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明白了

明白了

书籍作者:梁晓声 ISBN:9787559652850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442
创建日期:2022-12-13 发布日期:2022-12-13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与青年的23场对话。被称为“平民代言人”的梁晓声,用平实、敦厚的语言,把他对生活的热爱一字一句传达给我们。

作者在书中写普通人的孤勇,谈如何带着困惑生活下去,聊那些看似微小却能给你带来实感的事,说读书的理由及文化原则。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的温厚体悟、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使我们慢慢从焦虑中走出来,即便身处“喧嚣”的世界,也能淡然从容、自得其乐地生活。


作者简介

梁晓声

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郁闷的中国人》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雨》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双琴祭》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2019年8月16日,其凭借长篇巨著《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2月央视将重磅播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给新新青年的解惑之书!

ü 关于工作困惑、人生态度、自我修养、为什么要读书……梁晓声的毕生发现与思想精华,都在这里!

★梁晓声式的“人间清醒”,更是年轻人的“困惑指南”。

ü 不但要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还要经常问自己,多多才是够,把这些和自己对话清楚了后,人生会相对变的压力减轻一些。

ü 追求体现着一种自信,放弃也同样体现着一种自信。

ü 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自己拯救自己。

★央视热剧《人世间》精神内核,备受年轻读者喜爱的“文字真实、接地气的作家”。

ü 《朗读者》《面对面》《人物》等力邀的讲师,更是年轻人心中的“人间清醒直男”!

ü 读者评价他的文字“字如人,名副其实。文章即是生活,行文即是做事方式”。

★梁晓声特有的犀利金句,解救正在焦虑迷茫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缺的不是成功学,而是普通学!

ü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惑:不想工作、不想社交、不想谈恋爱?买不起的房子,完不成KPI?没钱没时间,且穷且独立?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

ü 梁晓声用他70多年的人生感悟回答:普普通通地活着,不代表碌碌无为;普通人也可将平凡的一生过得很好,普通人的一生也很值得过。

★梁晓声高度满意的散文集!

ü 书中写普通人的孤勇,谈如何带着困惑生活下去,聊那些看似微小却能给你带来实感的事,说读书的理由及文化原则。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的温厚体悟,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知名设计师操刀全书装帧,质感新锐人文:

Ø 特别正反双印刷封面,一层是梁晓声肖像画,另一层则是我们的困惑与迷茫;

Ø 全书装帧彰显人文质感,知名摄影师作品结合梁晓声名句,手感温润,阅读舒适。


《明白了》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仅仅为了生存而被自己根本不愿做的事情牢牢粘住一生的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脱离实际,终将有机会满足一下或间接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意”。

人活着就得做事情。

古今中外,无一人活着而居然可以不做什么事情。连婴儿也不例外。吮奶便是婴儿所做的事情,不许他做他便哭闹不休,许他做了他便乖而安静。广论之,连蚊子也要做事:吸血。连蚯蚓也要做事:钻地。

一个人一生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比如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

世上一切人之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可用更简单的方式加以区分,那就无外乎——愿意做的、必须做的、不愿意做的。

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任何一个曾活过的人,正活着的人的一生,皆交叉记录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必须做的事情、不愿意做的事情。即将出生的人的一生,注定了也还是如此这般。

细细想来,古今中外,一生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但凡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一概不做的人,极少极少。大约,根本没有过吧?从前的国王皇帝们还要上朝议政呢,那不见得是他们天天都愿意做的事。

有些人却一生都在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他或她的职业绝不是自己愿意的,但若改变却千难万难,“难于上青天”。不说古代,不论外国,仅在中国,仅在二十几年前,这样一些终生无奈的人比比皆是。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只不过都在整日做着自己必须做的事情。日复一日,渐渐地,我们对我们那么愿意做,曾特别向往去做的事情漠然了。甚至,连想也不去想了。仿佛我们的头脑之中对那些曾特别向往去做的事情,从来也没产生过试图一做的欲念似的。即使那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需要什么望洋兴叹的资格和资本。日复一日地,渐渐地,我们变成了一些生命流程,仅仅被必须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注入得满满的人。我们只祈祷我们千万别被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粘住了。果而如祈,我们则已谢天谢地,大觉幸运了,甚至会觉得顺顺当当地过了挺好的一生。

我想,这乃是所谓人生的真相之一吧!一生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凡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一概不做的人,我们就不必太羡慕了吧!衰老、生病、死亡,这些事任谁都是躲不过的。生病就得住院,住院就得接受治疗。治疗不仅是医生的事情,也是需要病人配合着做的事情。某些治疗的漫长阶段比某些病本身更痛苦。于是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下子成了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到后来为了生命,最不愿做的事情不但变成了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变成了最愿做好的事情。倒是唯恐别人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进而不愿意在自己的努力配合之下尽职尽责了。

我们且不说那些一生被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牢牢粘住、百般无奈的人了吧!他们也未必注定了全没他们的幸运。比如他们中有人一听做胃镜检查这件事就脸色大变,竟幸运地有一个从未疼过的胃,一生连粒胃药也没吃过。比如他们中有人一听动手术就心惊胆战,竟幸运地一生也没躺上过手术台。比如他们中有人最怕死得艰难,竟幸运地死得很安详,一点儿痛苦也没经受,忽然地就死了,或死在熟睡之中,有的死前还哼着歌洗了人生的最后一次热水澡,且换上了一套新的睡衣……

我们还是了解一下我们自己,亦即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真相吧!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首先是那些意味着我们人生支点的事情。我们一旦连这些事情也不做,或做得不努力,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稳定性,甚而不能延续下去。比如我们每人总得有一份工作,总得有一份收入。于是有单位的人总得天天上班;自由职业者不能太随性,该勤奋之时就得自己要求自己孜孜不倦。这世界上极少数的人之所以是幸运的,幸运就幸运在——必须做的事情恰也同时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大多数人无此幸运。大多数人有了一份工作有了一份收入就已然不错。在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的时代,纵然非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当成一种低质量的幸运来看待。即使打算摆脱,也无不掂量再三,思前虑后,犹犹豫豫。

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整日必须做的事情,往往不仅关乎着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关乎着种种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父母对子女的,夫妻双方的,长子长女对弟弟妹妹的,等等。这些责任和义务,使那些我们寻常之人整日必须做的事情具有了超乎于愿意不愿意之上的性质,并随之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一种特殊的意义,纵然不比那些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自己更快乐,也比那些事情显得更重要,更值得。

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恰恰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无忧无虑地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普遍的规律也大抵如此。一些人勤勤恳恳地做他们必须做的事情,数年如一日,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如一日,人生终于柳暗花明,终于得以有条件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了。其条件当然首先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这当然得有这样的前提——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自己一直惦记在心,一直向往着去做,一直并没泯灭了念头……

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恰恰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无忧无虑地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往往已看得分明,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并不由于我们将我们必须做的事做得多么努力做得多么无可指责而离我们近了;相反,却日复一日地,渐渐地离我们远了,成了注定与我们的人生错过的事情。不管我们一直怎样惦记在心,一直怎样向往着去做。但我们仍那么努力那么无可指责地做着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为了什么呢?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代得以最大限度地做他们和她们愿意做的事;为了他们和她们愿意做的事不再完全被动地与自己的人生眼睁睁错过;为了他们和她们,具有最大的人生能动性,不被那些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事粘住,进而具有最大的人生能动性,使自己必须做的事与自己愿意做的事协调地相一致起来,起码部分地相一致起来。起码不重蹈我们自己人生的覆辙,因为整日陷于必须做的事而彻底断送了试图一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条件和机会。

社会是赖于上一代如此这般的牺牲精神而进步的。

下一代人也是赖于上一代人如此这般的牺牲精神而大受其益的。

有些父母为什么宁肯自己坚持着去干体力难支的繁重劳动,或退休以后也还要无怨无悔地去做一份收入极低微的工作呢?为了子女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能够从而使子女们的人生顺利地靠近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句话,在这一点上,实在是应该改成“可敬天下父母心”的。而子女们倘竟不能理解此点,则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最令人同情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终于像放下沉重的十字架一样,摆脱了自己必须做甚而不愿意做却做了几乎整整一生的事情;终于有一天长舒一口气自己对自己说——现在,我可要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了。那事情也许只不过是回老家看看,或到某地去旅游,甚或,只不过是坐一次飞机,乘一次海船……而死神却突然来牵他或她的手了……

所以,我对出身贫寒的青年们进一言,倘有了能力,先不必只一件件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要想一想,自己怎么就有了这样的能力?完全靠的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了哪些牺牲?并且要及时地问:“爸爸妈妈,你们一生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些什么事情?咱们现在就做那样的事情!为了你们心里的那一份长久的期望……”

我的一位当了经理的青年朋友就这样问过自己的父母,在今年的春节前——而他的父母吞吞吐吐说出来的是,他们想离开城市重温几天小时候的农村生活。

当儿子的大为诧异:那我带着公司员工去农村玩过几次了,你们怎么不提出来呢?

父母道:我们两个老人,慢慢腾腾的,跟了去还不拖累你玩不快活呀!

当儿子的不禁默想,进而戚然。

春节期间,他坚决地回绝了一切应酬,是陪父母在京郊农村度过的……

我们憧憬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仅仅为了生存而被自己根本不愿做的事情牢牢粘住一生的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脱离实际,终将有机会满足一下或间接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意”。

据我分析,大多数人愿意做的事情,其实还都是一些不失自知之明的事情。

时代毕竟进步了。

标志之一也是——活得不失自知之明的人越来越多而非越来越少了。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还都在做着我们整日必须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们的人生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宽松,使我们开始有相对自主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不使成为泡影。重要的倒是,我们自己是否还像从前那么全凭必须这一种惯性活着……

我们都知道的,金钱除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除了不能一向成功地收买法律,几乎可以解决至少可以淡化人面临的许许多多困扰。

我们大多数世人,或更具体地说——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世人,与金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的意思是在说,或者是在问,或者仅仅是在想——那种关系果真像我们人类的文化和对自身的认识经验所记录的那样,竟是贪而无足的吗?

我感觉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在我们人类的文化和对自身认识的经验中,教诲我们人类应对金钱持怎样的态度和理念,是由来久矣并且多而又多的;但分析和研究我们与金钱之关系的真相的思想成果,却很少很少。似乎我们人类与金钱的关系,仅仅是由我们应对金钱持怎样的态度来决定的。似乎只要我们接受了某种对金钱的正确的理念,金钱对我们就是无足轻重的东西了,对我们就会完全丧失吸引力了。

在我们人类与金钱的关系中,某种假设正确的理念,真的能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吗?果真那样,思想岂不简直万能了吗?

在全世界,在人类的古代,金即是钱,即是通用币,即是永恒的财富。百锭之金往往意味着佳食锦衣、唤奴使婢的生活。所有富人的日子一旦受到威胁,首先将金物及价值接近着金的珠宝埋藏起来。所以直到现在,虽然普遍之人的日常生活早已不受金的影响,在谈论钱的时候,却仍习惯于二字合并。

在今天,“文化”已是一个泡沫化了的词,已是一个被泛淡得失去了“本身义”并被无限“引申义”了的词。不是一切有历史的事物都能顺理成章地构成一种文化。事物仅仅有历史,只不过是历史悠久的事物。纵然在那悠久的历史中事物一再地演变过,其演变的过程也不足以自然而然地构成一种文化。

只有我们人类对某一事物积累了一定量的思想认识,并且传承以文字的记载,并且在大文化系统之中占据特殊的意义,某一事物才算是一种文化“化”了的事物。

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即使此观点特别容易引起争议,我们若以此观点来谈论金钱,并且首先从“金钱文化”说起,大约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外国和中国的一切古典思想家,有一位算一位,哪一位不曾谈论过人与金钱的关系呢?可以这么认为,自从金钱开始介入我们人类的生存形态那一天起,人类的头脑便开始产生着对于金钱的思想或曰意识形态了。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在童话、神话、民间文学、士人文学、戏剧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里。它们的全部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用教义最浅白的“济公活佛圣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死后一文带不去,一旦无常万事休”。

数千年以来,“金钱文化”对人类的这种教诲的初衷几乎不曾丝毫改变过,可谓谆谆复谆谆,用心良苦。只有在现当代的经济学理论成果中,才偶尔涉及我们人类与金钱之关系的真相,却也只是几笔带过,点到为止。

那真相我以为便是——其实我们人类之大多数对金钱所持的态度,非但不像“金钱文化”从来渲染的那样一味贪婪,细分析,简直还相当理性,相当朴素,相当有度。

奴隶追求的是自由。

诗人追求的是传世。

科学家追求的是成果。

文艺家追求的是经典。

史学家追求的是真实。

思想家追求的是影响。

政治家追求的是稳定……

而小百姓追求的只不过是丰衣足食、无病无灾、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罢了。倘是工人,无非希望企业兴旺,从而确保自己的收入养家度日不成问题;倘是农民,无非希望风调雨顺,亩产高一点儿,售出容易点儿;倘是小商小贩,无非希望有个长久的摊位,税种合理,不积货,薄利多销……

如此看来,大多数世人虽然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由金钱所推转着的世界上,每一个日子都离不开金钱这一种东西,甚而我们的双手每天都至少点数过一次金钱,我们的心里每天都至少盘算过一次金钱,但并不因而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富豪或资本家,银行账户上存着千万亿万,于是大过奢侈的生活,于是认为奢侈高贵便是幸福……

真的。细分析,我确确实实地觉得,人类的大多数对金钱所持的态度,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包括将来,其实一向是很健康的。

一直不健康的或温和一点儿说不怎么健康的,恰恰是“金钱文化”本身。这一种文化几乎每天都干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正常视听要求和愿望,似乎企图使我们彻底地变成仅此一种文化的受众,从而使其本身变成摇钱树。这一种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当其在表现人的时候几乎永远只有一个角度,无非人和金钱的关系,再加点性和权谋。它的模式是——“那公司那经理那女人,和那一大笔钱”。

我们大多数世人每天受着这一种文化的污染,而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仍相当理性,相当朴素,相当有度。我简直不能不这样赞叹——大多数世人活得真是难能可贵!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最能打动我的,一直是普通人的孤勇

如何面对困境

一个加班青年的明天

人生和它的意义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第二章 我们都要带着困惑生活下去

积极的人生不妨做减法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与欲望兵团打成平手的一辈子

解剖我的心灵

让我们爱憎分明

第三章 去做那些看似微小,却给你带来实感的事

读书与人生——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关于大学校园写作

我与文学

第四章 读书是好好生活的理由

我与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的背面

晚秋读诗

美是不可颠覆的

第五章 文化应该是有原则的

我的梦想

静好的时代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答众学子问(节选)


短评

买书的时候正好看到这本的介绍就买了。

2022-02-17 21:25:19

“生活只是个提问者,我们自己才是答案”,对于如何从种种“精神危机”中走出来,好好生活?梁晓声如是说。 年轻人一旦脱离校园、步入社会,总会存在诸多困惑;青年人步入社会以后,又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难。年轻一代人的迷惘需要人来指引方向,需要有人来给他们答疑解惑,而由时代华语出品的《明白了》一书,则正好顺应了年轻一代的期待。《明白了》一书是由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所著的一部散文集。 作者在书中讲普通人的孤勇,讲青年人的困惑,指引着青年人从焦虑困顿中走出来,即使身处喧嚣尘世,也能自在从容地生活。 书中所谈到的话题,皆与我们青年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紧密相关,就业问题、婚姻问题、房车问题……新新青年们夹在“难”和“太难了”之间,痛,却无可奈何。他们亟需有人救他们脱离这种内心的煎熬,梁晓声的《明白了》正当其时,犹如及时雨,给了迷惘困惑中的新新青年一个答案。 梁晓声关心年轻人,心中有年轻人,这是我在书中所真切感受到的。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贯穿作者对年轻人的关心与呵护。梁晓声犹如一个慈祥的父亲,对年轻一代人寄予希望,又对他们十分关爱。当然作者并未脱离现实,没有空谈道理,没有强灌鸡汤,而

2022-02-10 19:52:56

生活不易梁晓声的明白了这本书让人明白了如何更好的生活,谁都没有比谁容易,刚毕业出来的体会到社会的艰险,感受到人生的不易,而中年的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多少辛酸泪无人知,上有老下有小,房贷和压力一样都不少,生活百感交集,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更多的风景,感更多的感受,然后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说,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认真的生活过所以,看透生活的真相,前面漆黑一片,天亮之后便会很美。其中必然有苦有甜,正如你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就是在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创造自己的价值,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踏入社会,实习工资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就是坐地铁也眼泪偷偷打转,觉得自己怎么活成这样?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恋情,感觉一塌涂地。一直以为自己找到对的人,原来对方压根就没把自己规划到他的未来里,和好被拒,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想一想,生活总得还要继续,不能同行的人就选择祝福了,以后还是要好好生活,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去接纳,然后改正,不愿意去参与他人的闲聊,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别人说什么,努力做好自己,人生的美丽和精彩,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

2022-02-10 19:53:17

《明白了》写给当下年轻人的解惑之书。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甘不可以浊。普通人的一生很难说哪些是“逆境”,只是一些小小的不顺罢了。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是屈服不抗争,是退而求其次,还是随波逐流。生命中的大跌宕、大苦难、大绝望,大抗争,只要秉持着真心,调整终于会过去,这路途中,可能会孤独,但这正是梁先生所说的,最打动人的孤勇。于困境中,我们也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梁先生告诉我们,从现在出发,对将来进行叩问。虽然每次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但是,信任,责任即是意义。人生的意义,即是是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可谓大矣。人生的意义就好比甘蔗,是由它自身的某一小段生长出来的。面对这些,或许,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哪一个青年没有理想?谁甘愿度过平庸的一生?面对理想,说到底,无非是对某一种生活的主观选择。客观限制通常是强大于主观的努力的。只有极少数人的主观努力最终突破了客观限制,达到了理想的实现。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梁先生认为,有理想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放弃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有时候,后一种态度,最为一种活着的艺术是更明制的。青年的困惑许多,梁先生在这里一一做了解

2022-02-10 15:30:49

梁晓声先生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作家之一。“文学•中国”跨年盛典直播上,梁晓声等作家相聚北京,在“文学的力量”对话环节中,回顾自己如何由一个“逃学鬼”,又因一篇意外被发表的作文走了文学之路,他坦言“作文给了我最初的小孩子的尊严”。 最新出版的《明白了》一书,是梁晓声先生写给新新青年的一本很实用的解惑之书。梁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青年答疑、解惑,作我们的良师益友。 梁先生的一个叩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是纯粹自我的感受,是爱自己和被爱自己的人的感受,也是社会和更多时候甚至是千千万万人的感受。让我明白了要珍惜之。 梁先生讲,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希望年轻人要读一点历史书籍,至少要把近现代史读一读,了解一下我们的前世今生。读完书要多交流,不论是日常的交谈,还是隔代的交流,会将通过书中的内容、书中的智慧来做隔代的朋友。让我明白了要多读书。 梁先生也在谈梦想。那个年代的梦想,在我们年轻人眼里是看不惯的,一定要写父母一起来看这部电视剧《人世间》,再尝试读一下梁先生的《我和我的命》,然后再想想自己、想想周遭、想想我们所处的年代……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梦想应该是什么样的。

2022-02-10 15:28:07

梁晓声关心年轻人,心中有年轻人,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他确实是在为是为年轻人说话。他担心年轻人的梦想是不是必须要通过加班来实现,指出积极的人生不一定非要做加法,减法也是可以是积极的。理想要切合实际一点,一步步来,比如不一定要做“专业的作家”,合适就是美,人生除了我们认为的意义之外,还有对亲人的责任。当然,书中最开始触动内心的地方是他所说的每个人都要做事,由做事进而谈的整个社会,进而谈到了我们可敬的父母辈。老一辈人不辞辛劳的做很多可能自己不是很愿意做的事情,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体力活,相信中国大部分的农民父母没有几个是自己特别愿意去做这件事的,倘若他们有选择机会的话。但是为了子女他们不得不去做,通过做农活来养育子女。包括城市老人退休后打的第二份工,或者是扫地,或者是其他工作,相信很多城市的父母也不是特别愿意去做的,倘若能够选择,谁又不想能够安度晚年呢?但是社会上一代一代的父母为了子女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自觉承担了做很多不愿意做但是必须做的事情。当他们最终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和“任务”的时候,终于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可能也就是梁晓声说的回老家看看,出去旅游一下,

2022-02-10 16:18:51

一本读起来很舒适的书籍,梁晓声先生是一位智者 他通过他的文字让我有了些思考,读这本书,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些故事和感同身受。读了本书,想着书名“明白了"应该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作者希望我明白什么,我希望白己明白什么。读这本书,想到了人间清酲这个词语,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做到人间清醒,书的第一章从“最能打动我的,一直是普通人的孤勇〞讲起,阅读体验很好,简单的故事给了我 些指导。我看到了作者和普通人之间交往的故事,作者通 过和普通人的交往,被打动。我通过阅读文字描述的故事,感受到身边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在平凡中奔波的同类, 当自己生病了,是否会有其他的人来接替自己的工作, ,此时自己应该操心的不是被剥削而是被取代,为了生计,对此刻的我而言,普通人的孤勇是独自一个人勇担家庭的重担。“愿意做的、必须做的、不愿意做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金钱文化”"其—生皆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诸如此类的道理,作者笔下的文字为我总结、讲述,让我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也想试着改变自己。是不是生活应该去减去一些东西,是不是应该去找父母聊聊,是不是每个年龄都应该明白一些道理。

2022-02-10 15:39:49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梁先生在书中说到一个例子,是一个青年,考上了很有知名度的高校,但是因为热忱于创作,想要放弃校园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去。梁先生苦口婆心去劝说,还是没能够改变他的决定,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学业半途而废,创作也一塌糊涂。 这里面有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当梦想遭遇现实时,到底应该怎样抉择?是孤注一掷放弃所拥有的,还是可以换一种妥协的方式? “追求体现着一种自信,放弃也同样体现着一种自信。不懂得识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你只能够获得其中的某一种而已。” 梦想,是想要做成某一件事,达到某一种状态,和人类最基本的“欲”一样,都是一种欲望,显然,那个辍学的青年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被它吞噬了。 做一个三分欲望,七分理性的人,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看起来很细小很琐碎的事物上,你会发现,逆境和不顺遂都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普通的生活也变得熠熠生辉,即使外面是汹涌的洪流,一颗平静之心,却如铜墙铁壁般,抵御着浮躁的纷纷扰扰,你想要的人生,便也在浑浊之中逐渐清朗透彻,这才是真的明白了!

2022-02-10 16:42:56

每一个普通人的孤勇,都是一首史诗 值得一读的解惑之书,教人适可而止的智慧。 “如果某些人的欲望原本是寻常的,而人在人间却至死都难以实现它,那么证明人间出了问题”。如果愿望是平凡的,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那这也许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所处时代的局限与阵痛。 更快,更多,更高,更优秀,在这些标准的评判下,我们就像一棵树只顾向上钻顶,像一条河顺势奔腾而下。走得太远,跑得太快,往往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当所有工作的意义都被报表数字量化,当对人的评价用存款数字开头,工作的意义,生活的乐趣,一定会被没有温度的数字冲淡。 年幼时总有许多愿望,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那一个,特别的那一个。想当科学家,想当宇航员,想当工程师,想有一天自己会让这个社会更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可以靠努力来实现。不妨试着与自己和解,承认有做不到的事情,完不成的心愿,认识愿望与无休止的欲望之间的区别,在我能做与我想做之间找到平衡。关注生活中让人有存在感与价值感的“小事”,体会“在人间”的感觉,让向上生长的树长出枝桠。 我们歌颂梦想,因为梦想的实现难能可贵。但是,定义的所谓“成功”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失败同样值得歌颂。

2022-02-10 20:19:02

很好的书籍啊,比较喜欢啊!

2022-02-15 09:21:34

标签
对话录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