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于是一片光明

于是一片光明

书籍作者:汪有 ISBN:9787302629481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8709
创建日期:2024-04-04 发布日期:2024-04-0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作者像是人类四百年科学探索史的“说书人”,用精准、优雅的语言讲述了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之后的科学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人类群星闪耀的光辉,鲜活的科学故事,近代科学大厦是如何建立的,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介绍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史料可信、思想连贯、叙述生动,人类探索科学400年的恢弘历史跃然纸上,是一部史诗般的科学史话。

阅读此书,一是了解人类科学文明的演变历史,认识科学大师,理解科学思想,体味科学研究之艰辛,学会像科学家们一样思考。二是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向更远、更美好的科学景致。

强烈推荐给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8-120岁的“少年”。


作者简介

汪有,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历史系辅修。自媒体人。


编辑推荐

◎令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科学史诗!

◎激动人心的科学历程,字里行间的文学之美!

◎人类探索科学400年恢弘画卷跃然纸上!

◎哥白尼以降四百年科学史,没有比本书写得更通俗、更有趣的!


前言

大学时我加入了辩论队,接触过一道很有趣的辩题:“三十年后你给自己发来了建议,要不要听?”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非常类似下围棋时偷偷打开AI(人工智能软件)作弊,对着棋局,下了AI指点的最佳一手。

对于普通棋友,这不算好事。

AI海量计算未来走向,对各种情况都有预判。有着海量计算和先进的算法支撑,它当然可以选到最高效、最妙的一手。但我们没有。

然后对方跟着下了,普通爱好者发现,我们没有AI全面的思考,根本接不住。来自三十年后的建议,像是AI居高临下的指点,超出了自己的认知,照猫画虎,接着走下去,反而崩了。所以一步开AI,就得步步开AI。走了一个妙手,还得等着AI给后续走法,那自己这棋也没法下了。

我三十年后的建议总不可能是诸葛亮的锦囊,每个分支都能想到吧?而且,我也不能保证三十年前的我就会毫无疑议以超强执行力执行我的建议吧?很容易越走越歪,患得患失。

我很喜欢电影《盗梦空间》的内核:你想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在他脑子里植入一个念头,不能用强。你得通过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让他觉得是自己做出了判断,他自己提高了决策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理查德·费曼读中学时,他的物理老师巴德先生看他无所事事,就叫他过去,说“教你点有意思的”,然后给他讲了最小作用原理。费曼深深为原理的简洁优美震撼,后来当他回忆到这一段,还说那一天在引导自己走上物理学道路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果真有一只冥冥之手想拨动他的命运之弦,显然也不是写一封信,告诫他“你要去学习物理”。而是派出一个巴德先生,以及安排下许多契机,引导费曼走向物理学殿堂。我相信,如果中年费曼得到了一个传递信息去三十年前的机会,他恐怕不会去给自己写信, 而是写给三十年前的巴德。恳请他把最小作用量原理教给十几岁的自己。

所以,珍惜生活中让自己迸发灵光,不小心改变了或者影响了自己的人。他们可能就是你从未来派来的使者。

我也会希望,我这本关于哥白尼以降四个世纪的科学史作品,也能成为一些书友、一些孩子喜欢上科学的小小契机。

我自己喜欢上科学史,是另一个契机了。

时隔十几年,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周末的黄昏。大学时代的我下了课,无所事事地走在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之间,看到书架上摆着一本旧书。那是一本1979 年出版的老书了,是苏联作家瑞德尼克的《量子力学史话》。我翻开书后贴上去的借阅单,发现都没什么人借阅过。

我借走了那本书,读来如痴如醉。

为什么要读科学史呢。

我一个文科生,我本来以为我是不可能理解任何量子力学相关知识的。但从科学史发展的角度,读起来却异常明晰。在学科发展伊始,那些物理学家的知识储备,也并不比现在的顶尖高中学生深刻太多。站在学科的起点,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都是什么。

他们这里试一试,那里碰一碰。不断试错,不断用粗糙的理论去解释世界,然后推翻,然后再来。

沿着前人科学探索的角度走下去,我发现,我竟然理解了一点点量子力学的皮毛。我知道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也大体理解了问题向何处去,我开始理解他们那些枯燥的公式是要用来诠释哪些现象、调和哪些问题。这些学者们试错阶段中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传奇,也让课本上的简单叙述变得生动和鲜活。

我小时候很沉迷游戏“超级马里奥”,长大以后,在网上看到世界级玩家的竞速通关视频,击节赞叹。因为我玩过,我深深知道里面有哪些坑,有什么曲折。而一个没玩过、不懂这些操作来龙去脉的人,去看高级玩家通关视频,恐怕体验不到其中的激动。

那些课本上的简洁公式,已经是历代学者打磨之下,臻于完善的通关视频。

而四百年间的反复打磨,才是故事里最精彩的一段。

放下那本旧书,大学时代的我,在脑中突然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如果仅是一段量子力学发展史都如此波澜壮阔,让我感触良多。那么从哥白尼以降的整部近现代科学史,又将蕴含多少传奇。会不会有朝一日,我可以来写这段故事呢?

那时我读的是工商管理学院。我总听到很多人抱怨大学里学的东西没用,但香港的商学院,教的是最经世致用的学问,几乎所有课堂上的知识都能拿来挣钱,几乎所有的训练都与未来的工作相关。这让我非常惶恐,我担心自己把所有技能点都点在谋生吃饭,会让自己变得无趣。那时我在社交网站发过这样一条动态:如果我终究要成为一个面目模糊的无趣中年人,我希望这一天晚一点再晚一点到来。

我想着总要学一点没那么热门的知识,在母校张学明教授的引荐下,我选择辅修了历史系课程。从商学院的课堂上走出,收起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讲义,搭乘“转堂校巴”,赶去听张教授的《英国早期宪法史》,宛若平行宇宙的世界线切换。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房地产业工作。毕业后的几年里,我一直没忘记大学时对科学史的一点执念。我在脑中无数次思考着这本书的开端,却一直没能行动。直到2014年年初,我打开一个Word文档,写下第一句话:“1543年5月24日,尼古拉·哥白尼辞世于波兰弗龙堡。”

当我在文档里敲下这一行字时,我对书稿接下来的走向还一无所知。

我没有想到,不自量力的我挑选了一个如此巨大的主题,当我走进科学史这座宏大的迷宫里,面对的是千头万绪。一字一句皆要有出处,不同资料之间的记述也多有抵触。就拿我们最为熟悉的桥段来说,我们都听说过,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听讲道时看到吊灯晃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那这段故事可以写到书里吗?

比萨大教堂是著名旅游景点,就在比萨斜塔旁。当今天的游人穿过青铜大门,步入教堂,会看到里面从天花板垂下的巨大青铜枝形吊灯——“伽利略灯”。很多旅游网站会言之凿凿地声称:伽利略正是在这一座灯下悟道。但稍加思忖就会不免怀疑:要让这般巨大的吊灯摇晃起来,怕不是七级以上地震。

所以要去查其他资料印证,去找到当时的画做比对,才会发现伽利略观测到摇晃的,是更小版本的吊灯,直径无非二三十厘米,点亮时要由教堂的修士伸出修长的火炬去点燃灯油,就会引发晃动。印证到这里,才能证明故事属实。当我查询了很多资料,把这一段写在书稿里,也不过三百字而已。

按这样的写作进度,我每天只能写三百字,好在日拱一卒,一年下来就是十万字。写完第一个十万字后,因为工作繁忙,我中断了写作。2014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胡洪涛老师联系到了我,2019 年底我们签了出版合同,我又开始动笔。磕磕绊绊写到2022 年上半年,一共交出了三十几万字的书稿。前前后后一共写了三年半。

搜集资料、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学习探索的过程。翻开一卷卷的资料,我深深为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感动震撼。他们从人类认知的边界出发,一头扎进黑暗,或许几年后,几十年后,我们会看到黑暗中的远处突然亮了一点, 那是他们为我们点亮的一盏微弱的烛火。

亚历山大·蒲柏在为牛顿撰写的墓志铭中写下:“自然与自然法则隐于长夜, 上帝说:‘要有牛顿。’—— “于是一片光明。”

“于是一片光明”,也成为了这本书的书名。

距离当年在图书馆偶遇《量子力学史话》,倏忽间已过十五年了。

十五年中发生了很多事。

联系我的编辑胡洪涛老师,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那个当年看过我第一个一万字粗糙书稿的女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了我的妻子。

后来,我在旧书网上淘到了二手的《量子力学史话》,到现在都珍而重之摆在自己的书架上。

回到开头的辩题,如果等我老去,有机会为三十年前的自己做一点什么。

我可能不会写信去说一些强硬指导。我可能会把那本书带回三十年前那个周末的黄昏,把它摆在书架的那个角落上。然后等着二十岁的我无所事事地逛到书架前,停伫下来。

当我坐在角落里,看着那个大孩子拿到那本书的一刹那——

我一定会满心欢喜。



目录

第一章 天球运行 / 1


第二章 要有光 / 33


第三章 革命 / 89


第四章 激变 / 159


第五章 新世纪 / 243


参考文献 / 379


致谢 / 389



短评

终于有一本中国人写的科学发展科普书,物流好快。

2023-08-29 22:42:04

于是一片光明:1543—1957人类科学探索四百年(定制版)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探索无疑是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而1543年至1957年这四百年的历程更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重要篇章。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实验和创新,不仅揭开了自然界的奥秘,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从日心说的诞生到原子核的解构,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段历史见证了人类智慧的飞跃和思想的进步。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布,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开端。日心说的提出颠覆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随后,伽利略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和月球的山脉,直接观察到了天体的变化,从而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7世纪的牛顿,通过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这不仅在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工业革命的到来铺平了道路。牛顿的成就也使得人们开始相信通过理性和实验可以认识自然,而不仅仅是凭借宗教或传统信仰。 19世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引发了关于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激烈讨论。随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电子技术的时代。这些理论不仅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还推动了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0世纪初,相对论的提出重新定义了时间、空间和引力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²揭示了质能等价原理,为核能的利用和核武器的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量子力学的诞生则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开启了太空时代。随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决心,也促进了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 这四百年的科学探索,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巨大跨越。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探索是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每一代科学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科学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许多曲折和挑战。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常常面临困难和争议,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丰富的科学知识体系。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应当珍惜科学的成果,尊重科学家们的努力,同时也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正如1543年至1957年这四百年间,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一样,未来的科学道路充满了无限可能,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人类的科学进步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让这片光明继续照耀下去。

2023-09-01 07:11:41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