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学习的学问

学习的学问

书籍作者:Scalers ISBN:9787121429941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6584
创建日期:2023-03-24 发布日期:2023-03-2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 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涌现,持续学习、不断学会成为对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本书主要讨论“学习”这个主题,介绍了学习者如何做好学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学会,要穿越哪些阶段,每个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

● 全书共分5章,第一章讨论如何打开学习的视野,第二章讨论如何做好学习前的充足准备,第三章讨论如何掌握三大学习关键,第四章讨论如何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第五章讨论如何学以致用,以及如何检验学习成果。


作者简介

Scalers

畅销书《刻意学习》《持续行动》作者,dangdang2017-2019年年度影响力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


微信公众号“持续力”主理人,“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理念践行者。2014年创立S成长会社群,带领社群成员攻克上百部不同领域的经典作品,实现“三个全面”。


擅长通过设计打造学习型组织、创建共同行动体,倒逼个体突破个人极限,收获成长。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个人成长和学习感兴趣、有实践的群体和个人。

1.《刻意学习》《持续行动》作者Scalers全新力作。

2.五大维度打造学习全生命周期系统方法,走出低效与无序的现状,倒逼自己突破极限,收获成长。

3.陈海贤、黄有璨、帅健翔、石雷鹏、蔡垒磊、亦仁、粥左罗、熊浩、stormzhang、Kris领衔力荐。

4.“高效持续学习实践法则”节选——

(1)天无绝人之路,破局就靠学习。

(2)初学者一定要放弃“通过做计划提高执行力”的想法。

(3)学习稳赚不赔,不要吝啬投入学习中的时间,投入越多越好。

(4)值得我们持续学习的四大领域:本专业知识,一切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人、事、物的历史知识,以及文理知识。

(5)要从基础概念抓起,建立100个概念的台账,最终形成概念网络,你会发现新世界。

(6)不要喜新厌旧,不必刻意追新,把经典吃透,功力会有大幅长进。

(7)如果感觉自己学会了,就问自己能不能做出来、讲出来、写出来。

(8)不要刻意追求快速学习,学得多了,自然就快了,直接加速,动作会变形。

(9)写不下了,看正文。

前言

● 能“看见”,就能“学会” ●


我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学过一门数学系的数论课。授课老师是一位老教授,上课只用粉笔写板书。课程内容就是证明定理,一个接一个,全程“烧脑”。我们必须边听边想边记,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证明数学定理,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和技巧。教授很享受授课的过程,经常会说:“显然,我们有以下结论成立……”


每当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阵躁动。教授转过身,目光透过眼镜片,笑看着大家:“怎么?这个也不会?”我们摇头,教授微笑,踱到黑板另一侧,擦干净黑板,开始讲解“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又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来讲解,教授发现,这些基础知识我们也有不会的,于是教授敲着黑板笑着说:“这些还不会,那我就救不了啦!”

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这是你的“显然”,却是我的“茫然”,我们同在一个时空,看到的却大不相同。


学习有点像登高望远。当我们站在百米高层远眺时,视野开阔,收尽城市天际线,这时候如果你对正在一层的人说:“你看那远处的天空与海面连成一片,你看那片树林郁郁葱葱,你看那朝阳落日云蒸霞蔚。”这些景色是多么“显然”,但是在一层的人却会一脸茫然,“哪有什么大海森林,我只能看到马路对面的大排档,还有午夜留下的一摊垃圾。”


于是,楼上的人对楼下的人说:“你再往上走几层看看,能看到大海吗?”楼下的人说:“看不到,我只能看到商场楼顶的空调。”“那再往上走走呢?”“啊,看到了一排海边的红树林。”楼上的人接着鼓励道:“你继续往上走,不要停。”楼下的人说:“不想走,太累了。”过了很久,楼下的人说:“啊!我上来了!终于看到大海啦!”


学习就是这么一个登高望远的过程。最开始,站在高处的朋友告诉你,他们看见了树林和大海,风景很美丽,邀请你一起看,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看不见,并不是因为你眼睛近视,而是因为你没有站在他们所处的位置。于是,他们的“显然”,就成了你的“茫然”。


站在楼下的你,看不到楼上的人看到的风景,只能去想象别人告诉你的样子。如果你想亲眼看到,就必须动身上楼。于是,你开始爬楼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位置,渐渐地,你的视野开阔起来,你开始看到和以前不一样的风景。等到有一天,你终于看到传说中的风景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站到了更高的楼层。这时候,你也会对楼下的人说:“快上来看看,风景很美,能看见大海。”


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不断“看见”的过程。不管你是在一层,还是在高层,都是在“看”,但是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世界仍然是那个世界,只有在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看到的景色才会不一样。一旦看到的不一样,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也会不一样。你在一层的时候,正好马路边堆满了前一天从大楼里清理出来的垃圾,地面上仍然有前一晚夜市残留的狼藉等待清扫。此情此景,你可能感慨城市好乱,无法再爱。但是当你在高楼远眺时,看见日出和云彩,看见红日磅礴,就会感觉新的一天,充满希望。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学会;所有的学会,都是为了看见。我相信,只要你能“看见”,就一定能“学会”。而所有的看见,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认识世界,又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毕竟我们处在世界之中。


关于如何学习,已经有太多书在讨论这个话题:怎样学习效率高、怎样学习效果好、怎样考试得高分……那么多的作品,可能把该写的都写尽了。大多数人通过学习这些书,以及持续练习,完全可以成为学习高手。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入不了学习的门,上不了学习的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缺少“看见”。很多困惑于如何学习的人,并没有看见一个事实:学习中能看见的风景,会随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不断发生变化。最开始可能是无聊且枯燥的,因为你只能看见马路边垃圾成堆;但是倘若继续走下去,最终会遇到豁然开朗的时刻,那时候视野打开,你会看见大海与树林,看见完全不同的图景,也会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而学习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因为不小心看见了破烂不堪的景色,看见了杂乱的施工现场,于是决定放弃,决定停止,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忘记了这只是世界的一处小角落。我们可以选择上楼,看见更多的风景,看见更完整的世界。而等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准的时候,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努力解决我们曾经遇到的问题。这些想法,就是从脑海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是“看见”以后产生的想法。


关于学习,已经有太多书讨论过,甚至一开始我还在想,这本书是不是完全没有写的必要。然而我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结合“看见”的原理,我马上改变并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我曾持续爬了很多层楼,去了很多地方,看见了很多风景。这些风景美不胜收,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去过,也未曾见过,我要把这些风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你,我相信你也会想要看见,想要自己去看看。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样子,目录怎样、篇幅如何,已经“看到”了在某座城市书店里你的目光扫过书架,停留在这本书封面上的样子,“看到”了你来参加我的新书分享会,我们交流互动的样子,“看到”了你用笔在书页上画线并拍照发朋友圈的样子,“看到”了你去网上搜索这本书的电子版的样子……这些就是我“看见”的,我现在做的就是遵循我所“看见”的指引,在真正的世界里见证其发生。


倘若这本书里关于学习、关于学会、关于“看见”的一些讨论与描述,触发了你的想法,让你萌生了“我也要去看看”的念头,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也会动身上楼,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到那时候,相信我们会在高处相遇,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故事。


毕竟只要持续行动、刻意学习,我们就一定能相逢在高处,共赏人生壮阔美景。


● 这本书讲什么?●


迄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叫《刻意学习》,第二本叫《持续行动》,由于两本书的名字结构都是四字偏正结构,经常有读者记错,说成《持续学习》或《刻意行动》。于是,我一度想将这本书命名为《持续学习》,第四本书叫《刻意行动》,这样就“一家人整整齐齐”,不管你记成啥样,不管怎么排列组合,反正搜到的都是我的书,错不了。


不过我发现,这样的操作也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等四本书凑齐后,可能读者更分不清“四大金刚”了。就像有个爸爸给四胞胎洗澡,一不小心给同一个孩子洗了四遍。经过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反复讨论与斟酌,最终本书以《学习的学问》这一全新书名与大家见面。


《学习的学问》主要讨论学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但是相信你仍然可以在书中看到“持续学习”的灵魂贯穿始终,毕竟我最初真的是以这个书名来策划本书结构和篇目的。我们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学会,要穿越什么样的阶段,很多人没有概念。最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学习的复杂性,认为通过几天突击就能学会学好,毕竟有些人当年读书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突击“踩线”过来的。另一个极端是低估自己,高估学习的难度,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于是不少人会唯唯诺诺,不敢想、不敢做,等年纪大了,工作时间长了,就再也不愿意学习了。这两种心态,要么过于激进,要么过于保守。我们应该用“持续学习”的态度,找到正确的行动节奏,让学习伴我们终身。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要调整学习的态度,打开学习的视野,站在持续学习一百年的视角来看待学习,这是本书第一章主要讨论的话题。在我们重新建立了关于学习的认知之后,就可以进入学习的规划阶段,考虑到底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准备,这是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即具体讨论做计划的基本技巧,以及学习上可能用到的工具。


完成规划之后,我们进入具体的学习执行阶段。到底要怎么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们的脑海里需要有概念的积累。学习这件事情,只有你开始做了,才会发现别有洞天。当你真正进入学习

阶段,就会发现好玩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体会通过文字来描述,也只是“挂一漏万”。希望大家能够身体力行,尝一尝“梨子的味道”。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监控,如果方向出现偏离,就要及时调整,这是本书第四章的内容。


最后,学习的关键在于应用。学了之后,要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学会,能不能应用,这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学会的标志在于,能不能用学习成果指导自己的认知与实践,从而让自己发生变化。


从最开始的认知调整,到规划、执行与监控,再到学习的应用,这样一个周期结束之后,我们就走完了从“会学”到“学会”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周期,从头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把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一年又一年,学习会带给我们非常大的变化。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走过来的。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伴你开启持续学习的道路,从会学到学会,最终能看见、能抓住、能成长!


——Scalers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作者


目录

● 序章 能“看见”,就能“学会”●


● 第一章 打开学习的视野 ●

持续学习,百年大计

再给学习一次机会

唯有学习才能破局

持续学习永远没有完成时

学习的本事,是“长”出来的

学习就像吃饭,到点就要学

钱赚得越多,越要持续学习


● 第二章 做好学习前的充足准备 ●

初学者的谎言:通过做计划提高执行力

计划是要完成的,不是用来“晒”的

用渐进明细的方式做计划

做计划的能力,就像花钱的能力

构建人生学习蓝图,学到真正的知识

先解决生存问题:学好专业,构建完备知识体系

持续提升软实力:学习一切关于人的知识

解决更难的问题:在历史知识里寻找智慧

全方位理解世界:打通文理知识的隔阂

压倒性投入学习时间

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是苍白的

学习,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没有方法,硬学

有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

“好方法”是生长出来的

持续学习七大必备工具


● 第三章 掌握三大学习关键,让学习更扎实 ●

建立概念网络,打通不同领域

理解概念:以“情绪”概念为例,从不同领域找定义

用好概念:细抠+扩展+积累,形成涌现效果

终极目标:建立高精度、全联通的概念网络

概念实战:建立100 个概念台账

风险警告:不要掉进概念的陷阱里

掌握原理,建立框架, 学会全面看问题

做好准备:沿着逻辑串联概念

获取原理:用问题牵引原理,驱动学习

一个悖论:我们喜欢“具体”胜于原理

用好原理:从100 个概念到100 个问题

建立框架:框架是原理的“组团”出道

寻找框架:吸收各领域里的经典知识

借鉴迁移,做有创造性的高阶学习者

追寻本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一个利器:用“隐喻”训练自己的学习本领

一个例子:用“隐喻”理解持续行动与刻意学习

学习引擎:记下你的100 个灵感


● 第四章 持续监控,持续调整,持续精进 ●

监控学习状态

看地图:让持续学习通关的六大阶段

调策略:抓住第一反应的“牛鼻子”

勤迭代:学习是把0 变成1 的过程

研案例:辞职在家考研的风险有多大

调整学习心态

平常心:初学者不宜刻意追新

守本分:做学习和工作的老实人

收锋芒:见机行事,低调做人

不怕苦:学习的苦是“自找的”

有张弛:学习到烦躁怎么办

精进学习技术

唯快不破:怎样才能快速学习

唯难不惧:有难度的知识要怎么学

自我升级:用复盘提升进步速度

保持专注:用问题引导前进的方向

换位思考:怎样提出一个好问题


● 第五章 从“会学”到“学会”●

一旦学会,主动输出 / 238

一听就懂?那就输出 / 238

持续输出,不如写书 / 240

如何写书,是对学习者的终极考验 / 244

用真金白银检验自己的判断 / 247

敢为自己的观点下重注 / 248

我买的股票,涨了10 倍 / 249

想吃肉,就要能挨打 / 252

知道“方法”在什么时候不能用 / 254

对“小镇做题家”好一点 / 254

不要成为方法的“粉丝” / 256

学习没有“最好的方法” / 258

让更多人一起学会 / 261

管理学“真香” / 261

持续学习者持续让他人学会 / 263

以读书会与人共学 / 265

全面消灭“小透明” / 270


● 结语 持续发声,直到相遇 ●

● 附录A 学习成果自测、思考题 ●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