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江泽民在上海

江泽民在上海

书籍作者:明锐 ISBN:9787208100039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3992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江泽民在上海担任市长、市委书记只有短短四年。这四年是上海在经济转轨阵痛期应对挑战、开拓创新的四年,是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摆脱困境、改造振兴的四年。《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作者走访了许多与江泽民共事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走访了江泽民曾工作和调研的企业、乡镇、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探索的艰辛,事业的艰难。
前言
  上海,位于万里长江的人海口,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全国大陆海岸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开埠以来,上海从昔日的渔村逐渐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
  当历史的画卷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绩。当时的上海,承载着人民共和国的经济重担,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八分之一强,出口总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强,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六分之一,上缴税利约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但是,老工业基地向何处去,城市经济体制如何改革,这是上海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忽忽光阴二十年,几多甘苦创新天,浦江两岸生巨变,今日同心更向前。
  这是江泽民同志出席2009年上海春节团拜会时赋的一首诗。
  1985年夏天,59岁的江泽民同志出任上海市市长;1987年11月,江泽民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1989年6月,江泽民同志调离上海赴京工作,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93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正值国内发生两次学潮、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历史关头;正值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阶段;正值上海困难重重,处在改造振兴的关键时期。这位从人民解放斗争中走过来、在共和国建设中历经考验的共产党人以其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应对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开创性地在当代上海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改革大潮在全国汹涌澎湃向前推进时,上海这个曾经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典型地区和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到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上海是国有经济最集中的地方,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缺乏活力,又由于受资源短缺和涨价的影响,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降;随着日用工业品、食品价格的放开,物价持续上涨,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欠账”甚多,市民住房、公共交通、环境污染成为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地方财政收入留用率低,用于各种价格补贴后所剩无几,城市改造缺乏资金,上海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困难和矛盾集中凸现了出来。
  在困境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进,成为当时上海工作的主题。
  1986年3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全市广大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为改造振兴上海而团结奋斗,扎实奋斗,坚韧奋斗。“愚公移山”、“三个奋斗”,这些词语的使用,折射了当时的困难,也表达了战胜种种困难的决心。党代会后不久,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对上海面临的形势作了客观、全面、清醒的分析,对上海的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设想。这些设想,已经被实践证明都是正确的决策。
  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的4年,是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4年。
  这一时期,梳理了上海发展思路。按照国务院1985年2月批准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的精神,全面提出要着重抓好3件大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二是积极利用外资和增加出口创汇,扩大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三是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经济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1986年7月,上报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10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了这个规划方案,从而使上海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这一时期,执政为民迈出了新路子。上海市政府每年办若干件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并积极推进办实事制度化,缓解了当时住房难、出行难、买菜难、通信难、入托入园难等市民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有了重大突破。1985年12月,全国第一家地方民用航空企业——上海航空公司成立。1986年1月,国务院决定上海港下放上海市,实行交通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总部设在上海,第二年该行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年8月,国务院同意上海间接利用外资32亿美元,用于城市改造和企业技术进步,开启了地方政府到海外筹资的先河。1988年8月8日,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块批租地块——位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6号地块正式签约,从此拉开了通过土地批租等方式加快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幕。在这一时期,上海还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证券营业部——工商银行静安证券营业部,第一家民间金融企业——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等。
  这一时期,浦东开发的策划全面启动。1987年,上海成立有中外专家参加的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1988年春,召开“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同年秋,上海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专程进京向中央汇报。这些前期工作,为浦东开发作了充分准备。1990年2月,上海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关于开发浦东的报告,不久,获得批准;同年4月18日,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建设翻开重要一页。除了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外,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1985年11月,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1988年3月,上海航天基地独立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三号”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距地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同年9月,“长征四号”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一时期,上海石洞口发电厂、30万吨乙烯工程等开工建设;上海参与的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秦山核电设备工程起步。
  也是这一时期,上海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上海历史上第一条地铁、市区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我国沿海城市第一个特大型污水治理工程——苏州河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亚洲第一高度的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或在作前期准备或已经奠基开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当时国内最大的火车站——铁路上海新客站则顺利建成。
  还是这一时期,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举办了首届华东商品交易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专门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等。这些都对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引言
历史情结
难忘的大学生活
热心培育民族品牌
参加科研工作,投身机电事业

为民情怀
改造振兴中的上海
体察民情,了解市情
建设菜篮子工程
多渠道缓解市民居住困难
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推进为民办实事的制度化

城市发展
面对“水深火热”的重重困难
集中力量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使城市的三张“面孔”漂亮起来
下决心把苏州河、黄浦江治理好
绿化上海,造福于民
邮电通信要走在经济发展前列
探索新的融资机制和财政体制
改造振兴上海要靠科技进步
自主研制秦山核电设备
中德合作生产桑塔纳轿车
中美合作生产麦道飞机
技术进步的关键是人才

改革开放
学习广东首先是解放思想
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抓紧
一定要把浦东开发这件事情办好
上海应当成为沟通内外的桥梁
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
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
树立上海对外开放新形象
推动对外友好交往

领导全局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明确上海发展蓝图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协调发展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
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保持同社会各界的密切交往
关键时刻更显领导风范
后记
标签
政治,江泽民,党史,上海,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