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李修文散文

李修文散文

书籍作者:李修文 ISBN:9787020153718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387
创建日期:2023-06-05 发布日期:2023-06-05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李修文最初以青春小说艳惊文坛,经历十年风沙辗转,又作为散文家蜕变归来。他的散文深情、辽阔,充满古典的诗性和悠远的楚人血气。不管是对祖国山河大地上或刻骨遭逢、或擦肩而过的一个个平凡生命、一幕幕一闪而过的场景的记录,还是在古诗词里与古人赤心相见,都体现了作者储备深厚的美学境界,“如万马军中举头望月,如青冰上开牡丹”,将汉语与现实的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精选李修文经典散文三十余篇,包括《每次醒来,你都不在》《枪挑紫金冠》《长安陌上无穷树》《寄海内兄弟》《不辞而别传》《三过榆林》《致母亲》《别长春》等,以及《枕杜记》《遣悲怀》《救风尘》《陶渊明六则》等。全书配以二十余幅照片,图文并茂,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时间,这八个字打动了我,让我想起前年冬天,我游荡甘肃、青海,在酒泉更往西的茫茫戈壁滩上看见过一句话,这句话不知是什么人花了多长时间,顶着可以把人吹翻的西风,用堪称微小的戈壁石码起来的,每个字站起来都有一人高,这句话是:赵小丽,我爱你。

——李修文《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蜡烛点亮了,惊恐和更加惊恐的人们聚拢了,但这聚也好散也好,都还只是一副名相,一场开端;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离婚登记处是婚姻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迟早相见,再迟早分散,但是,就在你我的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它们不光是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李修文《长安陌上无穷树》

在这世上走过一遭,反抗,唯有“反抗”二字,才能匹配最后时刻的尊严。

——李修文《长安陌上无穷树》

似乎是,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李修文《长安陌上无穷树》

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上一样都不存在,唯有回过头来,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岂能不信这些戒律?它们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和侥幸而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但不管什么时候,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到了最后,就像种田的人相信农具,就像打铁的人相信火星子,它们若不出现,你自己就先矮了三分;更何况,铁律不仅产生禁忌,更产生对禁忌的迷恋和渴望,除了演戏的人,更有那看戏的人,台上也好台下也罢,只要你去看,去听,去喜欢,你便和我一样,终生都将陷落于对禁忌的迷恋与渴望之中,我若是狐媚,你也是狐媚的一部分,如此一场,你没有赢,我没有输。

——李修文《枪挑紫金冠》

恰好是春天,油菜花遍地,在被油菜花环绕的村庄里,桃花和梨花也开了,桃花梨花最为繁盛之地,便是舞台,这不是无心插柳,而是存心将枯木与新绿、红花与白花全都纳入了戏台之内。但这只是由头,时间才是真正的主角。

——李修文《枪挑紫金冠》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之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我若是他,定要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再对他们说:这世上,除了声光电,还有三样东西——它们是爱、戒律和怕。

——李修文《枪挑紫金冠》

再三的苦行,并非是欢乐的排遣,而是刻意、救命般地要吞下猛药,指望着自己耳聪目明,清晰地听见这西域天空里降下的一声棒喝,所以,关于那些道路和沟壑,只要我曾经在此流连,它们都好像是刻在我的身体里。

——李修文《惊恐与哀恸之歌》

好在是,我身边的小女孩已经在祖父的怀抱里入睡,许多年后,她会穿林过河,去往那些花团锦簇的地方,只是,定然不要忘记田埂上的此时此地,此时是钟表全无用处的时间,此地是公鸡都只能在稻田里过夜的地方,如果在天有灵,它定会听见田野上惊魂未定的呼告:诸神保佑,许我背靠一座不再摇晃的山岩;如果有可能,再许我风止雨歇,六畜安静;许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李修文《惊恐与哀恸之歌》

好一句“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图遥慰病中情”,好一句“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异姓兄弟,不过如此;前生后世,不过如此。在我看来,这元白二人,最让人心生钦羡的,其实有二,首先便是:终二人一生,他们都是抱一不移的同道中人。

——李修文《寄海内兄弟》

若此二人尚不能称兄弟,世间安有异姓而称兄弟乎?正因为如此,元稹说:“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白居易答:“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白居易说:“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元稹又答:“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李修文《寄海内兄弟》


作者简介

李修文,作家,编剧。1975年出生,湖北荆门人。著有长篇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在人间赶路》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现任湖北省作协主席。


前言

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

——李修文散文导读

谈李修文的散文,要从哪儿说起呢?要从他的小说家身份说起。二十年前,二十七岁的李修文在《收获》发表长篇小说《捆绑上天堂》《滴泪痣》,一跃成为深具市场号召力的新锐小说家。当然,正如我们所知,这位青年作家之后便戏剧性地经历了写作的停滞期,转而进入电视剧创作领域,成为《十送红军》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

十年辗转迁徙,李修文的小说家身份开始退隐,而作为散文家的他则逐渐为人所识。十年间,他的散文作品《每次醒来,你都不在》《羞于说话之时》《把信写给艾米莉》《长安陌上无穷树》在微信和网络上广为流传。2017年,李修文的第一部散文集《山河袈裟》出版,读者惊讶地发现,在颠沛流离中写作的李修文,已经悄然完成了他写作美学的蜕变。

2018年,《山河袈裟》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其后三年,李修文出版了散文集《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逐渐成为风格独特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当代散文家。本书所辑作品,便是从他散文代表作中精选而来,集中呈现了李修文的散文品质——他的散文深情、辽阔,让人想到无穷的远方和古典的诗性,刷新了我们时代读者的文学感受力。

作为对世界怀有深情爱意的写作者,李修文的散文总是饱含浓烈的情感,动人心魄。这也让人意识到,这些文字是作家写给万丈红尘的信笺,写给茫茫人世的情书。一篇篇“信笺”读来,每一位读者都会辗转反侧,心意难平——李修文的语言典雅、凝练、情深意重,有着迷人的节奏感,而他所写的内容又深具冲击力。这位作家有如人性世界的拾荒人,他把我们忽略的、熟视无睹的人事一点点拾到他的文字里,炼成了属于他的金光闪闪的东西。

一如书中第一篇《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这也是作家第一篇引起读者广泛共情的作品。一个叫老路的中年男人,常在墙壁上涂写“每次醒来,你都不在”。男人失婚,失业,像我们在路上常常遇到的那些个中年男一样,面容模糊灰扑扑。老路朝他借书,约他一起去寺庙里烧香,喝酒酣处,他夸老路这八个字写得好——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八个字包含的是男人对女人的爱与留恋。可是,我们错了。“老路不说话,他开始沉默,酒过三巡,他号啕大哭,说那八个字是写给他儿子的。彼时彼刻,谁能听明白一个中年男人的哭声?让我套用里尔克的话:如果他叫喊,谁能从天使的序列中听见他?那时候,天上如天使,地上如我,全都不知道,老路的儿子,被前妻带到成都,出了车祸,死了。”这便是我眼中李修文的令人惊艳处:他使渺小的人成为人而不是众生,他使凡俗之人成为个体而不是含混的大众。

还有那一篇《惊恐与哀恸之歌》。2008年5月20日至28日,作家去了遭遇地震的甘肃武都、文县。山崩地裂余震袭来,他在灾难现场。匆匆途中,他写下所见所闻。那是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的妹妹,她不断地跑到村口寻找哥哥。“(她)抽出被攥住的手,发足便往前奔跑,没有人知道她会跑向哪里,但是人人都知道,无论她跑到哪里,她从现在开始要度过的,注定又是无望的一日。”看到那条失去主人的瘦弱的老狗,“有人追随着它,看看它究竟将这些彩条布送到了哪里,最后的结果,是还没走出两里地便不再往前走了——它不过是将它们送往了主人的墓上,风吹过来,花花绿绿的彩条布散落得遍地都是。”看见那位沉默寡言的父亲,“大概是有人劝他想开些,实在想不开的话,便要学会忘记,一年忘不掉,来年再接着忘,女儿十六岁,那就忘记她十六年。这时候,他突然满脸都是泪,扯开嗓子问:‘怎么忘得掉?怎么忘得掉?一千个十六年也忘不掉!’”

要写下所见所闻,但并不是匆匆过路者留下的“报告文学”,这是在此地者以情同此心的方式书写的绝望、疼痛、软弱以及大荒凉,这文字里有属于人的惶恐、无奈,其中又潜藏着多情者的温暖体温:“好在是,我身边的小女孩已经在祖父的怀抱里入睡。许多年后,她会穿林过河,去往那些花团锦簇的地方,只是,定然不要忘记田埂上的此时此地,此时是钟表全无用处的时间,此地是公鸡都只能在稻田里过夜的地方,如果在天有灵,它定会听见田野上惊魂未定的呼告:诸神保佑,许我背靠一座不再摇晃的山岩;如果有可能,再许我风止雨歇,六畜安静;许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惊恐与哀恸之歌》)

无论是《义结金兰记》《寄海内兄弟》还是《万里江山如是》《赞美课》,每一篇写的都是微末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是贫穷的人、失意的人、无助的人,但也是不认命的人,是心里有光的人。他写下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痛苦,也并不是展览这些人身上的伤痕;他写的是人的困窘,以及人们面对这些困窘与疑难所做的挣扎与努力。由此,人们身上某种神性的东西被作家辨认、点燃。即使身患绝症,岳老师也要在病房里敦促同样生病的小病友读诗,孩子总也记不住。但就在他们分离的一瞬,孩子背出了那句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穿越千年而来的诗句,让人内心酸楚。那是活生生的人间别离,却也是在生死大限面前的深情不已。在他的笔下,最卑微的人身上也有人的教养和尊严,那是一种“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举手投降”的信念,因为,“在这世上走过一遭,反抗,唯有‘反抗’二字,才能匹配最后时刻的尊严。”

也许,在另一些人看来,这个世界是残酷而无情的,但是,这位作家却着意使我们感受到这残酷无情之外的“有情”。在《把信写给艾米莉》《致母亲》中,在《枕杜记》《遣悲怀》《在人间赶路》中……李修文把世间百姓的情感与尊严写得浓烈而令人神伤。这让人想到文学史上的那些前辈,苏曼殊、郁达夫、萧红,他与他们是同类。

作为读者,我们会在当代文学作品中遇到过很多个叙事人“我”:“我”很痛苦、“我”很穷、“我”很困、“我”很饿、“我”失恋、“我”迷茫……这些个“我”,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熟悉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作品里,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个性,但最终它是一个集体性、同质化的,面目含糊的我——每个人都在讲“我”,但这个“我”是如此普通的而又不能提供新鲜文学经验的“我”。

李修文笔下也有一个“我”。在以前,作为小说家,李修文笔下的“我”是一个现代性的很孤独的无家可归的“我”,而十年之后,他找到的则是另外的一个“我”,那既是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也是一个有犹疑和信念的、作为可爱人的“我”。这个“我”,既是他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中心线索,通过“我”的所闻所见所感,万里江山走遍,作家重建了那个属于我们时代的“我”:那个和江东父老在一起的“我”,那个和父老乡亲们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我”。而父老乡亲们,不仅在身边,也在远方,——他们远在长春、青海、黄河岸边,乌苏里或呼伦贝尔,他们和戈壁滩、苹果树、敦煌,也和高山、大漠在一起。经由“我”,父老乡亲们再次真切地来到读者眼前。某种意义上,这是行走在大地上的写作,是用脚,用心去丈量、去体验的写作,作家试图用深情实感写下我们时代的人间世相、人间气象。

这样的写作,让人想到新文学的文脉,“人的文学”的传统,当年,发动白话文运动的先辈们希冀我们的文学能和“引车卖浆者”在一起,希望我们的文学能发出平民的、大众的、有血气的声音。一百年来,这样的声音不断回响,直到再次回荡在李修文的散文作品里。——当李修文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大江大河、山川湖海的内部,深入到江东父老内心深处时,他在努力回到中国新文学的初心,试图重新触摸当代散文写作的广度、密度和温度。

读李修文的散文,会深刻感受到一种独属于汉语的修辞之美。那是文学意义上的参差交错之美,一咏三叹、百转千回之美,“如万马军中举头望月,如青冰上开牡丹。”(李敬泽语)——轻盈的与厚重的,浓艳的与孤绝的,凄美的与壮烈的,热烈的和荒凉的,会同时出现在李修文的文字里,他擅长将多种冲突之美戏剧性地融合在文字中。于是,那种凝练、跳跃、悬置,那种旁逸斜出、突然荡开一笔,那种强烈的情感的凝聚力与爆发力,以及,一种与古诗意境有关、令人着迷的戏剧性场景,都闪现在他的笔下。某种意义上,李修文的散文冲破了当下写作的诸多陈规,展现出了一位新锐写作者的不拘一格和越轨笔致——他尝试使用了小说笔法、戏曲笔法、戏剧笔法和电影技法,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虚构、想象以及忽然出现的幻觉……当然,这些技法也让人想到悠久的中国文学传统,想到《聊斋志异》,想到屈原,也想到遥远的来自楚国的文学渊源与文化特质。

尤其要提到《乐府哀歌》《墓中回忆录》《陶渊明六则》等作品的魅力。作家写下了时间深处的人与诗如何在一个特殊时刻与此时此地的我们劈面相逢。历史与现实,幻想与实在,诗意与现实都交叠在这些作品里,这是对古诗的别一种相见、别一种相认、别一种理解……古诗和古人再一次来到我们眼前,如此切近,如此切肤,原来他们和我们从未疏远。——重回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内部寻找写作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一种深具古典气息的写作重新消化中国古诗与中国戏曲的情境,这是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弥足宝贵的收获,也是李修文散文深受瞩目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我们时代好的写作者呢?他有能力带领读者穿林过海、翻越山峰;他有能力使读者看到前所未见;他有能力唤醒我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感受。新的感受力对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写作者如此重要,我们以为世界是这样的,我们以为人生不过就是我们所见,我们以为世事也不过如此……但是,好作品会唤醒我们。——原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原来我们生命中有如此多“要紧”与“严肃”;原来我们的世界有这样的热爱、这样的悲喜、这样的深情、这样的庄重。这种唤醒力量,潜藏在李修文的文字里。

读李修文的这些散文,我多次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和无数的人与无穷的远方在一起,是一位好作家应该拥有的情怀,也是好作品所要达到的境界。我以为,李修文以他深情而深具品质的散文书写实现了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的愿望,也由此,他获得了我们时代读者的审美信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莉

2022年9月12日,北京


目录

导读

寄海内兄弟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枪挑紫金冠

鞑靼荒漠

长安陌上无穷树

惊恐与哀恸之歌

旷野上的祭文

寄海内兄弟

火把或堕泪碑

不辞而别传

义结金兰记

小站秘史

何似在人间

我亦逢场作戏人

白杨树下

不辞而别传

三过榆林

赞美课

在人间赶路

赞美课

不送

鹅和火车

把信写给艾米莉

万里江山如是

致母亲

别长春

诗从未离去

枕杜记

遣悲怀

犹在笼中

救风尘

乐府哀歌

墓中回忆录

陶渊明六则

唯别而已矣

《山河袈裟》自序

《致江东父老》自序


短评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修文,其作品以文笔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散文作品以描写生活、抒发情感为主,涉及旅游、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而在表达情感方面,李修文的作品尤其具有感染力,读者往往会被其所写的情感所打动,跟随他的笔触一起感受人生的苦与乐。总体而言,李修文的散文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感情细腻,是一位值得推荐的现代散文家。

2023-03-16 03:10:34

我作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评价。但是,李修文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紧凑而流畅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文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在文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如果你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在阅读后给予自己的评价。

2023-03-16 03:10:34

作为中国现当代名家之一的李修文,其散文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刻的人生体悟。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人生、自然等众多领域,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富有创新性。其作品表达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性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受启迪。因此,李修文的散文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瑰宝之一,值得一读。

2023-03-16 0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