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每年参加校园招聘会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跟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这个差距一直没有减小。通信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了解基站的组成;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RRU,更不清楚RRU的工作原理。另外,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是属于通信系统的哪一部分,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通信系统之中。其实,和找工作的同学一样,从事通信系统研发多年的从业者当被问起通信系统相关的知识时,经常也是只知道自己所做的那一点,面对更多相关内容的问题往往都很难准确回答。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完全责怪学校教育与现实应用的脱节,也不能责怪员工没有用心学习相关知识。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于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一方面对于各个专业点的要求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对系统宏观认识的机会越来越少。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各个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指标要求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投入的精力和人力越多,厂家的指标越好,在市场的竞争中就越有利。然而,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方向和技术点而言,我们所做的设计都是要服务于整个通信系统。如果在做设计时,没有从系统层面去考虑,就很难做出整体最优的方案。
正是由于上述的问题,我一直有编写一本关于RRU设计类书籍的冲动,这样一方面能够自上而下把RRU整个系统的结构讲清楚;另一方面,针对每个专业方向和技术点都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这本书的内容要不同于其他专业性教材,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公式,最主要的是从工程应用出发,以信号流的方向,把RRU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详尽、专业地介绍明白。编写这本书,目的是架起学校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桥梁,为无线通信从业者贡献一本高质量的入门级教材,同时也为我身边从事了十几年无线射频研发的朋友们做一个工作总结,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我的团队后,团队中的几位射频专家完全认同我的想法,而且都有着相似的愿望。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着手编写这本书,历经一年半的努力,书稿终于成型。当我第一次汇总出完整的书稿时,我很兴奋,它确实符合了我当初的设想。本书从工程应用出发,深入浅出,既能展示技术全貌,又能把每个技术点讲得很透彻。本书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多年研发经验的浓缩和沉淀,所以实用性和应用性毋庸置疑。
读者对象
无线通信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无线通信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员工
有志于学习现代无线通信射频子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特色
本书以信号流为方向,自上而下对RRU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进行了详尽说明,各部分内容均为业界主流应用的技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对各部分的设计方法都有详尽说明和相关举例,方便初学者加深印象。本书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旨在从工程应用和实际设计角度提高通信和电子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成为学校和企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希望结合业界通信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阅读本书
作为一本科技应用类图书,本书以信号流向为顺序,详细介绍了RRU单元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实用性出发,阐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本书一共分为9章:第1章系统地介绍了RRU的架构、组网方式以及关键指标参数等内容;第2章介绍了RRU的数字中频链路系统、数字混频、多速率信号处理、对外接口等内容;第3章介绍了无线射频的核心算法模块CFR和DPD的原理与实现;第4章介绍了数模和模数转换模块的作用、基本指标、选型以及评估方法,此外还对目前业界主流的AD/DA技术做了相应介绍;第5章对时钟处理模块的作用、时钟处理模块相关的性能指标、时钟芯片的选型和性能评估以及时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介绍;第6章对收发信机的系统指标及指标分解、收发信机的设计架构及测试等几个维度进行了说明。第7章主要介绍了功率放大器的指标与设计,以及无源模块双工和天线的设计;第8章概括性介绍了RRU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以及电源设计的主要特点;第9章介绍了移动通信和RRU技术演进的趋势以及未来5G RRU关键无线技术等内容。
勘误和支持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为此,笔者特意创建了一个在线支持与应急方案的二级站点http://book.blendercn.org。你可以将书中的错误发布在Bug勘误表页面中。如果你遇到任何问题,也可以访问该网站下的Q&A页面,笔者将尽量为你在线上提供解答。书中的全部源文件可以从华章网站(www.hzbook.com)下载。如果你有更多的宝贵意见,也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期望能够得到你们的真挚反馈。
致谢
首先要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侯建平、王珊、宋滨、赵娜、李从伟、惠培智等专家,大家牺牲了一年的业余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这本书的编写。感谢中兴通讯IT技术学院闫林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因为有了他,才有本书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会。
感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