点
(一)语词表达上的特点
(二)写作模式上的特点
(三)正当性依据:现实的无奈与“情、理、法”的要求
三、讼师秘本对清代诉状的影响
(一)语言表达上的影响
(二)叙述模式上的影响
(三)讼师秘本中的情、理、法对诉状的影响
四、讼师秘本对清代诉状影响原因探析
(一)清代诉状的官方规范
(二)讼师秘本何以成为清代诉状蓝本
五、结语
专题七北洋政府时期预算权的宪法配置邓建鹏靳毅文
一、导论
二、预算权及其英国渊源
三、文本上的预算权博弈
四、现实中的预算权博弈
五、预算权配置失范的原因分析
附录作者的研究心得体会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