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来者是谁

来者是谁

书籍作者:郑伊看 ISBN:9787574101852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704
创建日期:2023-06-05 发布日期:2023-06-05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类鲜为人知的东方人图像,散见于13-14世纪的欧洲绘画中。这些图像由何而来,又体现了“谁”的形象?书中通过5个独立又彼此相关的个案研究,围绕两幅编年史插图、两组修道院议会厅壁画、两个传统基督教主题,分析图像的流传轨迹与生成机制,深入欧洲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看见东西方跨文化相遇与碰撞的过程中,古人的记忆、情感与想象。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复兴艺术史学者,跨文化艺术史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译著《宗教艺术论》《拉斐尔的异象灵见》等。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明日·艺术史文库》《达·芬奇全集》等丛书;论文和著作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二十九届“金牛杯”美术图书奖金奖。


著者

郑伊看,福建福州人。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CEHTA),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近年主要致力于13—18世纪跨文化交流研究。


编辑推荐

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将目光转向中世纪—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东方源流问题。其中,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曾获得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围绕此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近年来,在全球艺术史和跨文化艺术史的视野下,新材料和新问题不断涌现。本书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出发重新讨论这个老话题,并填补这一尚存空缺的研究领域。作者通过对历史和图像的细腻考察与分析,呈现主流艺术史叙事之外隐蔽的历史切面。

前言
这项研究出于一次偶然的看画经历。2012年,我在巴黎度过了一段时间,经常徘徊在卢浮宫的“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厅。这里的参观者寥寥无几,可以避开人群,安静地与这些古画“对视”。有一次,我注意到一幅14世纪那不勒斯的《耶稣受难》。它并不是名家的作品,甚至连画家的名字也无从考证,关键人物耶稣和两位盗贼面部的涂层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但在构图和细节上却颇有新意。我突然看到,在画面中心,一位“东方小人’正面对着我,他与几位罗马士兵围坐在一块向前突出的岩石平台上,身下垫着一块织金的红地毯,膝盖上铺着耶稣的里衣。后来我意识到,这个细节表现的是福音书里“罗马士兵争夺耶稣里衣”的情节,而这个“东方小人”画的是一位鞑靼人。可为什么要在传统主题“耶稣受难”中表现一个东方面孔?为什么他被描绘在画面中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我,在试图解答它们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在与东方往来密切的那不勒斯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幅带有“鞑靼人形象”的《耶稣受难》。
  带着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回到了北京。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是李军教授。当时老师关注文艺复兴艺术的东方渊源问题已有多年,并开设了一门“跨文化与跨学科美术研究”的新课程。这门课令我获益良多,课上李老师还推荐我们阅读了20世纪初东方学者苏里埃、布兹拿、田中英道等学者的著作,并慷慨地将他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扫描的文章资料分享给所有同学。这门课要求完成一篇论文,我便将之前对这幅《耶稣受难》的想法整合为一篇小文章,算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那时,我已经有意将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但思路仍然局限在“士兵分耶稣里衣”的图式传统中,便与老师商量。李老师的研究思路极其开阔,平日里与学生们交流时总能一语中的,提出富有远见的建议。他指出博士论文选题范围不宜过窄,认为我应该尝试讨论一个现象,并建议论文能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20世纪以来学者对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东方影响”问题的讨论,第二部分再做3-4个案例研究。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愈发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大问题,其中涉及的不只是“耶稣受难”的题材,还是蒙元帝国在欧亚大陆建立的“蒙古和平时期”(Pax Mongolica)背景下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艺术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我们能在绘画中看到东方的面孔,在文艺复兴画家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东方图案与东方文字。自19世纪末起,在主流的艺术史话语之外,在国际学界断续存在对14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绘画中的“鞑靼人形象”问题的讨论。这些研究所提出的问题被暂时回答后,今天已经很少再被人提起。如老师所建议的,在进一步研究“鞑靼人形象”之前,对于这一段研究史的梳理和重审是不可回避的。2014年,我在美院的博士论文基本成型,但在第二部分只完成了两个案例,对于老师最初的期望,实在有些“虎头蛇尾”了!不过,“鞑靼人形象”研究在当前的艺术史研究中相当小众,可参考的图像和文献资料并不多,那时我心里十分渴望能够再次去欧洲实地考察、搜集材料。
  很幸运地,同年我顺利申请到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下属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中心(CEHTA),跟随乔万尼·卡雷利(Giovanni Carerri)先生攻读博士,他在2013年刚刚出版了一本新著《倦钝的祖先——西斯廷礼拜堂中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形象》(La Torpeur des Ancetres.Juifs et chretiens dans la chapelle Sixtine),我最初猜想,或许是因此他才对我的选题“鞑靼人形象”感兴趣,毕竟这个主题对于正统艺术史研究而言太过边缘了。不过后来我发现,乔万尼先生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相当广'对于各种稀奇古怪、常规之外的图像格外感兴趣。他待人十分耐心,极富同理心,给予我许多建议与鼓励,每次与他讨论论文,都会额外获得心灵上的疗愈。
  在法国读博的四年生活平静而充实,平日在艺术史研究所图书馆(INHA)里查阅资料,参加研讨课。假期便可以跑去意大利考察,有时在某个小镇教堂或博物馆中意外地发现了鞑靼人的图像,会让我快乐上好一阵子。同时,我开始对收集到的图像进行基础的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要将西欧绘画中的“鞑靼人形象”的问题解释清楚,除了讨论东方图式的源流问题,更需要考虑他们是如何被当时人
目录


短评

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东方人形象经常被描绘成神秘和异国风情的,通常被视为高贵和富有的人物。他们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龙鳞帽、珠宝和贵族精致的装扮。这些形象通常被用来象征财富、奢华和远古的历史。同时,这些形象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文化、传说和神话的浓厚兴趣。

2023-03-11 04:11:21

在13-14世纪欧洲的艺术作品中,东方人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具有异域风情的神秘和神秘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被描绘成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神秘的头饰和珠宝,有时还被描绘成骑马或骑骆驼。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东方人形象通常被用来表示远方的奇异与神秘,因此常常被视为外来的和令人着迷的。

2023-03-11 04:11:21

在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东方人形象主要指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人类形象。这些人物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具有异域风情的人,他们通常穿着华丽的服饰和珠宝,携带着奢华的物品。这样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神秘和令人着迷的认识。东方人形象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2023-03-11 04:11:21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