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日本:生存的艺术

日本:生存的艺术

书籍作者:戴维·皮林 ISBN:978752170484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45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对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打击”的日本来说,2011年注定是无比艰难的一年,这暴露了日本人对地壳不稳定性、经济脆弱性和政治改革必要性的长期担忧。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前主编、《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的前社长戴维?皮林对日本社会的探索便始于此。作者将这些历史事件作为这本书的开头,以2019年日本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结尾,帮助我们探察和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他在书中探讨了日本的精神、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活,从而细致展现了这个经常被误解的岛国及其人民。

曾任驻日记者长达7年的他采访了日本各个阶层的群体——政界大人物、知名艺术家、实业家、年轻人、老年人、主妇等,深入日本人的文化矛盾、焦虑、野心以及生存策略,以敏锐的文化鉴赏力描绘出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日本:既存在令人窒息的同质化,也有着令人惊讶的集体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曾让日本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带领他们走出困局,令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一,却也暴露了其脆弱之处,让一部分日本人滑向“迷失”。

增长该不该成为压倒一切的追求?衰退就意味着死亡吗?就日本的情况,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将从《日本:生存的艺术》这本书中获得多重灵感和反思。


作者简介

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是英国《金融时报》非洲版编辑,他曾任英国《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社长及亚洲版主编。他的专栏涉及商业、投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话题。他长期致力于报道重大事件,并对数十位国家领导人、经济学家、商界人士等进行访谈。皮林撰写的日本专题报道及亚洲每周专栏为他赢得亚洲出版协会奖及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编辑推荐

1. 英国《金融时报》主编亲访村上春树,小泉纯一郎,多视角解读日本

“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当今日本的书,那就应该是这本”

这本书以包容的态度容纳了多重视角,更多的是参照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而非单从日本当局角度或西方观察者角度考察日本。作者担任驻日记者多年,他访问的对象既有日本政界大人物(小泉纯一郎等)、业界知名人士(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草间弥生、村上龙等)、日本专家(詹姆斯·阿贝格伦等),也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日本普通人。他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深入历史的细节,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心理跃然纸上。

我们将看到,这个孤立的“亚洲国家”为何不断调整自身的策略和边界,建立新的角色认同,而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各界和国民要处理何种纠结撕裂和失落之情。这本书是你了解当代日本的重要读物。

美国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华盛顿大学教授肯尼斯·B. 派尔推荐:“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当今日本的书,那就应该是这本。”

2. 冷静而风趣的笔触,一幅当代日本社会的现实动人画卷

一部被滔天巨浪席卷而来的作品——从日本海啸说起,在余波之中结束

深度解读快速崛起,又中途失落的这个国度,客观而理性的讲述影响日本及其国民的重要选择,书写群体价值取向社会中的一个个自我主张

一扫沉重的报告文学风格,生动幽默地再现日本社会,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个充满叛逆又高度保守的日本,一个拥有各种恼人的小缺点又提供许多微妙的愉悦感的日本,一个不断变化却又秉承传统的日本。

“这是个正在努力适应新情况的社会,不过它行事自有一套,而这些方式有时会让人抓狂。”

3. “菊与刀”的现代变奏,“无缘社会”的根源探究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日本,人们加入一家公司,然后和自己的同事一起在这家公司工作一辈子。但后来的年轻人没能走上这条“应许之路”,被拒之门外的他们成了“迷失的一代”。这些“穷忙族”“单身寄生族”要如何找到自身的价值?他们的背负和面临究竟是什么?当日本试图缓慢走出所谓“失落的10年”的阴影时,又有哪些声音在振臂呼喊?

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日本的诸多有趣细节,深入探察日本人的国民矛盾性,置身当代背景,重新审视日本社会的精神处境。

4. 众多名人及媒体诚意推荐

知名作家,《日本新华侨报》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

布克奖、星云奖入围作品《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

日本小说家、电影导演、第十九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和第七十五届芥川奖得主村上龙

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作者、原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的演讲撰稿人爱德华·卢斯

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华盛顿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教授肯尼斯·B.派尔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日本政治逻辑》作者杰拉尔德·L.柯蒂斯

等名人倾力推荐

美国《洛杉矶书评》,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者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新政治家》《旁观者》等十余家重要媒体联袂推荐


前言

前 言

一部作品不可能凭空而来,总归有个缘由。这本书是被一波滔天巨浪席卷而来的。于我而言,正是2011 年3 月的海啸和地震促使我真正沉下心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我曾经作为外国驻日记者于2001—2008年在日本生活,当时我就时不时冒出想要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的念头。然而,身处新闻报道这个行当,我平时工作压力就很大,再加上我写作的意愿也不够迫切,所以这个想法就一直只是个想法。2008 年年底,我离开了日本,之后便一直忙于其他事务。2011 年3 月11 日大地震爆发之后,我临危受命飞赴日本,报道这场灾难在当时以及其后对日本的影响。这场灾难规模之大、灾情之重令人唏嘘不已,日本人努力应对灾难的种种表现,更是让我感触良多,这些都给了我将那个在脑海中蛰伏数年的念头付诸行动的动力。我希望能够经由本书刻画出日本人顽强不屈的民族形象。在历史上,这个民族曾经挺过了一波又一波的灾难,从蒙古人的入侵再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持续侵袭。我在日本的7 年正是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和民族自信心备受打击的阶段,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我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但是我也尽可能用日本人自己的声音来讲述它的故事。本书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当代日本——这个国家虽然正面临困境,却也在不断地嬗变和调整,然而这些努力常常被外界忽视。当然,对当今日本的描述也不能脱离历史语境,毕竟,不了解过去就无法完全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这一点对日本尤其适用,因为在这个国家,历史和传统的痕迹无处不在。尽管日本拥有地球上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但即使在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也会时时浮现历史和传统的印记。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源于大海啸,但话题并不囿于此,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海啸这个范畴。但是,这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三合一的大灾难是个极佳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借此来探讨日本的习俗和制度,以及同样重要的,日本人在这场灾难中的各种表现。随着危机的蔓延,许多问题暴露出来,同时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场灾难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一些本不该遗忘的事情:这个生活在地球上地理环境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的民族具有超强的复原和适应能力。我现在居住在中国香港,灾难发生之后,这里的许多人在看到电视画面中商店和疏散中心外秩序井然的排队人群时,都叹服不已,他们对幸存者于平静之中体现出来的自尊和修养大加赞赏,震后几乎零犯罪的奇迹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已经20 年了,本来人们以为它已经卑微地跪了下来,可是它表现得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加顽强。旅居日本多年的作家皮克·耶尔曾经这样描述道:“冷静自持和社群意识是日本人的典型特征。突然之间,这个似乎总是固执地保留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的种种特征的国家表现出其更具人性化、同情心和勇气的一面。”

这场灾难同样证明了日本对世界还是很重要的,哪怕仅仅是在灾难袭来之后很短时间内。也许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该国的东北部地区,也就是海啸侵袭的地区出产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大米、鱼和清酒。尽管这里并非日本工业的核心地带,但它确实是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仅仅一家工厂的微控制器就占到全球产量的40%,微控制器就是控制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和平板电视成像的“小大脑”。因为海啸毁掉了生产微控制器的工厂,从而导致地球另外一边通用汽车公司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工厂被迫停工。同样,由于福岛核危机导致电力短缺,本来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的日本进一步增加了液化天然气及石油的进口量,其后还采购了更多的煤炭,这造成了全球能源市场的震荡。

“打压日本”(Japan bashing)这种政治社会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这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其实还是非常大的。没有人愿意自找麻烦去打压瑞士,尽管这个国家在20 世纪90 年代的经济增速也一直徘徊在1%左右,但按照日本的标准,也算是“失落的10 年”。瑞士虽然也是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但其经济体量实在是太小了。日本虽然今非昔比,但是其经济仍然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英国只占3.4%,美国也不过就是20%。而且,日本还是世界第一大债权国,而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最大的债务国。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二大国,而且2012 年的时候日本持有美国国债的金额直逼美国第一大债主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债主。海啸的发生让人们暂时记起了这些一度被忽视的事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真正处于危局之中的时候,有些人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当然,危机也暴露出日本的许多问题。许多人称,海啸破坏的工厂、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足以成为钉死日本经济的最后一颗棺材钉。至少,它会加剧如今已经初现端倪的制造业逃离趋势,促使资本更快地向中国以及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制造业基地流动。比日本不堪一击的经济更糟糕的是其腐朽的政体,福岛核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官场文化中家长式作风、自命不凡和诳时惑众的恶习。毕竟,日本处于全世界地震最频发的地区,自然灾害导致核危机的风险是个早就应该被预见的问题,把核电站建在距离易发海啸的海岸线如此之近的地方,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官僚、政客和核电站管理者都被他们对日本技术先进性和日本机构能力的盲目自信给蒙蔽了。从许多其他方面也能够看出,日本政府对这场危机准备不足,有些老人的房子疏散措施不完善,甚至完全没有设置疏散设施。灾难发生之后,日本内阁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确认了灾区的各种需求并采取金融和技术手段施以救援。面对各种困难,日本东北部地区的灾民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自己传奇般的坚忍硬挺着。也许日本对“3·11”大地震的处置远比美国在2005 年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应对要好得多,但是还是暴露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巨大的危机经常会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很多人希望这场危机能够让这个国家从它的妄自尊大中清醒过来,并重新找回丢失的能量。约翰·道尔(John Dower)的《接受失败》(Embracing Defeat)也许是外国人分析战后日本的最出色的作品。他认为这样的时刻能够明确许多东西,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对我说:“有些东西会出现裂缝,而另外一些东西可以借此机会行动起来。”他说,这场悲剧会成为普通日本人,而不仅仅是政客和官僚的新机遇,以此为契机,他们能够重新规划事情的轻重缓急,并重建日本社会。“问题是,日本能否再次成功转型?”他问道,“这些想法会不会因为僵化死板的既有体制而被抑制呢?又或者,日本能够以此为契机而创造出大众参与度更高的民主制度,激励和鼓舞人民群策群力积极应对当前的困境吗?”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海啸

第一章 海啸

第二章 逆境求生

第二部分 作茧自缚

第三章 岛国

第四章 脱亚入欧

第三部分 三十河东四十河西

第五章 魔法茶壶

第六章 倾覆之后

第四部分 后增长时代的日常

第七章 世界第三强

第八章 梳大背头的武士

第九章 后增长时代的日常

第十章 应许之路

第十一章 帘幕之后

第五部分 无所适从

第十二章 亚洲(日本除外)

第十三章 非常态国家

第六部分 海啸之后

第十四章 福岛核泄漏

第十五章 公民

第十六章 灾后日常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关于2020年奥运会

注 释

致 谢


短评

由海啸来至海啸止,犹如泡沫般来回飘荡。从灾难开始切入这个混杂的岛国社会所走过的矛盾之路(对小泉政权的分析很精彩),期间诸多镜像(通缩、巨债、老龄化、体制外世代)的形成与演化均可资借鉴,但与之的心理间隔比那片海还要遥远。而我们也尚未走出简化刻板的认知误区。村上说“我们迷路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其实“迷思”不在于路之本身,而在于重重分歧中的选择!

2020-01-16

比较全面地讲了日本的迷思和前进之路的迷茫

2020-02-01

日本始终保留着激起众怒的能力,以及让人眼前一亮的能力。

2020-02-09

标签
日本,社会学,社会,当代日本,*北京·中信出版社*,Kindle,@译本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