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拒绝成年

拒绝成年

书籍作者:[美] 本·萨斯 ISBN:978755982742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1990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当今的美国青少年,普遍拒绝“成年”(社会学定义的)——离开父母、离开学校、全职工作、经济独立、结婚生育等;他们在精神上越来越贪图安逸、随波逐流、依赖虚拟网络。作者作为大学前校长和三个孩子的父亲,敏锐地意识到,美国的年轻一代正在面临严重的成年危机。

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本书中既没有对这种现象的尖叫或怒吼,也没有高谈阔论该如何矫正。不过在作者看来,尽管我们不需要为人生意义这一终极问题找到答案,但总归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才值得度过。本书重在剖析现状,提出建议,希望能从传统中充分汲取养分,帮助父母和孩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简介

本.萨斯(Ben Sasse,1972—)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人,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并最终在耶鲁大学取得美国历史研究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早年曾在得克萨斯大学任教,2010—2014年担任美国米德兰大学校长。


编辑推荐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米德兰大学前校长本.萨斯分享自身教育经验之作

◎直面成年困境,写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手册

◎成年的表象之下,我们该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

◎成年并不意味着挫折和痛苦,而是不会再对这个世界无动于衷


前言

空调是孩子们的“必需品”

“Adult”(成年人)一词我们都不陌生,但去年听到不少人将它用作动词(to adult)的时候,我还是多少有些困惑。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标签:“#做一个成年人”(#adulting),例如:“午夜洗衣/洗碗/打扫浴室#做一个成年人”,“按时支付本月账单#做一个成年人”,“既然不能一连8小时上网刷剧,那就出门买菜#做一个成年人”……

2016年,美国语言学会提名“adulting”为英语语言中最具创意的构词,可见其热门程度。“adulting”、“YOLO”以及政治正确的“微冒犯”(microaggession)俨然已经成为英语词汇中的新成员。

对那些不喜欢听到将“adult”名词动用的人——也就是真正的成年人——来说,“adulting”一词充满讽刺意味,因为它只是用来描述交税或“忙于各种家务”等成年人本该承担的事务。众所周知,这是成年人的责任所在。换句话说,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做一个成年人是一种可能被视为笑话的角色扮演。

以往任何时候,“成年”一词都含义明确。告别青少年时代,做一个成年人,在概念上是清晰的,它是上一代人赠予年轻人的大礼,但今天这样的认识已不多见。当今美国年轻人可以被称为“迟迟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可以说是“巨婴”的一代,他们造出新词,嘲讽我们过去的理想——我们希望成为负责任、勇于担当的人。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想对本书做以下说明。有人可能认为,我写作此书是要表达对年轻人的懒惰或家长的“直升机式育儿”(helicopter parenting)的不满,或要高谈阔论如何没收孩子们的电子产品,把他们踢出门去,给家长敲响警钟……

事实上,书中你看不到类似“离远点”、“滚出去”这样的尖叫或怒吼,也很难看到我开出简易“药方”——我的初衷不是要责备任何人;当然,也没有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思,虽然我的专业是历史,但我更倾向于关注未来,放眼长远。因此,本书重在剖析现状,提出建议,希望我们能从传统中充分汲取养分,培养自立自强的下一代。

但在提出对策以前,我们要能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在我看来,整个美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年危机。美国的年轻人似乎永远停留在了青少年阶段,我们的孩子不懂得做一个成年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该如何扮演好成年人的角色。很多人甚至认为,没必要为此付出努力。父母似乎也已忘记,我们应该有所规划,教子女成年成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肩负着比孩子们更重大的责任。

8年前,我开始在家乡内布拉斯加州的一所文理学院任校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萌生了写作此书的想法。记得有一天,体育系的几个学生接到任务,要在学校篮球馆的门厅处放置一个高约6米的圣诞树。这些孩子十八九岁,健健康康,精力旺盛;他们立起圣诞树,拿出一些饰品装饰一番,就准备离开了,认为任务已经完成。一位副校长碰巧路过,她觉得圣诞树看上去有些奇怪,原来学生只装饰了他们容易够到的下面一两米。

她问:“为什么只完成了一半?”

女生联谊会的会长回答:“太高了,上面够不到。”

“篮球馆不是有梯子吗?”“维修人员不愿意拿梯子来吗?”副校长不解地问。

学生耸耸肩,没有人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装饰树顶或寻求帮助。

学生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思考,整件事只和他们的意愿、责任心、意志有关,也说明他们没有完成一件任务的丰富经验和足够兴趣。这很可怕,我为这些孩子感到担忧。它是米德兰文化所独有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可能会说,我有些小题大做,但面对半途而废的学生,很难说服自己不去思考,我也开始回想我的父母是如何教我做事的。事实上,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强迫”——这种强迫起初来自他人,但慢慢会变成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或来自我们自身的强迫——强迫自己应对艰巨的任务,即使内心并不情愿。

当年我只有37岁,但突然有种难以名状的沧桑感——有生以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毕竟距离自己步入大学校园已经有20个年头。在米德兰工作的前几个月,我注意到,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经验,现实生活中稍遇挫折,就会徘徊不前,不知所从。这些18—22岁的年轻人聪明机灵、朝气蓬勃,但在很多本该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上却一幅手足无措的样子。这种被动绝非米德兰所特有,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后,我发现除了大学生,高中生、大学毕业生同样如此。

一位朋友近来对我说,他和妻子越来越担心他们14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事实上,从各方面看,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他们尊重师长,善交朋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其他家长常常羡慕地说:“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这么优秀就好了。”但他和妻子关注的是离开公众视线以后,孩子在家庭中的各种行为,10岁的儿子痴迷视频网站,14岁的女儿则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社交网站和肥皂剧上。

这在很多家长看来稀松平常,但说到夫妻俩担忧的根本原因时,他看上去似乎比平时更为焦虑。和所有父母一样,他担心孩子沉迷于手机、网络,不思进取,也担心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欺凌或抑郁,但真正让他恐惧的,是孩子行为方面的改变。他们发现,在电脑、手机屏幕前待得越久,孩子就越像僵尸一样迟缓和被动。他们察觉到,孩子的朝气、活力和主动性都在下降。

其实孩子们也知道这一现状,并承认和朋友一起玩、打棒球、徒步远足的时候更开心,更有成就感,但他们自己缺乏发起类似活动的主动性,只有当父母为他们安排组织妥当后,才会参与其中;如果家长不带头,孩子就会被动等待。这位朋友平时下班后,妻子已经到家开始准备晚餐;这段时间里,孩子们都无一例外地蜷在沙发或地板上,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视或手机屏幕。想和他们聊几句,看到的却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一个平日机灵、专注的孩子变得萎靡不振,黯然消沉。讲起这件事的时候,朋友并没有太多抱怨,他内心更多的是焦虑和忐忑:两个孩子日后能自力更生吗?14岁以后,会不会有一种神奇的质的变化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降临到孩子们身上?

每次听别人说起他们的子女,我们总会毫不犹豫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失败的家庭教育。真是这样吗?下面我来讲一个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真实故事,从中不难看到,仅靠个别家长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们会接触到家庭以外更大的环境。富足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娱乐至死”;科技的变革、家庭中日益突出的代际隔离使年轻人很少能参与到有意义的劳动中;我们在子女教育方面普遍患有文化失忆症,这一切都使单个家庭越来越难培养出独立、自立的孩子。如果周围的青少年都患有相同的富贵病,我们又如何能唤起自己的孩子对自立自律的渴望?

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家去科罗拉多州旅行。夏日的清晨,落基山一带只有4℃左右,和女儿在凉爽的林间跑步非常舒服。回到内布拉斯加后,不巧家里一台空调坏了,当时本是炎热的8月,但还好,最高温度只有21℃。即使如此,刚到家的那个晚上,十几岁的女儿带着比她年龄稍小的妹妹跑到我和妻子梅丽莎的房间,大喊空调降不了温,她们太热,无法入睡。

等等,什么?!我小时候,家里也装了空调,但我们从来不用。父亲说,买房的时候房子里已经安装了空调,但家里并不富裕,所以它是我们眼中的奢侈品,没必要为它支付额外的电费。夏天最高温度一连几天都在近38℃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依然不会想到打开空调,因为它会增加开支——我们的经济条件不算好,当然就不“需要”空调了。上高中以后,父母终于决定在夏天最热的时间打开空调,可在我们兄弟姐妹看来,它仍是一件奢侈品,所以一直非常珍惜。那时的我们哪里会像今天我的女儿一样,娇纵、任性、发疯似地大喊“没有空调,睡不了觉”,何况那天只有21℃。

面对被宠坏的女儿,我和妻子深感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可能我们在家里的一些言谈让生活富足的女儿无意中感觉到“空调是必需品”;我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其实空调是‘令人愉快’的奢侈品,而非‘不得不有’的必需品”。

以上几个故事中的孩子大概10—20岁,他们备受宠溺,被动、萎靡、弱不禁风。这几个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都与政治无关,但它们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种懒散、消沉已经成为美利坚合众国每一个公民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国家建立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政府并不规定什么是真、善、美,其存在就是要确保社会有序、自由,保证自由的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

2015年进入参议院以来,我和同事们对很多急需解决的国内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医保问题、移民问题、网络安全、就业培训等。但如果我们的公民缺乏良好的教育,贪图安逸、随波逐流,难以应对日渐纷扰复杂的日常生活,那么,即使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又有何意义?我们需要年轻一代成为这个国家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供养家庭、缴纳税收、服务社区,并能修复我们弊病日显的养老管理制度。我们需要有求知欲、主动性、创造力,有批判精神,专注投入的美国青年,只有他们才能使美国在21世纪越来越激烈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不接纳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在一切静好的今天,美国也会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难以长存。我们应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比老一辈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未来几十年,世界急剧变化,很多职业将被取代,层出不穷的新变化让人望而生畏。科技进步使生活更便利,但也刺激了消费欲望,带来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类信息。计算机根据我们的搜索历史和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出的偏好,不断将迎合我们口味而非具有挑战性的东西推送给我们。这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病症,对依赖网络世界的年轻人来说,问题尤其严峻。之所以说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因为网络世界自身的两极化作用,也因为它重情绪轻理智,而美利坚合众国需要逻辑缜密,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竞争,并能在面对质疑时为自己冷静辩护的公民。

成长,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都充满挑战,但今天的挑战却更加艰巨,对当代美国人而言尤其如此。美国是一个建立在一定信条基础上的国家,也就是说,它的国民对尊严和自由有着一整套共同的信条或信念。美国所依赖的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专家式管理,而是所有国民的美德与自立。在经济巨变的今天——从终身职业向终身学习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过程中,重塑自立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我们还没有为新的挑战做好准备。

孩子们还没有做好当接班人的准备。我们甚至不清楚该如何将未来职业结构的变化这一严峻事实讲给孩子们听。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引起美国全社会对这些挑战的思考与讨论,并给出我个人的分析和认识。很多次出差或旅行的时候,都听到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有问题;但似乎我们并没有理性讨论这一现象的理想框架或抓手。有人将其视为政治问题,担心左翼和右翼会互不相让,但很多时候,他们也知道这并不是看待问题的正确路径。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心不在焉、萎靡不振,他们渴望子女刚毅勇敢、沉着冷静、自立自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也有人发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缺少了什么,他们和父辈长大成人的过程大相径庭,却又不清楚缺失的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缺失的,他们担心在孩子身上看不到责任心、希望和成就等象征成熟的标志;对要接受足够的学校教育才能开始工作这一方向不明、模棱两可的说法,很多人表示怀疑。然而,让多数家长愁肠满腹的是,曾使青少年顺利迈入成人世界,习得重要技能,培养了良好习惯的农庄和工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制度化的学校和童年生活。简而言之,青少年期无限延长的“成年危机”已是美国社会不争的事实。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家长们似乎都无计可施。

我没有任何锦囊妙计,但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书中我会提到一些我和妻子的教育经验和体会,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可以作为大家效仿的样板,毕竟每天我们都遇到新的问题,也还在不断探索。我们希望孩子们健康活泼、坚韧自立,有魅力,更希望他们热爱国家,积极奉献,并能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如果他们消极萎靡、永远停留于青少年期,作为父母,我们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生我们有很多愿望,但最想实现的就是帮助孩子们顺利长大成人。

本书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困扰我们的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判断孩子们的情况是否越来越糟?父母是否为青少年子女感到担心?为什么“成年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共和国来说,祸患无穷?为什么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化解“成年危机”?第二部分旨在应对这一难题——如果“青少年期”是一个人成年的必经阶段,父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哪些传统应与时俱进?既然科学技术给青少年带来诸多问题与麻烦,是否可以“将计就计”,利用科技予以应对?

在子女教育方面,我和妻子梅丽莎有自己的理念,我们尽力帮助孩子做社会有用之才,也给他们灌输这个国家自建国以来就倍加珍视的信念和价值观。大体来说,从青少年顺利过渡到自力更生的成年人,我们认为以下五个主题不可或缺:

第一,跳出同伴文化(第四章)。这不算是一种美德,只能说是一种建议。我们要找到一种能把孩子们从“眼前就是一切”的魔爪中解放出来的方法,最行之有效的就是让他们结识他人,特别是长者;另外,要认识并接受身体的变化,它出生、成长,但也会受苦,衰老。当今,几代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超代际隔离”,没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很难扭转这种不正常、不健康的趋势。

第二,辛勤劳动(第五章)。问起身边几个颇为有趣的朋友,“小时候做过最苦的活是什么”,只要话匣子一打开,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讲个没完。奇怪的是,今天的孩子却被“保护”起来,不再接触或参加体力劳动,这显然和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要给他们一份劳动清单,督促他们在劳动中学习锻炼,从而深切认识到,挫折和痛苦应该被努力克服,而不是被设法避开。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曾给儿子写信说:“成长过程中,痛苦在所难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学会接受,只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言弃,才能迎来时来运转的那一天。”我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挫折、痛苦能够塑造坚强的品格。

第三,拒绝过度消费(第六章)。众所周知,美国人每天在电视、网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我们的物质消费首屈一指,但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知道原因何在。亚里士多德知道。奥古斯丁知道。卢梭知道。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社会学家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带给人快乐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或者说,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使这个世界因我们而美好时,人才能感受到更长久的幸福和健康。消费只会带来更多消耗。

第四,在旅行中学会区别“需求”与“欲求”(第七章)。接触另一种文化,会让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的旅行不是在某个度假胜地聚会享乐,也不是在外国港口乘豪华邮轮畅游观光;而是和另一种文化中的人相处、交流,了解他们对人生、经济、政府角色的不同观点。通过旅行,我们还能体验到一种更古老简朴的生活——回归大自然、寻找食物、勉强维持生计。

第五,与书为友(第八章)。很多人都懂得如何读书,但如何更好地阅读,批判式地阅读却不见得人人都懂。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的人,并不能像我们阅读纸质书那样,有效获取信息,透彻理解,借助于屏幕的阅读往往是一目十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堪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读写能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开国先贤们认为,良好的读写能力是自由和自治的前提;懂得如何阅读,读过的书籍才能真正起效。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制订一份受益终身的阅读清单。

最后,在第九章,我们将一道探讨,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建立在一定信条基础上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以相同的民族为基础,而是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有着共同的信仰,这样一个国家,为何尤其需要传承对自由和成年人责任与担当的坚定信念?后记部分将提到美国历史上一位疯狂而迷人的忧虑者——西奥多.罗斯福。他在任期内也面临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巨大挑战,如果他还健在,能受邀出席高中生的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义勇骑兵”罗斯福总统一定会不失幽默地指责场下奇装异服的“低头族”,提醒他们远离电子产品,关注于个人潜力的挖掘。

我们面临的成年危机不仅仅关乎你我的家庭,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尚未建立家庭或生儿育女的人。成年文化的消失危及美利坚合众国的未来。


目录

前 言 空调是孩子们的“必需品”

第一部分 被动的牢笼

第一章 滞留梦幻岛

第二章 从小公民到小爱因斯坦

第三章 学校教育并非万能


第二部分 冲破牢笼,积极重建

第四章 跳出同伴文化

第五章 坦然接受劳动之痛

第六章 拒绝过度消费

第七章 轻装旅行

第八章 与书为友

第九章 重建美国构想


附 记 为什么这不是一本公共政策书


后 记 如果泰迪.罗斯福在高中毕业班发表演讲


致 谢


关于文献和写作方法的说明


参考文献

标签
社科,社会学,美国,人文,科普,心理学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