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迟轲 | ISBN:9787515339863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3429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西方美术史话》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力求精练简明。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
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作者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
《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
迟轲(1925-2012)
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美术史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撰写、主编、翻译著作数十部,代表性著作有《西方美术史话》《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画廊漫步》《罗丹笔记》等。
1981年,迟轲先生应邀为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库”丛书撰写一部美术方面的书稿,旨在为“爱好美术的中学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读者”提供一部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原拟书名为《西洋美术史话》,后经迟轲先生建议,最终定名为《西方美术史话》。
《西方美术史话》一经出版,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论述,迅速在全国青年读者中传播,影响过一个时代,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把西方美术史介绍给中国人的优秀作品。该书让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比较完整地了解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及现状,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西方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1983年初版至今,行销31万册。此次再版,对原书囿于时代条件无法还原的原作效果一一进行技术比对、处理,并对书内文字作了少量修正。书中的作者译名,在其第一次出现时,以注释的形式标注出作者的英文名及生卒年,以便读者进一步查阅。
2012年,迟轲先生在广州去世。他一生勤奋乐观、锲而不舍。他曾说:“无论干什么事,坚持干十年,总有成效!”为研究国外美术史,他在干校劳动期间自学英语,凭借着艰苦环境下的自学,他翻译了数百万字的论文和专著。他去世前几天还准备给一位老画家的画展写序言;去世前一天,还坐在轮椅上参观画展。
因学界研究成果更新,书中部分结论有“旧论”之嫌,均未作改动,以存原貌。正如迟轲先生当年与编辑通信时谈到:“我也总觉得,从美术史中如果能够多得到一些关于审美特征的理解,提高对于各类艺术的鉴赏力,比多记住一堆人名或作品的题目更有用一些。”让读者从本书中收获对美的鉴赏理解力,是迟轲先生著述此书的初衷。先生已去,无法再次修订本书,但他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将继续影响新一代青年读者,也借此向全国千千万万读者致以深深谢意!
编者
2020年1月
1913年,鲁迅曾上书当时的教育部,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他说:“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亦因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艾安。”(《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不完全依靠法律的惩治和道德的劝戒,而增进国家社会的安定,这是鲁迅对于美育的期望。九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美育仍然显出它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愿意修订此书,为美育的大厦再增添一块砖石。
作为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篇幅不能太大,首先力求精练简明。而同时要求达到“史”的规模,给读者以整体连贯的印象。丹纳在《英国文学史》中说:“当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时,总会有一两个天才人物应运而生。”假使能抓住这类“新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即使在数量上少一些,也仍然能够给人一个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轮廓。—当然这就要看是否选择得当。
其次,我希望写成一本“深入浅出”的书,在选材行文方面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致和思索,即所谓有些“可读性”的作品。小时候上历史课,最怕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人名和年代的排列,而解说却枯燥乏味。虽然拼命地死读硬背,还是很快就忘光了。倒是他偶然提到的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却能经久不忘。
我并不赞成在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时,大讲其奇闻趣事 —爱因斯坦如何忘了自己家的地址,齐白石如何把放了几个月的点心拿来待客……过多渲染这类事(有的本来就是被夸大了的),不仅会使人觉得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异于常人的“怪物”,而且常常只注意“趣闻”,反而忘了他们在科学或艺术上的真正贡献。但我也不愿意在这本书里采取老一套的公式:“一、时代;二、概况;三、作者生平;四、作品分析……”感谢编辑者为我这本书取了《西方美术史话》的名字;这个“话”字,使我获得了“解放”。
有些作者 —比如法国丹纳讲艺术史,丹麦勃兰兑斯讲文学史,英国罗素讲哲学史,甚至美国阿西莫夫讲科学史,都能时时把人带进一个生动的历史气氛里去。有时只用三言五语,就把一个陌生的名字变成一个有性格的活人。我以为这种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作为文学艺术之一的美术,当然也是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相关;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艺术与政治尤其是经济,并不是经常直接发生联系的。倒是和它同时代的宗教、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等文化思潮更直接地影响着美术。因此我略去一般经济、政治背景的专门介绍,而着重联系一些有关的文化思潮。 —一般的经济、政治情况,读者是可以在普通的历史书中查对的。
历史的发展由简趋繁,而且是不平衡的。以编年的办法顺着时代叙述各个国家美术的发展变化,用一本书几乎是办不到的。很可能造成顾此失彼,既难收罗完备,又使读者印象紊乱。所以不少学者宁可运用归类的办法 —或依题材样式,或依风格派流,或依民族特色……进行介绍;虽然照顾到时代的先后,但不严守年代的顺序。我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至于按照什么原则和方法去归类,各个作者常是互有异同的。(近些年西方的美术史学者,已按照其方法分为“社会学派”、“心理学派”、“形式、风格学派”等。)我在这本书中所作的章节的安排,有些参照了前人的看法,而大半是依自己的理解去分类的。其中当然反映了我的艺术观点。得失如何,只有请读者教正了。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我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
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国内外都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有的评论者认为:此书的特点之一,是“徜徉于西方艺术的长廊中,而时时回顾中国的文化”。
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批评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派流的解释 —无论是褒或贬,我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我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书中所引文句,除了少数马列著作的引文注明出处以外,其他引文一概不作注释。有时还用“论者”、“史家”或“有人认为”之类的说法,也都不是我随意杜撰,而是有所依据的。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行文的顺畅,并且希望尽量简洁些。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周平女士为筹划新版《西方美术史话》付出的辛勤劳动,还有协助她工作的北大的李坤仪。
作者
2003年秋?广州美院
[第一章]
孩子们的偶然发现
——原始时代的艺术
[第二章]
为了“来世”的艺术
——古代的埃及和西亚
[第三章]
永久的魅力
——爱琴文化和希腊古典文化
一 “迷宫”的传说
二 “我们是爱美的人”
三 “罗马夕照”
[第四章]
中世纪一瞥
——基督教艺术在东方和西方
[第五章]
人的觉醒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一 把美带给人间
二 “神秘”的微笑
三 “神圣而痛苦的生涯”
四 威尼斯之光
[第六章]
文艺复兴在北方
——16世纪的德国和尼德兰
[第七章]
“巴罗克”
一 “风格主义”和“巴罗克”
二 “多面手”贝尼尼
三 “业余的大使”
四 现实主义的生命长存
[第八章]
艺术的新土壤
——17世纪荷兰画派
一 广阔地反映生活
二 “按照荷兰农妇画圣母”的伦勃朗
[第九章]
“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变化
一 学院的诞生
二 “洛可可”和它的反对者们
三 英国的“学院派”和肖像画家
[第十章]
革命风云与艺术思潮
一 与“噩梦”奋战的戈雅
二 大卫和新古典主义
三 “浪漫主义的狮子”
四 画笔——灵魂的解剖刀
五 歌唱“泥土上的英雄”
六 “写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
七 印象派的人物画家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民族生活
一 对抗学院的三个青年
二 十四个拒绝官方考题的学生
三 给石头以思想
四 美国的民族艺术与“垃圾箱画派”
[第十二章]
自然美的再发现
一 云天碧海滋养出来的艺术
二 倾听大自然的歌
三 追寻闪烁的阳光,捕捉流动的大气
四 深思与抒情的结晶
[第十三章]
“东方”“原始”与表
作为对于美术一知半解的我,这本书可以当做很好的入门级任务,书里边有很多插图,能使我们对画家的风格、流派有非常好的了解。 书里边有些和中国画家的对比,和对画家本人的描述,总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看得时候对这些描述可以一笑而过了。。。 就我本人来说,我还是喜欢...
2011-06-04 09: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