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古典风格

古典风格

书籍作者:Francis-Noel ISBN:978712142535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3074
创建日期:2022-12-13 发布日期:2022-12-13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古典风格(Classic Style)是写作风格的一种,由笛卡儿、拉罗什富科、帕斯卡等17世纪法国作家发明。这里所说的写作风格并非指语言文字或标点符号等外在的表达技巧,而是将写作视为一种智力活动。

著名作家和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这样介绍古典风格: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古典风格》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讨论古典风格的原理等基础层面的问题,列举诸多以此风格创作的文字作品的经典段落,提供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和指导。古典风格适用于散文、论文、影评、社论、通讯、博客等多种文体的写作。这本书非常适合想提升写作力的人群,如学生、教师、职场人士等,以及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写作者,如新媒体编辑、营销文案、记者、知识普及者、图书作者等。

作者简介

作者

弗朗西斯-诺尔61托马斯(Francis-Noël Thomas,1943—2019),芝加哥大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城市学院杜鲁门学院人文科学教授、系主任、特聘教授。

马克61特纳(Mark Turner),凯斯西储大学认知学科教授,认知科学网创始人之一,凭借此书获得法兰西学院法语语言文学推广奖,曾是马里兰大学的杰出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译者

李星星,苏州大学英语翻译硕士,开智学堂写作教练,古典风格写作践行者,个人微信公众号:闲星枝。

叶富华,参与翻译的图书包括《地球的法则》《数字乌托邦》《安静的力量》,豆瓣ID: Tony Yet。

审校者

阳志平,知名认知科学家与作家。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致力于认知科学的产品开发、课程设计与科学传播。著有《人生模式》;主编《认知尺度》《追时间的人》《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与《灾后心理自助手册》等书;翻译《工作评价》等书;审校《古典风格》《风格感觉》《超越智商》《积极情绪的力量》《社会网络分析》等书。


编辑推荐

◎ 以认知科学重塑写作的经典读本,自笛卡儿等法国作家开始,便有了“古典风格写作”,这种写作方法能让你的文字直击人心,为读者带来如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般的效果,自然会让看到文字的人与写作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 《古典风格》介绍了古典风格为什么为有这样的效果,并与其他风格进行了对比,如何写出古典风格的文字,并提供了诸多示例及写作练习和指导。

◎ 书后还为读者列出古典风格作品中外书单,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

◎ 国内外多位畅销书作家、语言学家、认知科学家鼎力推荐,如史蒂芬·平克、保罗61布鲁姆、理查德61普雷斯顿、陈楸帆、阳志平、王佩等。


《古典风格》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推荐序

写在前面

终于,《古典风格》这本书要跟各位读者见面了。

2018年,我组织翻译的图书《风格感觉》在中国出版,作者是世界著名思想家、认知科学家、科学作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平克在《风格感觉》中高度推崇《古典风格》,甚至将“古典风格”作为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如果说《风格感觉》是经典之作,那么《古典风格》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古典风格》不仅得到平克的推崇,还得到无数学者专家的推荐。著名学者大卫·李·鲁宾(David Lee Rubin)感叹道:“认知革命终于赶上了对写作风格的分析。”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写道:“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写作和我思考写作的方式。”

不仅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领域的人士如此推崇此书,在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哲学与文学》主编丹尼斯·达顿写道:“每隔一段时间,你会读到一本书,彻底颠覆你对某个主题的看法,哪怕是你自以为熟悉的主题。对我来说,今年这本书是《古典风格》。”

那么,作者是何方神圣?《古典风格》由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Francis-Noël Thomas)和马克·特纳(Mark Turner)两位作者合著。

托马斯是一位人文学科教授,生于1943年,在2019年不幸离世。他的研究方向是人们如何组织概念以形成共识,以及文学诠释史。

另一位作者特纳则是世界知名认知科学家,生于1954年,曾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系主任,也是认知科学网创始人。他提出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用于解释人类为何会诞生写作、艺术、音乐、宗教、语言、数学等高级认知能力。特纳与中国关系匪浅,2009年曾在京举办十场讲座,并从2017年开始兼任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从2015年开始,我开创的“认知写作学”致力于站在认知科学前沿,探索人类心智之奇与文学之美。我主讲的“认知写作学讲习班”举办十余期,先后培养学员数千名,其中参训的知名作家亦有多位。在讲习班上,除我自己的讲稿之外,我给各位学员推荐的教材正是《风格感觉》与《古典风格》。

某种意义上,这代表了目前世界的一种新趋势:认知科学家开始占据传统写作教育的地盘。

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个隐喻:现代人运用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你我使用同一颗大脑写作,这颗大脑受制于千千万万年以来的星辰起落,狩猎采集,演化大道。比如人类的语言习惯是有生命的大于没有生命的,人类先于动物,阳性大于阴性,我们会说美女与野兽,而不会说野兽与美女,会说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而不会说妇随夫唱、女织男耕。

同样,我们写作,需要了解人类心智的工作规律。

当认知科学家遇上写作,会发生什么?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心智与语言运作规律的写作手册都要改写。因此,认知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人文学者的地盘,谈诗论文。客气一点的特纳与人文学者合著《古典风格》;娶了小说家为妻的平克则在《风格感觉》中致力于站在认知科学前沿,为当代写作者提供一份风格手册。

我有幸参与这种趋势,贡献一分力量,在研究、教学之余,我先后组织出版《风格感觉》《古典风格》,开发人工智能写作软件写匠(AIWriter)。同样,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读者受益于前沿认知科学研究,更好地了解写作、爱上写作。

以下,是我的推荐序正文。

当我们谈论风格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1

当你在小学开始学习写作时,语文老师会跟你强调“词汇量”的积累、“语法”的通顺,接着开始强调“主题”,如果你作文的主题不够积极、健康,那么你的作文可能会被扣分。

随着你一天天长大,到了大学,你开始学写学术论文,希望通过论文答辩。此时,教授跟你强调的是“逻辑”。无论文科理科,一篇逻辑不够严谨的论文,很难通过论文答辩。

好像从来没有人给你强调过“风格”。是的,与“词汇量”“语法”“主题”“逻辑”相比,“风格”从不重要。

翻遍“高考评分细则”“大学学位论文审核标准”,你甚至找不到“风格”两个字,只有稍微沾点边的“文采”“修辞”或参考文献的样式。

然而,这些就是“风格”吗?答案显然是“不”。

02

人们忘记了,写作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而非写作技巧。一位伟大的画家,并不比一位平庸的画家更精于绘画技巧,同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并不比一位平庸的作家更精于写作技巧。

人们热爱一位作家,热爱的正是这位作家的风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李白。“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

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再到电影,一个写作者的风格无处不在,你之所以喜欢李白或辛弃疾,正是因为喜欢他们的风格。

在你接受写作教育的十多年历史中,关于写作风格,语文老师们避而不谈。偶尔提及,它似乎就是修辞、文采,它也似乎就是一位作家的写作技巧。

风格,于你而言,是锦上添花,是那些有志于成为伟大作家的人才去研究的。

但《古典风格》告诉你,以上统统错了。风格,不仅是伟大作家的必修课,更是所有写作者应该思考的基本立场。

03

写作源于你掌握的知识。在认知科学上,将你掌握的知识的最小单位称为“个人概念”。个人概念反映的是你看待世界的心理表征。一个善人拥有的个人概念也许是,世界是阳光的,人们是和谐相处的;一个恶人拥有的个人概念也许是,世界是险恶的,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同样,写作也不例外。真正的风格是指那些你看待写作的基本概念,正是这些概念决定了不同的风格。

更具体来说,写作需不需要告诉读者真相?写作的语言可以充分表达思想吗?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或者作者是先知,拥有上帝视角,全知全能?

这些关于写作的基本概念,才是写作真正的风格要素。它是比那些如何遣词造句更重要的东西。在我们提笔写作之前,它已经存在于你的脑海之中。

弗兰西斯-诺尔·托马斯与马克·特纳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将人们写作的基本概念总结为真相、呈现、场景、角色、思想和语言等风格要素。

你的写作风格,正取决于你对真相、呈现、场景、角色、思想和语言采取什么立场。

04

从风格要素出发,托马斯与特纳两位作者将西方写作史上出现过的种种立场总结为古典风格与非古典风格两大类。非古典风格主要包括平实风格、沉思风格、反思风格、实用风格、浪漫风格、演讲风格和先知风格等。风格并无优劣之分,但各自立场不同,从而导致适应场合不同。

什么是古典风格?平克在《风格感觉》中如此介绍: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为什么古典风格如此重视“观看世界”呢?因为这涉及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什么是联合注意?

看!李雷正被一位拿着购物袋的女子扔鸡蛋。

李雷怎么啦?当你告诉一位朋友眼前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你与朋友就构成了“联合注意”。此时此刻,你与朋友在同一个地方关注同一件事情,你们也知道彼此都在关注它。正因如此,你们两人之间便建立了联系,这就是“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为什么如此重要?设想一下,你与朋友讨论事情时,你说三,他说四,你往东,他往西,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就无法共享彼此的注意力。正是因为人类大脑拥有“联合注意”的信息加工机制,你我才得以共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传递信息、知识与真善美。

写作时,作者带着读者看世界,涉及的事情比一个普通的见闻复杂很多。有时候,你步入的世界是有抽象概念的世界,这些抽象概念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也是丹尼特的《达尔文的危险》,它们复杂而迷人,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有时候,你步入的世界是一个叙事的世界,主角的人生故事也许是好人有点坏,也许是坏人有点好,它们同样曲折离奇,涉及复杂人心。

05

在“观看世界”这个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基础之上,西方写作史发展出一整套写作此风格的要素。接着,我带着你分别从真相、呈现、场景、角色、思想和语言等角度来认识古典风格。

真相

古典风格认为,真相可知,可经验证,且不经时空变化而变化,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古典风格总会带读者看到那些不一样的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简单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才吃到奶酪——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反之,先知风格认为真相不可验证。在西方文化中,先知风格最著名的例子是《圣经》。耶和华说:“就是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人呢?你并不知道答案,它源自神秘的直觉。在21世纪的今天,你同样可以看到各种先知,一些作者自称是客观真相的传播者,知道一般人无法知道的真相。

呈现

古典风格不解释,只是呈现。古典风格认为,写作是一面完美透明的窗户,没有犹豫、修改或者回溯,事物透过这扇窗被呈现出来。在你读到文章之前,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假装”结论来得轻松。最后,给你呈现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人类视觉的基础模式是:先关注后观察(focusing-and-then-inspecting),即找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再观察它的细节。你看到的,你听到的,都遵从这种模式;同样,你阅读,你写作,还是遵从这种模式。因此,当你带读者看世界时,古典风格强调,先推窗看景,再看细节。

与之相反,有的作者会反复地将思考过程暴露给你,不断强调结论来之不易。这就好比你在看球赛时的视线不断被干扰,时而看这个,时而看那个,最应该看的是什么呢?——作者自己都忘记了是来看球赛的。

场景

古典风格的场景,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对话。笔下文字犹如老友闲聊,自然亲切。就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开篇所写的一样:“在写作过程中似乎有3位假想的读者一直在我背后不时地观望,我愿将本书奉献给他们。第一位是我们称为外行的一般读者……第二个假想的读者是个行家……我心目中的第三位读者是位从外行向内行过渡的学生。”

即使要说服人,古典风格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说服他人的。它只是把那些一经呈现就显而易见的事物指出来。与之相反,演说风格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公开演讲,要求听众用力看需要看的东西。它更注重团结人们,引发行动。就像《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所说的一样:“现在我们应该考虑出战的事情,不能在这里空发议论,把时间耽误:伟大的事情还未完成。”

角色

在古典风格中,作者与读者平等。作者表达真相,读者了解真相。作者与读者尊重彼此的智力,相信真相属于所有致力于获取它的人。古典风格可以把读者放到作者的位置,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来验证作者体验的东西。

正如美国硅谷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所写一样: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何如此出色?一个原因就是她把自己的作品大声读给家人听,所以她就不会陷入孤芳自赏难以自拔的境地,不会长篇累牍地赞叹自然风光,也不会滔滔不绝地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你可以随便找一本平庸的文学读物,想象一下把它当作自己的作品读给朋友们听,这样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学读物高高在上的视角,读者必须承受所有沉重的负担才能阅读这些作品。

其他风格与此不同。先知风格的作者具有超越常人的力量,拥有全知全能的视角;实用风格的读者和作者有层级划分,比如你需要向上级提交一份备忘录,可能使用这一风格。

思想和语言

在古典风格的立场中,写作不是思考,作者下笔之前已洞察事实真相,思想先于语言独立存在。而有的写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真相。

有趣的是,真实的写作常常是一个字词催生另一个字词;草稿催生第二版。我将这种写作现象总结为:“快写慢改”。古典风格并不否定这种现象,但强调在最终版呈现给读者时,应该是作者获得了完整的思想,而非在最终版中也是边写作边思考。

古典风格认为凡是能知道的事物就能表达出来,语言本身足以表达任何想法,语言可以复现思想的意象图式。

什么是意象图式?是你理解复杂世界的基本认知结构。人们的语言也是基于具身体验的。比如,小孩子刚出生,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体验到了什么是“内”与“外”;剪掉脐带时,就体验了什么是“联系”与“分离”。“内-外”“联系-分离”就是人类最初体验的意象图式。

语言中的“意象图式”无处不在。这些来自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身体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比如,在“内-外”基础上,你习得:他们不得不退(出)比赛,她终于进(入)决赛,在“联系-分离”基础上,你习得: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再联系)那些小人。

这一点与其他风格的立场也大不相同。有的风格认为语言无法完成表达任务,有的风格认为语言无法与思想完全匹配。

这就是古典风格持有的立场:真相可知;作者清晰呈现真相,带着读者观看世界;写作是一个人与另一人的对话;作者与读者关系平衡;写作不是思考,作者下笔之前已洞察事实真相;语言本身足以表达任何思想。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古典风格:写作是观看与说话
引言 如真相一般清晰简单
第一部分
古典风格的原理
第一章 风格与古典风格
· · · · · · ()
标签
写作,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作家,思想,心理,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