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把近年来所写有关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收集起来,是为《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把书卷比作故人,将读书与怀人并列,这是爱书人的痴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对知识的敬重,对读书的尊崇。所以,古人把读书这件事看得特别郑重,对读书的环境格外挑剔,对书卷的态度格外恭敬。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净几,沐浴更衣;净手焚香,正襟危坐;轻捧书卷,虔敬诵读。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灵魂的修行,一种向书籍致敬的庄严仪式。
书籍既为故人,那么读书即是与故人促膝长谈,倾心交流。青灯黄卷,如对故人;悲喜与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书籍是温暖的,它能够滋润你枯竭的心田,慰藉你孤独的灵魂;书籍是热情的,它邀李白与你对酌,请杜甫为你放歌;书籍是神奇的,它能够提升你的“颜值”,增添你的气质,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忠诚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还是残疾,是得意还是失意,它总是不离不弃,忠诚相伴……书籍的可爱、读书的乐趣真是不可尽述。南宋诗人郑思肖写自己在报国寺的隐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个字:“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一个“长”字,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今天遥想古人的风范,仍然艳羡不已。不过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把读书看得那么神圣。如果我们照搬古人的程式,附庸古人的风雅,把每一次读书都做成一个庄严的仪式,未免矫情而可笑。在私人的空间里,站读,坐读,卧读,怎么舒服怎么读,绝对不会再有教书先生拿着戒尺打你的手心。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读书已经衍变成更广义的“阅读”。一部小小的手机,一个神奇的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让你实现阅读,完成阅读。有人抱怨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新媒体让阅读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我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籍那淡淡的墨香,喜欢纸张在手中翻动的感觉;但我也不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微信等新媒介已经成为我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益补充。当然遇见特别喜欢的书,我是一定要买来放在家里的。看着实实在在的书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柜里,我的心感觉特别踏实而充实。
我至今仍算是一个爱书之人,可是我爱的大多是无用的闲书,“经世济国”之类的有用之书委实读得不多。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的年龄早已过了少年阶段,可是仍然只会“隙中窥月”,未得其精髓和要义,可见不会读书。
本书凡三辑,曰“秉烛谈”、曰“怀人篇”、曰“寸心集”。首辑主要为读书随笔,兼及随笔式的文艺评论文章(包括不多的几篇电影、戏剧观后感);次辑为忆人散文,所写包括文化名人、亲朋故旧;三辑为随想随感,有对亲情友情的忆述,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感慨,不过是将脑中偶尔迸发出来的火花记录下来而已。将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集合为一册,私心里也有点儿以书为友、喻友为书的意思。
本书书名系敬爱的启功先生生前为我题签。先生生前未及看到他亲笔题签的拙书出版,诚为憾事!这也是我敬献在先生灵前的心香一瓣!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鼎力相助!
感谢著名作家贾平凹、周大新、叶延滨和穆涛诸位先生的热情推荐!
是为序。
2016年3月5日,惊蛰
北京西郊大有庄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