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口袋博物馆

口袋博物馆

书籍作者:[英] 坎贝尔·普赖斯 ISBN:9787553518053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6383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古埃及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特征、丰富的内涵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埃及工匠所遵循的美学规范贯穿其文明始终,至今仍被人推崇。而古埃及艺术的魅力,亦来源于埃及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生死的态度。


本书精选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的200件珍贵古埃及文物,包括日用品和装饰品、宗教用品,以及与死亡和来世有密切关联的物品,它们历经数千年保存至今,向今天的我们讲述着古埃及过往的故事,呈现出曾经的生活画卷。

作者简介

坎贝尔·普赖斯(Campbell Price),埃及学专家,利物浦大学埃及学博士,利物浦大学荣誉研究员,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埃及与苏丹藏品负责人,曾亲赴埃及塞加拉,绘制墓地地图。

《口袋博物馆》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论博物馆藏品类别受人喜爱的程度,“古埃及”仅次于“恐龙”,屈居第二。以埃及学为主题的展览非常普遍,即使博物馆中的埃及展品寥寥无几,甚至完全没有,礼品店照样大量出售以埃及为主题的物品。许多人甚至将博物馆等同于“对古埃及的认知”。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正是法老时代埃及物质文化带给人的亲切感,造就了其魅力。在人们的想象中,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物品往往有些雷同,而古埃及物品的视觉特征则与它们极为不同,自成体系。无论是校内的学生还是成年人,往往都更熟悉埃及文物,而不是中美洲(Mesoamerican)或欧洲的考古文物。这种情况显然得益于古埃及在现代通俗文化中的广泛影响,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古文物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性。

古埃及的艺术规范深入人心,当时的工匠在制造产品时,会采用同一套视觉语言,并努力让它们看上去“正确”。人们在早期王国时期制定了工艺标准,在随后的三千年中,许多普通图案的表现方式几乎未变。埃及高雅文化倾向于照搬或者借鉴较早的作品,这也确保了概念和意象的连贯性,让它们从最初一批国王出现的年代一直延续至罗马皇帝统治之时。这种异乎寻常的文化延续性是通过形式与类型的近似性体现的,它或许暗示了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然而,埃及艺术可以具有任何特点,唯独谈不上保守。这种艺术既能够接受埃及内部的创新,又能够接受来自国外的影响。例如,阿马纳时期(Amarna period)的葬仪图案,或者受到波斯或罗马启发的葬仪图案,都能够表明艺术生产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从最微小的物件,到最宏伟的遗址所展现的法老时代埃及艺术的自信,而不是它们的保守。

总之,古埃及的艺术品非常值得收藏。埃及艺术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入博物馆,但每条渠道都是未知的。从公元18 世纪后期开始,古埃及便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欧洲思想界的地平线上。在此前的许多个世纪中,阿拉伯学术界早就对古埃及颇为熟悉了,在经典文献与《圣经》资料中也有关于古埃及的叙述。拿破仑在1798 年至1801 年开展的埃及探险将这个国度引入了欧洲政治语境,由此产生的大部头著作《埃及记述》(Description de L’Egypte,1809—1929 年出版)更是经常被人称为西方大规模研究与收集古埃及文物的开始。政府与私人收藏家争先恐后地哄抢最具价值的文物,但无论这种行为是否得到官方许可,他们都很少准确地记录这些文物的发现地点。曾几何时,古埃及文物只不过是偶然出现在珍奇陈列室中的附加品,但后来,它们却变成了私人家庭与国家博物馆争相收购的重要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收藏家与鉴赏家们为了了解“古代埃及”而进行了探索,却对文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

尽管人们经常赞扬考古发掘,称它们是客观与科学的行为,但它们往往达不到这两条标准。在埃及工作的考古学家们煞费苦心地选择他们希望发掘的遗址地点与种类:那些既易于获取文物,当地劳力又乐于协助他们的遗址。现场的考古发掘可能漫无计划。1880 年至1980 年,埃及政府允许发掘者带走一定比例的出土文物。正是由于在埃及存在着这种对发掘成果的所谓“ 分配”系统,某些地点(通常是墓葬或者神殿)大受考古学家的青睐,他们希望为自己的财政赞助人带来最丰厚的回报。即使在那个时候,专家们也特别看重某些文物,而另一些文物却受到损坏,有的甚至被毁弃。

一旦文物被收入博物馆,人们便会基于其学术或美学价值,来挑选用于研究或者展出的物品。尽管这些文物的来源迥异,博物馆馆长仍试图根据自己的选择,构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故事。“古埃及”这一概念涵盖的时间、地理范围极广,以至于人们能轻而易举地对其进行简化、提炼。在考古学家或者收藏者发现残存的物证之前,它们自身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尼罗河(River Nile)的改道逐步摧毁了大部分古埃及人的居所,或者由于现代城市刚好建在古代的地层之上,古代的定居点遗迹寥寥无几,得以留存下来的那些往往是沙漠边缘的墓葬。这些墓葬中的物品由死者的在世家属(而非死者本人)放入,对物品的选择出于各种仪式需要。就算这些文物侥幸逃脱了盗墓者和时间的侵袭,它们也几乎被富人所垄断。古埃及社会极为不平等,能接触到高雅文化产品的人只占极少数。纪念碑和木乃伊的制作耗资巨大,因此,我们掌握的证据大多表明,只有上层阶级能永存不朽。于是,我们便面临着一种双重偏差:大多数博物馆中的展品既过分偏重于表现最富裕的社会成员,又偏重于展现死者。

考虑到以上这些注意事项,本书按照历史的进程分为七章,为读者呈现了近两百件文物,试图以此描绘古埃及文明的一些特点。每章之内,文物的安排基本按时间顺序,并根据题材分组,即日用品或装饰品、与国家和法老有关的物品、与宗教仪式有关的物品,以及那些与死亡和来世有关的物品。基于古埃及人世界观的基本特征,上述分组并非绝对标准,有时同一件文物可能属于两个或更多的类别。这些文物的保存状态特别完好,因此,尽管只是管中窥豹,但在惊鸿一瞥之下,我们仍然能够对一个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世界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感到熟悉的东西。当然,古埃及人自身希望讲述的,是那些呈现在宏大的纪念碑上的故事。本书对许多雕塑作品的选择部分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兴趣,同时也能体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金属制品经常被人们反复使用,因为它们十分罕见,而易于腐朽的有机物品则让我们得以窥见许多“普通”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文物中的每一种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段片面却不可多得的体验,让我们看到一个古埃及人可能会有的经历。


目录

前言 6

古埃及地图 10

前王国时期与早期王国时期 13

(约公元前5300—前2700 年)

古王国时期 45

(约公元前2700—前2055 年)

中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2055—前1550 年) 73

新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1550—前1069 年) 111

第三中间期

(约公元前1069—前747 年) 169

晚期

(约公元前747—前30 年) 197

罗马统治时期

(约公元前30—公元395 年) 247

词汇表 276

索引 278

博物馆索引 284

图片出处说明 289

致谢 294


标签
文化,@译本,***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