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增订版)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增订版)

书籍作者:雷颐 ISBN:978720310879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1614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为官”“外交”和“洋务”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折有时锋芒毕露,有时绵里藏针,展现出他圆熟老练的政治手腕和独特的政坛生存技巧,也是了解他的行事逻辑及晚清动荡历史的独特渠道。


作者简介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等。

前言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然而,皇帝每日要披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数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都不能“浪费”,端的是“一字千金”。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如何向上级“打报告”,确实大有学问。

例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参翁同书片》,指责曾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对曾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

此折一上,朝野震动。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曾入值上书房达二十余年,咸丰皇帝、恭亲王等道光帝的几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历任工部、吏部尚书;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同龢也是大名鼎鼎。翁家权位如此之高,竟有人斗胆敢“参他一本”,焉能不朝野震动?

以翁家权位如此之高,要参奏翁同书,曾国藩也不能不格外慎重,所以要自己的几位幕僚各起草一份备选。在几份稿本中,他独独选中了此时还是他的私人幕僚的李鸿章(号少荃,1823—1901)之稿。事实证明曾国藩所选不错,如此重要之折,李鸿章只以区区不到六百字便将事情“搞定”,迫使本来有心回护翁同书的朝廷只得“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设,为贼与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

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先生认为,此折表明李鸿章写折的本领比其师曾国藩“还要辣”。据说曾国藩曾经赞赏李鸿章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因此,曾国藩在军情紧急之中要李回乡组建“淮军”援沪,使其得以开始经营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就在李为曾写了《参翁同书片》几个月后,曾又推举李为举足轻重的江苏巡抚。早想建功立业却屡受挫败因而大发“昨梦封侯今已非”之叹、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在无奈之中托人介绍才加入曾国藩幕府的李鸿章,终于志得意满,从“替别人”写折变成“为自己”写折,其一生事业,便由此“隆隆直上”。

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这种历史风云与老谋深算,当然也反映在他给朝廷的奏折中。

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李鸿章一直位高权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折。他的精于权谋与“写折子”的本事,在其奏折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与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并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却都能迂回曲折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说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更重要的是,由于参与大量国家、地方政务与机要,李鸿章的奏折内容自然涉及方方面面,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经济的重要信息。仅从本书所评点的奏折中,即可看出:在1861年清政府“基本国策”如何发生重大变化,使其“死里逃生”,又赢得几十年时间;他怎样以自己十分得意的“痞子手段”控制洋人的“常胜军”,使其为己所用镇压太平军却又不致尾大不掉、失去控制,利用与控制之间反映出清政府与列强间的复杂关系;他在对外交涉中的是是非非,既有据理力争,更有忍让妥协;他怎样冲破重重阻力,“遇到红灯绕道走”,想方设法修铁路、架电线、造轮船、派留学生直至支持“商办”企业,艰难推进洋务运动;曾、李在与朝廷的博弈中为了地方、自己利益彼此的私下商议、协调与呼应,表明了地方势力在晚清的崛起;晚清政治的腐败,统治者的颟顸无知,奏函中更是反映得淋漓尽致……

奏折当然全是冠冕堂皇的文字,对奏折的点评、研究,除了分析其写作行文的“技巧”外,更有意义的是要透过奏折的“文本”分析隐藏其后的具奏者的真实意图、见识、水平甚至其脾性才情,分析它的时代、社会背景与意义。所以,“奏折中的历史”往往比只有“结果”而缺乏“过程”的“史册中的历史”更加生动、丰富,给人的历史感受更加深刻。与奏折相比,信件通常更少修饰。如果说奏折更多“台面”上的东西,信函则更多“台下”的活动,写信人的思想、真实意图往往表现得更加直接,是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社会背景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本书也对李鸿章给曾国藩、总理衙门、海军衙门的一些重要信函作了分析点评。目的依然是期望通过“奏”“函”两相对照,让人们能对其人其事,对衰世重臣在大变动时代依然竭力挣扎、力图维持一个一直在风雨飘摇中的腐朽政权的那种无奈心境与悲凉命运,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了解得更加深刻、详细、生动。

李鸿章死后,梁启超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的“才”“识”“遇”,其实也就是他“个人”与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与那个江河日下的王朝的关系,这些,也生动地反映在他的奏函之中。


目录

目 录:


01 /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为官: 大臣何以成为大臣

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李鸿章既敢于任事、开创

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

己的利益。因此才能在云谲波诡的时代成为朝廷不得

不深倚的重臣。

004 /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

——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012 / 做官须用自己人

——空降巡抚的用人之道

022 / 该抗旨时就抗旨

028 / 升任两江总督

——李、曾的政治命运初现端倪

033 / 首次严重政治危机

043 / 该敷衍时且敷衍

——从吴棠案看李氏的做官经

046 / 痞子手段与曾李政治命运

——接近权力中枢的关键一跃

053 / 第一总督

——妥处与“老首长”关系

056 / 晚清时局中的曾李关系

064 / 出国欧游

094 /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

101 / 老臣厄运与再起


外交: 一生秋风糊裱匠

“懂外交”是李鸿章能够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

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事业、名声,却也被毁于此,

至今仍负重谤。

110 / 1861:朝廷的新国策

——从“仇夷”到“联夷制乱”

123 / 巡抚曾经心狠手辣

——杀降事件和戈登辞赏

131 / “常胜军”的终结

138 /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

144 / 从理藩到外交

——外交对清政府的重大意义

152 /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

——中日外交一

160 / 台湾事端初次交锋

——中日外交二

167 / 一次难得的强硬外交

——保护秘鲁华工案

173 / 马嘉理案:中国边疆危机的大爆发

180 / 马嘉理案的“威八条”

——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187 /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琉球

——中日外交三

195 /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朝鲜

——中日外交四

202 / 中国边疆危机之新疆

——中俄外交

208 /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越南

——中法外交



洋务: 被打出来的近代化

形势从容时拒不改革,危机来临时已来不及改革。纵

观晚清历史,清廷就是这样被形势步步紧逼,一误再误,

最终丧失了变革图存的机会。

232 / 亦开风气之先

——请设上海广方言馆

238 / “发威马齐”: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242 / “阿思本舰队”事件

——中国的近代海军梦

252 / 穷则变,变则通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一

261 / 从求强到求富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二

269 / 开天辟地第一页

275 / 后发国家的困境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三

285 / 在洋商与华商之间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四

289 / “戴红帽”企业的困境

303 / 电报与“忠”“孝”

307 / “必由商办”殊不易

316 / 铁路贵姓

——晚清建造铁路的大争论

326 / 挨打之后的进步:海军建设

336 / 遇到红灯绕道走:近代铁路海军造


备忘: 晚清政局中的象征性事件

从地方派的崛起,到外交上的荒唐,再到王朝最高阶

层的腐败与私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种种阴暗,及

帝国崩溃前的征象,都闪烁在其中。

346 /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

360 / 最高的文化接轨

——跪拜礼仪之争

371 / 一桩官场丑闻:大工程里好赚钱

381 / 海防塞防战略大讨论

387 / 外交史上的荒唐一页

——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403 / 太后嘴上的传统

408 / 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414 / 风口浪尖,生死攸关

422 / 臣子都是替罪羊


430 / 附录 李鸿章大事简表


标签
雷颐,晚清,李鸿章,近代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