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书籍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ISBN:9787572225420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6340
创建日期:2023-01-21 发布日期:2023-01-2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首度面世,以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友谊。


九岁那年,希尔维初次遇见与她同岁的女孩安德蕾。她从未见过如此酷的女孩。与乖顺的“好学生”希尔维不同,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对一切若即若离。她经历过可怕的烧伤,身上带着火的印记。为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她不惜用斧头砍伤自己。

她们变得形影不离。这感情炽烈、深入灵魂。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 步步挣扎,逐渐成为困兽。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等人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差点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zui刻骨铭心的友谊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她曾说:“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波伏瓦文学遗产继承人、其养女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作序,收录波伏瓦珍贵影像资料、手稿及信件


◎《形影不离》写于《第二性》出版后第五年,波伏瓦生前毁掉了许多从未发表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毁掉这一部。她曾表示,她之所以写那些后来让她成名的书,是为了有机会讲述她的少女时代


◎两位特立独行、内心叛逆的女孩纠缠一生的友谊,只有女性懂得女性的挣扎与苦楚,女性是女性最坚不可摧的精神同盟


◎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第五届傅雷翻译奖新人奖获得者曹冬雪用心翻译,译文准确、优美


◎读这本书吧,尽情哭吧,亲爱的读者。因为起初它也浸染了作者的眼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从哭泣开始。看起来,尽管外表严肃冷峻,波伏瓦心中从未停止哭泣,因为失去扎扎。也许她如此勤奋地工作,以成为后来的她,是某种形式的纪念:她必须竭尽全力表达自己,因为扎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使女的故事》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前言

序言


在阿德里娜.德希尔教会学校,九岁的学生西蒙娜.德.波伏瓦身边坐着一位浅棕色短发的少女—伊丽莎白.拉古昂,又名扎扎,只比西蒙娜年长几天。她举止自然、风趣幽默、率真大胆,在周围的保守主义作风中显得特立独行。下学期开学时,扎扎没有来,整个世界变得黯淡无光、死气沉沉。有一天她突然来了,带来了阳光、欢乐与幸福。她聪明伶俐、多才多艺,西蒙娜被她吸引,欣赏她,为她着迷。她俩争各门功课的第一名,变得形影不离。西蒙娜在家里过得并非不幸福,她爱着自己年轻的母亲,欣赏父亲,还有个对她言听计从的妹妹,但突然发生在这个十岁小女孩身上的,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感情经历:对扎扎怀有炽热的感情,崇拜她,生怕惹她不高兴。当然,西蒙娜自己还只是个脆弱的孩子,无法理解这份让她深受打击的早熟经历,而对我们这些见证者而言,她们之间的故事令人动容。和扎扎的促膝长谈在她眼中具有无穷的价值。哦!她们所受的教育给她们施加了条条框框,不能过于亲密,彼此之间以“您”相称,尽管如此,她们之间的交谈是西蒙娜跟其他人从未有过的。这份无名的情感,按照传统的说法叫作“友情”,燃烧着她崭新的心,使她惊叹,让她迷醉,这样的情感如果不是爱又会是什么呢?很快,她知道扎扎对她并没有同样的依恋之情,也并没有猜到她的感情如此热烈,但是只要能爱着,其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扎扎在她二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骤然离世。这起意外的悲剧一直萦绕在波伏瓦心头。此后很多年,扎扎经常潜入她梦里,戴着一顶粉色遮阳帽,脸色蜡黄,以责备的眼神看着她。为了抵抗虚无和遗忘,她只能求助于文学的魔法。波伏瓦先后四次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中,徒劳地尝试用文字再现扎扎,其中包括一些未出版的青年时代的小说、故事集《精神至上》(Quand prime le spirituel),以及《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中被删掉的一段。《名士风流》在一九五四年获得龚古尔奖,同年,她再一次尝试写扎扎。这次她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没有为其命名。这部作品此前没有出版过,现在是首次出版。这最后一次小说体尝试未能让她感到满意,但通过这一重要迂回,她实现了最终的文学转换:一九五八年,她将扎扎的生死往事记录在自传中,这就是《端方淑女》(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


波伏瓦完成了这部小说,一直保存着它,尽管她自己对其评价比较苛刻,但这部作品有极大的价值:当面对一个谜团,疑问层出不穷时,人会变换理解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做各类解释。扎扎之死有一部分便是谜团。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八年的两次创作中,关于这一死亡的讲述并不完全一致。首次刻画伟大友谊这一主题是在该小说中。这样令人迷惑的友谊如同爱情一般,曾让蒙田就自己与拉博埃希的关系写下:“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扎扎在小说中的化身是安德蕾,小说的叙述者“我”—安德蕾的朋友,叫作希尔维。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两个人”都在一起应对各种事件,却是希尔维怀着友情将这些事情讲述出来,通过一系列对比,她的讲述揭示了这些事件无法消解的模糊性。

小说的虚构性,意味着我们需要破解书中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映射和变形。书中的人物、地点、家庭情况都跟现实不同。安德蕾.卡拉尔取代现实中的伊丽莎白.拉古昂,希尔维.勒巴热替代西蒙娜.德.波伏瓦。卡拉尔家(《端方淑女》中的马比耶家)有七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男孩;拉古昂家有九个孩子,六女三男。波伏瓦只有一个妹妹,书中希尔维有两个。我们当然能认出书中的阿德莱德学校就是著名的德希尔教会学校,该校位于圣日耳曼德佩的雅各布街。正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们称两个小姑娘“形影不离”。这一表达架起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桥梁,被我们用作小说的标题。帕斯卡.布隆代尔的原型是莫里斯.梅洛-庞蒂(《端方淑女》中的普拉代儿),他幼年失怙,与母亲非常亲密,一同生活的还有一个姐姐,这个姐姐跟小说中的爱玛并不相似。利穆赞大区梅里尼亚克的庄园变成了萨德纳克;而贝塔里指的是卡涅邦,波伏瓦在卡涅邦小住过两次,那是拉古昂家在朗德地区的一处庄园,还有一处在奥巴尔丹。扎扎埋在那里,在圣-邦德隆。


扎扎的死因是什么?

根据冷冰冰的科学客观性,她死于一种病毒性脑炎。但是一系列由来已久的致命因素彼此串联、交织成网,紧紧地网住了她的整个人生,最终削弱了她、耗尽了她,将她逼入绝境,让她走向疯狂和死亡。这种串联究竟是什么?波伏瓦也许会回答:“扎扎死于特立独行。”她是被谋杀而亡,她的死是一起“精神谋杀案”。

(节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译后记

影像资料


短评

波伏瓦的作品慢慢集齐中,书很轻

2022-03-01 10:11:29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发广告火锅

2022-02-24 06:17:08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