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汤柱国 | ISBN:9787220132827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8042 |
创建日期:2024-04-14 | 发布日期:2024-04-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本书古今结合,中西相参,用传统与现代双向视角,对于中医本源等中医文化的热点问题,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从更宽广的学科维度,进行了一次跨界的多维思考和解读。涉及多个领域,如中医本源、阴阳五行、经络藏象、气一元论、形神关系、中西医对照等中医文化的热点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既有经典论述,也有现代表述,既有理性阐述,也有案例陈述,很有针对性、现实性,也很有可读性。本书对于中医从业者、中医研习者、中医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热爱者,作为辅助参考读物,很有价值和意义。
汤柱国,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曾编著出版有散文集、新闻集、企业文化札记等若干,著有网络经济学《互联网时代的浪漫与痛痒——传统行业转型之道》、大众应用哲学《宽窄九章》(与人合作)等。家有医道传承,从小当采药童子,跟师抄方背诀,人到中年重入中医之门,青灯黄卷,拜谒名师,十年磨一剑,古今结合,中西相参,从天文、历法、哲学、历史、文化、物理、生化、西医等多个领域纵横交织,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从更宽广的学科维度,对中医文化的源流与未来、底层架构与生命密码等进行跨界思考和解读,凝练成《一窄九宽话中医——传统与现代双向视角的中医文化》一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先生和国家中医药歧黄工程歧黄学者*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席教授梁繁荣先生联袂作序推荐。
本书涉及多个领域,如中医本源、阴阳五行、经络藏象、气一元论、形神关系、中西医对照等中医文化的热点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既有经典论述,也有现代表述,既有理性阐述,也有案例陈述,很有针对性、现实性,也很有可读性。
序 篇 以宽窄论中医
一、宽窄文化与中医文化/003
二、为何中医之门是窄的/009
三、一窄九宽的中医之道/016
四、以更宽的视野看中医/029
五、中西医体系各有宽窄/037
六、拓宽中医现代化未来/042
第一篇 天道宽窄——中医本源与人体外气系统
第一章 天书与人书/055 一、太极阴阳图——宇宙全息图/058
1. 立表测影诞生太极阴阳图/059
2. 太极阴阳图是宇宙全息图/067
3. 太极阴阳与中医之理/072
二、河图与洛书——银河系与太阳系天文图/074
1. 河图源于银河系星象/075
2. 洛书源于太阳系星象/084
3. 河图洛书与中医之理/088
三、八卦图——从天书到人书的转换图/092
1. 从河图洛书到八卦的转换/092
2. 从八卦到《易经》的跨越/098
3. 中医与《易经》同源同理/103
四、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皆本源于太极阴阳/106
五、以阴阳为纲建构天人合一的中医体系
——兼答中华文明里为何没有上帝/109
1.《圣经》与《易经》: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分野/110
2.《易经》:用辩证法工具搭建“天人合一”理论模型/113
3.《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对辩证法的第一次运用/114
4.《道德经》:“老子天下第一”完成万物统一于道/116
5.《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完成医学体系构建/119
第二章 天文与人文/124 一、七衡六间与中医/126
1. 七衡六间与太阳回归运动/127
2. 七衡六间与“七”的节律/129
3. 七衡六间与六六之节/131
二、太阳历与中医/132
1. 天文历法是统治工具/132
2. 太阳历改革与五行对应/133
3. 五行与五季和五气/136
三、太阴历、北斗历与中医/142
1. 阴历与中医月亮盈亏理论/142
2. 北斗历与中医九宫八风/143
四、天干地支与中医/146
1. 天干地支与万物之象/147
2. 天干地支与时空属性/149
3. 干支术数与中医理论/152
五、阴阳十二律与中医/158
1. 律吕纪月 /158
2. 吹灰候气 /160
3. 五音疗疾 /164
第三章 天气与人气/167 一、新冠疫情与“运气”/172
1. 新冠疫情的预测与“运气”话题/172
2. 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173
3. 五运六气理论解释新冠感染 /183
4. 历史上发生疫情的规律/186
二、五运六气与五行生克/190
1. 五运六气是五行的深化/190
2. 五运六气与五行生克/194
3. 五运六气与天干地支/202
三、五运六气与中医理论/206
1. 五运六气与《黄帝内经》/206
2. 五运六气与发病规律/208
3. 五运六气与中医理论/214
第四章 天体与人体/221 一、日月星辰对地球生物的影响/223
1. 星体运行对地球物候环境的作用/223
2. 太阳风暴对人体的影响/229
3. 月亮周期与月经节律/231
二、天体圆运动与人体圆运动/233
1. 阴阳与圆运动/234
2. 五行与圆运动/238
3. 六气与圆运动/239
4. 气机与圆运动/241
5. 经络与圆运动/245
三、全息理论与中医医学/246
1. 宇宙全息 /247
2. 光学全息 /248
3. 生物全息 /251
4. 全息医学 /254
第二篇 经络宽窄——灵枢经脉与人体内气系统
第五章 人体交通 灵枢辉光/265 一、经络的灵枢特性/267
1. 经络的感传特性/268
2. 经络的全息特性/273
3. 经络的通道特性/275
4. 经络的辉光特性/282
二、经络的“哥德巴赫猜想”/284
1.“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285
2. 穴体-穴区-穴点假说/286
3. 中枢兴奋扩散假说 /287
4. 远祖神经进化遗迹假说/288
5.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289
6. 气的电磁波与电子激发能假说/289
7. 结缔组织假说和体液假说/290
8. 电磁共振网络假说/291
三、经络的共振效应/292
四、经络的耗散结构/298
五、经络的网络机制/308
1. 经络能量的等级划分/309
2. 经络网络的分布规律/311
3. 经络流注的交接规律/313
六、经络的瓜藤联结/316
七、经络的同气相求/322
第六章 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329 一、“气”是理解中医的钥匙/330
二、古典“气”的现代追问/337
1. 精气的精微/338
2. 原子的极点/342
3. 量子的纠缠/347
三、中医“气”的主要内容/353
1. 气为何物/353
2. 气有何性 /355
3. 气从何来 /357
4. 气分何类 /358
5. 气有何用 /360
6. 气机何如 /361
7. 气患何疾 /363
四、人体“气”的运动机制/365
1. 外气与内气的交感 /366
2. 生物钟与子午流注 /368
3. 一气周流与气机圆转/369
4. 以气论药与性味归经/371
第三篇 神形宽窄——中医摄生之道与人体心神系统
第七章 形神相即/380 一、何谓神明?/381
1. 神明的本义/381
2. 精气神三宝/387
3. 三魂七魄 /392
4. 七情六欲 /398
5. 梦乡几重 /402
二、神居何处?/405
1. 神藏五脏/405
2. 心藏神/407
3. 肝藏魂/408
4. 肺藏魄/409
5. 脾藏意/411
6. 肾藏志/413
三、谁主神明?/414
1. 谁主神明的争论/415
2. 西方学者的发现/417
3. 心脏移植的佐证/419
4. 生物研究的证据/421
5. 心主神明的辨证/426
第八章 以神御形/437 一、形气神一体的生命观/438
1. 形气神乃是一个整体/439
2. 气是维系神形的枢纽/440
3. 形气神之间相辅相成/443
二、上工守神的诊疗观/445
1. 中医误区的“失魂落魄”/445
2. 何谓“望而知之谓之神”/450
3. 七情内伤与“病由心生”/453
三、神形共摄的养生观/464
1. 清静养神 /467
2. 四气调神 /469
3. 气功练神 /471
4. 节欲全神 /473
5. 修性怡神 /475
6. 五音疗神 /476
7. 食疗补神 /479
第四篇 阴阳宽窄——中医道法术与人体诊疗系统
第九章 阴阳之道 一物两体/489 一、阴阳与天地/490
1. 阴阳一体 /491
2. 阴阳二气 /497
3. 阴阳三性 /503
二、阴阳与人体/508
1. 人体阴阳 /508
2. 脏腑阴阳 /511
3. 经络阴阳 /512
4. 气血阴阳 /513
5. 体质阴阳 /514
三、阴阳与气机/515
1. 气机的阴升阳降/515
2. 气机的阴阳开合/523
3. 气机的阴平阳秘/528
第十章 阴阳为纲 辨证论治/533 一、一条纲领定盘星:治则与阴阳/536
1. 阴阳平衡才是硬道理/537
2. 阴阳失衡则生病/540
3. 阴阳纲领定治则/544
4. 《伤寒论》的阴阳观/551
二、一组指头探五脏:脉诊与阴阳/556
1.《黄帝内经》阴阳脉法/558
2.《难经》的阴阳脉法/562
3.《伤寒论》以阴阳为辨脉总纲/564
三、一服中药解顽疾:药物与阴阳/568
1. 药物气味与阴阳/570
2. 药物治疗与阴阳/576
3. 药物服用与阴阳/583
四、一根银针治百病:针灸与阴阳/586
1.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脏腑之理/586
2.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辨证之理/589
3.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阴阳之理/603
第五篇 医道宽窄——中西医差异与两大系统融合
第十一章 中西碰撞 医道甄辨/615 一、中医科玄存废之争/616
二、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
——兼答李约瑟之问和中医是否科学/620
三、中西医哲学层面的差异/626
1. 元气论与原子论/627
2. 生成论与构成论/630
3. 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633
四、中西医理论路线层面的差异/636
1.《黄帝内经》与“四体液学说”/636
2. 中医发展脉络与现代西医诞生/637
五、中西医思维层面的差异/643
1. 整体思维与还原思维/643
2. 取象比类思维与理性抽象思维/646
3. 中和顺势思维与尚刑对抗思维/649
六、中西医解剖层面的差异/653
1. 藏在文化里的中医解剖/653
2. 经典史籍里的中医解剖/655
3. 中西医对照下的中医解剖/659
七、中西医诊治层面的差异/662
1. 中医“蘑菇理论”与西医“摘除术”/663
2. 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仪器查验”/664
3. 中医“自然药物”与西医“化合药物”/668
第十二章 中西融合 巅顶相会/672 一、历史进阶/673
1. 中西汇合/674
2. 中西结合 /678
3. 中西融合 /682
二、哲学融通/688
1. 东西方古典文化哲学的融通 /688
2. 阴阳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融通 /695
3. 取象比类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的融通/701
三、理论破茧/707
1. 中西医体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708
2. 架设中西医两岸之间的桥梁 /711
3. 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融合/719
四、技术升维/724
1. 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确/724
2. 五诊化诊断越来越常用/729
3. 数字化赋能越来越广泛/735
尾 篇 宽窄之间,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宽窄之间,谨道如法,长有天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