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的经济学:土地利用、城市活力与环境质量

轨道交通的经济学:土地利用、城市活力与环境质量

书籍作者:孙伟增 ISBN:978730259489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456
创建日期:2023-03-26 发布日期:2023-03-26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首先,在总结国际上区位导向性政策和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选址和效果互动关系的角度构建中国开发区空间选址及影响效果的经济机制理论框架;其次,以国jia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例,从开放城市体系层面分析开发区在空间选址和影响效果上的经济机制。最后,指出产业开发区未来发展和转型的方向。

作者简介

孙伟增: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先后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学术访问交流。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新城建设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和机制、基础设施和公共品投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城市房价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土地资源分配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Real Estate Economic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期刊,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担任英文SSCI期刊Cities的匿名审稿人。他还获得了亚洲房地产学会、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的最佳论文奖,以及《不动产研究》优秀期刊论文奖等学术奖励。参加国家、部委、企业等课题十余项。

前言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特别是在大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利用及经济活力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空间增长的核心。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城市中的轨道交通总长度已经达到28 198km,分布在75个国家的520个城市中。2019年全年,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增加的总里程超过1776km。预计在未来5年,还会有很多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将快速建设大量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下,城市的空间结构如何组织(反映为土地利用模式,即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产业和居住活动的布局和强度,这些经济活动通过交通体系相连接,形成动态的互动关系。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运量大、效率高和便捷性强的运输工具,在这些互动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经济活动的集聚会带来边际收益递增,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是城市形成、存在和增长的原动力,但同时带来偏高的拥堵成本和环境成本。这里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更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在经济和社会收益以及社会成本之间进行有效的权衡。
在许多大城市中,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已经相互连接形成了轨道交通网络,并与其他交通线路(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公交线路等)进一步相连,有效提升了城市中各个空间位置的可达性。这样密集的交通网络能够提升人流、物流和信息传输的速度。从城市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这有效降低了空间摩擦,从而增强集聚经济的强度和空间作用范围,提升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力: 交通网络节点附近的企业能够在更短的时间距离内接近其他企业和更大的劳动力池,这为那些对集聚经济需求高的产业(如高技能的第三产业)带来更大的正向优势; 消费者也能在更短的时间距离内接近多元化的消费机会,这使得交通网络节点附近的消费者购买力强度显著提升,诱发更多消费机会供给(如零售店和餐饮店)的出现。当然这同时也引发了城市空间中土地利用和经济要素的重分布,可能导致城市内各区位间不平衡发展的加剧。这一系列的内生互动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经济学和交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日益提升,更多研究已经将环境因素纳入这个体系当中,来探讨轨道交通的环境效应。
中国的城市空间正经历着迅速的扩张和重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中原有的单位制下“职住合一”的模式被迅速打破,居民和企业在空间选址上都享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形成全新的产业、居住和交通空间匹配格局。目前,中国大量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交通设施供给大大改善,经济活动和居住用地的离心化趋势逐渐明显,多中心结构日益显现。同时,中国正在经历在世界上可以称为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期,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已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6736km,仅2019年运营里程就增加了969km,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第一,并且这一发展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这些快速的动态演变使得轨道交通、土地利用和经济活力的耦合程度越来越强,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这使得中国城市成为研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增长的非常合适的研究案例,同时中国的经验也能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避免和减少由于无序城市扩张、空间功能错配和交通拥堵所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和环境问题。
传统经济学并不重视空间维度。但近些年来,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正逐渐成为经济学和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从大的范畴上讲,本书的研究属于“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的研究范围,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交通经济学(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等。因此,我们在本书中的研究选择以城市经济学为基本学科角度,同时吸收相邻学科的有益方法和观点。
本书集合了课题组近些年来在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就本书章节的逻辑体系而言,我们将首先探讨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影响的最本质的经济机制——土地利用和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价格和数量双维度),以及相关联的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第一章至第四章); 其次讨论轨道交通如何影响城市中的经济活力,包括企业和居民的空间选址、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第五章至第八章); 最后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机制。
有许多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了我们的这些轨道交通研究项目,这里一并表示感谢(姓氏拼音为序): 丁嘉莹(中央财经大学)、何磊磊(中央财经大学)、胡晓珂(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雷敏(中央财经大学)、罗茜(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龙奋杰(石家庄铁道大学)、孙聪(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王锐(西交利物浦大学)、王江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清(清华大学)、王轶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徐杨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于都(厦门博润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张博(清华大学)、张晓楠(盛博香港有限公司)、张英杰(北京林业大学)。
真诚希望本书能够为对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学分析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目前,我们还在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将本书所建立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思路,更广泛地应用在国际上其他城市当中,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这样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看出,哪些是广泛适用的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机制,哪些与城市本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联,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轨道交通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实证研究技术。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合作,在这个有很大潜力的研究方向做更多更好的研究。

孙伟增郑思齐2021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1.1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1.1.1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1.2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
1.2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溢价效应
1.2.1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关键问题概述
1.2.2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国际经验研究回顾
1.2.3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国内经验研究回顾
1.2.4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时间节点
1.3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数量效应
1.4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衍生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轨道交通对周边房地产溢价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
2.1研究方法介绍
2.1.1特征价格法
2.1.2重复交易法
2.1.3空间计量的应用
2.2轨道交通溢价测算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2.2.1数据介绍
2.2.2基于特征价格方法的实证分析
2.2.3基于重复交易方法的实证分析
2.2.4小结
2.3轨道交通溢价的跨市场比较
2.3.1实证方法和数据
2.3.2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的溢价效应测算与分析
2.3.3轨道交通对住房价格的溢价效应测算与分析
2.3.4轨道交通对住房租金溢价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2.3.5轨道交通的“地价房价租金”跨市场比较分析
2.4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轨道交通与土地供给的互动影响
3.1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格局的影响
3.1.1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格局影响效应的定量测算
3.1.2轨道交通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影响
3.1.3小结
3.2土地和住房供给弹性对轨道交通溢价的影响分析
3.2.1理论分析
3.2.2数据介绍
3.2.3郊区与城区的对比
3.2.4基于HedonicⅣ方法的实证分析
3.2.5基于重复交易方法的实证分析
3.2.6小结
3.3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模式
4.1轨道交通建设的受益者分析
4.2城市轨道交通溢价回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
4.3中国城市在溢价回收上的实践道路与制度约束
4.4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中的职住平衡
5.1轨道交通对职住平衡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中的职住分离问题
5.1.2通勤成本与职住分离
5.2轨道交通对职住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职住平衡指数的构建与计算
5.2.2轨道交通对职住平衡指数的影响效应分析
5.3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轨道交通建设与企业生产效率
6.1轨道交通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
6.1.1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机制讨论
6.1.2数据与模型设定
6.1.3轨道交通对企业生产效率影响效果分析
6.2通勤时间与时间挤出
6.2.1国内外研究进展
6.2.2数据和模型设定
6.2.3通勤时间对个人工作时间的影响效果估计
6.3结论
6.3.1轨道交通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6.3.2轨道交通对企业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七章轨道交通对城市消费活力的带动作用
7.1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7.2轨道交通对周边消费活跃度的带动效应
7.2.1背景与数据介绍
7.2.2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区域的消费活跃性
7.2.3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区域的消费多样性
7.3消费活力对房地产价格提升的乘数效应
7.3.1数据介绍
7.3.2研究方法
7.3.3数据分析
7.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8.1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的替代与互补关系
8.1.1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8.1.2政策背景、数据与描述性发现
8.1.3实证研究设计
8.1.4小结
8.2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空气污染的影响效应
8.2.1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8.2.2样本背景、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8.2.3轨道交通对沿线空气污染的影响效应测算
8.3总结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