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贾敬颜 | ISBN:9787101142099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462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圣武亲征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述蒙元太祖成吉思汗(谥圣武皇帝)、太宗窝阔台两朝史,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本书有些记事可补《元史》《元朝秘史》之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圣武亲征录》因译笔较拙,原不甚为人所重,清修《四库全书》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中。乾嘉学者钱大昕较早提出此书价值,此后受到学者普遍重视。清张穆、何秋涛、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丁谦等人都曾对本书进行校勘整理。民国间,王国维复广集前此诸家研究成果,以明《说郛》本为底本,详加校注,成《圣武亲征录校注》,后来居上,十九世纪俄国的帕拉基(卡法罗夫)即将其带回国内进行介绍。此外,法国有伯希和的《圣武亲征录译注》(1951年),日本则有那珂通世的注释本。
《圣武亲征录》是蒙元史研究的基本文献,清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有校勘、注释,贾敬颜校注、陈晓伟整理本则在广校二十个版本的基础上,汇集众家校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价值高且便于阅读利用的版本。
贾敬颜(1924—1990),河北束鹿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文史系,1956年起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生致力于北方民族史及历史文献学研究与教学,尤重辽金元史,擅于考证名物、制度。主要著述有:《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契丹国志》校点本,译注蒙古文《汉译蒙古黄金史》等。
陈晓伟,蒙古族,198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辽金元史、北方民族史。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中华书局2014年)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专著《图像、文献与文化史:游牧政治的映像》(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
《圣武亲征录》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记述了蒙元太祖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进攻金朝和太宗窝阔台汗灭金等史事,史料价值很高,因此清代以来王国维等著名学者以及国外研究蒙元史学者都曾校注《圣武亲征录》。《圣武亲征录(新校本)》是贾敬颜校注、陈晓伟整理本,在汇校现存二十个版本的基础上,集合众家校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价值高且便于阅读利用的版本。
贾敬颜《缀言》
一、《亲征录》一书,冠以圣武之名,兼备英文之事,与波斯人剌失德丁著《史集》记太祖、太宗两朝事迹,颇多类似处;以之方车,并驾齐驱,同一辙轨,固不止于箱轮鸾辔之仿佛也。说者乃谓,两者源流既同,其皆滥觞于秘府之金册乎?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亲征录》,疑王鹗奏请延访太祖事迹宣付史馆,时之人所撰述。见《元史 世祖纪》第二卷中统四年四月戊寅纪事。但同卷中统三年八月:敕王鹗集廷臣商榷史事,鹗等乞以先朝事迹录付史馆。《金史》卷一三《卫绍王纪》赞语,言及中统三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有志论著,求大安、崇庆事不可得,采摭当时诏令,并及于金僚吏女官诸人。则倡其议者,世祖也。郑杰亦以为出之鹗辈之笔。观书中用典故处,纵非鹗所自写,亦相与俦之一老师宿儒也。撰者于蒙古诸语非所谙习,故名称前后歧异。然属辞比事,则多用经史语。
一、钱大昕首据烈祖、太祖谥号以谓《亲征录》必成于至元三年以后,伯希和复以亦集乃之初称亦即纳,又谓其必成于至元二十二年以前。书中言及爱不花驸马。考爱不花主汪古部,似在宪宗壬子年(即一二五二年)至世祖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称宣德州为宣德府,中统四年改府,旧为州;称卫州为卫辉,中统元年升路。是《亲征录》成书又必局限在至元三年至至元十六年中间。王国维先生则据《千顷堂书目》断定《亲征录》与《开天记》为二书。瞿世瑛《清吟阁书目》卷一,有吴骞跋影元钞本察罕撰《圣武开天记》,一卷一本。是其书犹有传本,惜乎今不可得见矣。且《开天记》成于仁宗时,而《亲征录》则世祖初所著书。前辈读书,处处留心,其缜密不苟,诚不可及。
一、《亲征录》今所见本,以陶宗仪《说郛》所收者为最古,《说郛》有杨维桢(一二九六至一三七○年)所为序言,知当成于元末。但洪武二年宋濂等人修《元史》,已征引之。《太祖纪》泰半取资于《亲征录》,《石抹明安传》亦次取《亲征录》之文。稍后,明、清人论宋、元之交事,复多所取资,中经钱氏为之鼓吹宣扬,百余年来,中外人之治理蒙古历史者,无不倾注心血矣。
一、《亲征录》先有何秋涛本行世,自王氏校《说郛》本出而何本乃废,然所见犹未为广;那珂通世诠释此书,与王校两不相知;伯希和译注本乃未竟之业。不足全书三之一。多幸神洲重光,大陆解放,名家庋藏,汇聚都下,江海朝宗,蔚然巨观。肉鬣龙鳞,羁绊厩枥,尽可奋翅腾骧,驰骋万里;吾之呵冻挥汗、不避寒暑者,无它,总期与诸同道共睹善本耳。
一、余初获陈毅藏本,取与汪本对勘,无大差异。旋于翰文斋韩估处,见香传阁杂录本,诧为奇瑰,举凡王校所不备而久久萦绕于吾人心中者,宛然皆具,于是乃有重校《亲征录》之议。及见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目录出刊,明抄《说郛》多至七部。其中三种,即明滹南书舍抄本、绵纸红格明抄本及别一明钞本,阙失《亲征录》。而徐松钞本,郑杰注本,或名闻已久,或并名称而无所知,今皆展列窗下,快何如之?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自应与天下共之。
一、郑氏校此书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扬鞭先驱,底本当取之四库馆,而馆本则汪启淑所呈觐也。以向未刊刻,故不为世人所知。此系原稿本。据后记:谓以库本为正,而参校明钞《说郛》本,又以《续纲目》、《续通鉴》、《元史类编》等条疏惑误,订正舛讹云云。检《浙江省第四次汪启淑家呈送书目》及《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简目》,各有写本《皇元圣武亲征记》一卷,一本。(见吴慰祖校订之《四库采进书目》,九十九页、二百四十八页)郑本题《亲征记》,不曰《亲征录》,与浙江二目合,与《四库提要》及《四库未收书目》异。《提要》、《未收目》所本者,两淮盐政采进本也。郑本出之汪启淑家,亦可以论定矣。今既抄录郑本,并及校语,一以披露其文,而尤在表彰其人焉。
一、参次取校诸本计二十种。校语或曰诸本,或曰众本,或曰他本,皆总括言之。兹胪列其行款鉴藏如后:
(一)缪荃孙藏本。称《皇元圣武亲征记》,不称“录”,与郑本同,且文字略胜郑本,右上方钤“艺风堂藏书”阳文方印,与萧洵《故宫遗录》、彭大雅著徐霆疏《黑鞑事略》、王恽《承华事略》合抄作二册装,缪氏并有朱笔校字,《艺风堂藏书续记》著录。今在浙江图书馆。简称缪本。
(二)明弘治庚申年钞《说郛》本。该本《说郛》,卷二十四下有“弘治庚申依本录”七字,为钞写人纪年。它卷有天启乙丑年李日华题记,有吴郡赵氏、阮元文选楼,张蓉镜、徐铁彝、赵元修、卫去疾、翁斌孙及常熟舍庄杨氏善庆堂、周錾斋削汉剑魏尉斗主人各印识、题记。吴郡赵氏,未悉即寒山小宛堂主人赵宦光、赵均父子否?校记中简称赵本。
(三)翁斌孙旧藏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定为清钞本,实系明钞《说郛》散佚之册。蓝格竹纸,象鼻处填写书名。此本与赵本剥蚀阙裂处全同,如非相互传钞,则两者同出一源,而彼本亦有残失也。简称翁本。
(四)明钮石溪世学楼钞《说郛》本。该《说郛》历经何焯、陈揆收藏。陈氏藏书多属钱谦益旧物,《述古堂书目》载,《说郛》百卷,二十二种。当即是也。《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朱学勤眉批:“常熟陈子正有残钞本《说郛》。”亦此本也。子正,揆字。此本同于赵、翁二本,而讹略多。简称钮本。
(五)清汪季青古香楼旧藏。蓝格棉纸,明钞《说郛》本,残存二十六册,卷帙有割裂,卷一至五十五,实存四十卷,各册钤有“古香楼”阳文圆印,及“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阳文方印。案:季青,名文柏,一字柯庭,桐乡人,官北城兵马司正指挥,有《柯庭余习》、《古香楼吟稿》等著述。详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简称浙本。
(六)张元济旧藏《说郛》本。有涵芬楼及张元济考藏印。此本近于上述三本,但讹误最多,其善者与三本同,而京本、传本、涉园本之差谬,亦渊源于此。简称张本。
(七)《香传阁钞本杂录》本。《杂录》汇集宋、元杂史七种,即《南烬纪闻》、《窃愤录》及《续录》、《阿计替传》、《燕北录》、《虏廷事实》、《庚申外史》并此《圣武亲征录》七种。《亲征录》及《燕北录》、《虏廷事实》,皆明钞《说郛》(以与陶珽刻本《说郛》相区别)仅见之书,故知《杂录》者,亦录之于《说郛》也。书衣有乾隆己酉季春李北苑题识,言借金檀家钞本重校,订讹补漏。则书中朱笔校字,盖出之李氏手。据《文瑞楼书目》卷五,有《说郛》一部。是李借自金者,亦《说郛》本也。《杂录》曾入吴志忠家,见《藏园群书题记》所收志忠跋《靖康野史汇编四种》一文,后再入潘介祉家,有印鉴可验。介祉,遵祁之侄,吴县人。简称潘本。
(八)涵芬楼重排印明钞《说郛》本。据民国壬戌冬张宗祥所作校勘后记:重排印时,乃据三种明钞本汇集而成。一、京师图书馆藏隆、万间写本(只三、四、二十三至三十二各卷);二、涵芬楼藏本,似万历间钞写,缺末数卷;三、江安傅增湘藏本,但傅氏本,乃书贾挖填割裂首尾、凑足卷数者,实则凡以三种明钞残本匹配而成。有王绶珊及傅氏收藏之印记,自卷一至三十五为吴宽丛书堂钞本,卷二十六至二十八及卷五十八至一百为弘农杨氏钞本,余则傅氏定为弘治时写本者,见所撰《双鉴楼珍藏秘笈目录》。然此重排《说郛》本《亲征录》,既不与王国维所校而伯希和所载之傅本相同,亦不类似张本,文字优劣处,乃在两者间,究竟何所出?疑雾一团,今人愤闷。简称涵本。
(九)傅增湘旧藏明钞《说郛》本。此卷烦顾廷龙先生摄影邮寄,收藏源流不详。它日去沪,当逐卷检其图书题记。简称傅本。
(十)京师图书馆传钞明钞《说郛》本。纸用“京师图书馆钞”书纸,所据不详。简称京本。
(十一)史梦蛟借树山房旧藏明钞《说郛》本。史氏以刊刻全祖望《鲒埼亭全集》著名于世。此本此卷,有晓钲氏眉批,及借观款识,云欲取与《太祖纪》对看,署丁巳年重九日。丁巳乃嘉庆二年。《说郛》所收《亲征录》,诸本虽字句整齐不一,然无大出入,此本则不然,异于诸本而同于《太祖本纪》,为《说郛》中独放异彩之本。考《绛云楼书目》陈景云注引叶盛《水东日记》第六卷之言:“近闻《说郛》百卷,尚存其家,有九成涂改去取处,不知如何,其亦未成之书欤?”此卷非出之陶氏改订之本,则未知名之某氏,反据《元史》以改《亲征录》,无疑也。简称史本。
(十二)汪宪家旧藏钞本。原本在南京图书馆,为丁丙善本书室旧物。北京图书馆有王国维佣工转钞本,王氏并校傅藏所谓弘治《说郛》本于此之上。简称汪本。
(十三)陈毅旧藏钞本。卷末有同治甲子五月九日姜渭(字璜溪)题记,言得之淮南。中经陈毅(士可)及济南人王廷采收藏。王氏以之校何秋涛本,写有短识。简称陈本。
(十四)徐松手钞本。张穆称,徐本相传为钱大昕藏本而辗转钞写者。书眉、行格间,往往见徐氏校语(据《元史》),而为后来张、何两家所借鉴。历经湘潭袁芳瑛、金溪熊子建、建德周暹所收藏。徐本即何本所祖出,而徐、何两本又近汪、陈两本而稍拙恶。
(十五)何秋涛校注本。通行者,乃光绪三十五年袁昶小沤区巢刻本,先一年尚有莲池书院刻本。袁刊本多脱误,但附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诸人识语,为莲池本所不具。后龙凤镳别刻,何本及沈、李诸氏签注,入《知服斋丛书》中。那珂通世增注本,以知服为根基,而王国维校注本,乃据袁刊何本。
(十六)王校何本之一。王校傅本于袁刊何本之上。称王校一本。
(十七)王校何本之二。王校涉园陶湘藏明万历钞《说郛》本于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文求堂重排袁刊何本之上,文求本有脱文,王并补之。称王校二本。
(十八)王氏校注本。先收入王著《蒙古史料四种》中,后罗振玉及赵万里辑录王氏遗书,亦分别重印。但清华本印刷错误,两遗书本仍其旧。
(十九)日本那珂通世增注本。以《知服斋丛书》本为底本,间有校语,亦可取。收入《那珂通世遗书》中。《王忠悫公遗墨》所印致神田喜一郎尺牍,王氏自言:“弟所撰《亲征录》校注甚为草率,但志在介绍一《说郛》本耳,故不独不知有那珂博士校注本,即知服斋本亦未得见。此书印刷垂成已发见当增订之处不止三四。”
(二十)法国伯希和译注本。题曰:Histoire desCampagnes de Gengis Khan:Cheng-wou Ts’in-tcheng Lou,Traduit et Annoté,par P.Pelliot et L.Hambis, Leiden,1951。未了之作,仅至答阑捏木儿哥思之战而止。
以上(一)、(五)为浙江图书馆藏书,(二)、(三)、(四)、(六)、(八)、(十)、(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各种皆北京图书馆藏书,(九)为上海图书馆藏书,(七)为余代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购置,(十二)在南京图书馆及北京图书馆,(十三)则寒斋所有也,余者皆习见之书。
一、洪钧于此书原有注释。见《元史译文证补》卷一《太祖本纪证补》。必以波斯、阿拉伯著作家之书证汉籍,其本恐已不在人间矣。沈氏有《亲征录校注》一卷。校《说郛》本者,沈在王之前。今所存者序文一篇而已。见王蘧常编《沈寐叟年谱》所附著述目录之下。
一、《亲征录》向来传写,事迹罕迷,称谓多惑。且又讹误触目,脱落满纸,甚者文不达理,字不具形,而读者复凿空附会,强作解人;或以它书妄改原本,或出蠡测诬枉昔人。桃莱难悟,见《后汉书冯衍传》上卷及章怀注。柳卯本同。详《吴志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通人大师,尚且不免,况谬种流传,此书为甚,以言校雠,庐山真面岂易见哉!
一、虽然,邢邵有“日思误书”之讥,见《北史》本传。顾广圻以校书成家,反邢氏意,取“思适”以名斋。见本集卷六《思适寓斋图自记》。古书不校勘,则难以尽读。今此新校,不足以言善美,但爬罗剔抉,补苴罅漏,视旧本差可读矣。舍此而取其次,罗列同异,任人择采,见仁见智,亦犹有望于饷学之诸君。
一、语云: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今此校本,但订正文字,不疏证名物史事;但名物史事之疏证间有助于文字之订正者,亦简要著之。以言注释,此书涉及之知识,极深极广,非蒙一人才力之所能逮。古书不胜其校,则显见易明之错简舛文、暨乎通假、异体、简字、别字,概予省略。
一、余之校勘《亲征录》,发韧于一九五六年,旋作旋辍,稿凡数易。其间,针膏肓,起废疾,师友之功居多。诸君法眼匠心,决疑发覆;自唯驽骀劣质,愧对造父之望,奔骤效驾,但知戮力而已。
一、此书之成,小儿析与有力焉。然死于毒癌,享年不永,临终犹频频相嘱;每念及此,五内俱焚,泪为之涔涔下。今稿既杀青,聊为清羞之奠,庶可告慰亡灵于九泉,悲夫!
伯颜识于癸未清明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