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
书籍作者:张平 |
ISBN:9787509689912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9435 |
创建日期:2024-04-14 |
发布日期:2024-04-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内容简介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作了一篇很长的序,主要是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25年的宏观历程、共识、研究范式、方法逻辑以及政策取向作了梳理和分析。书中选取了我从20世纪90年代到2022年以来的宏观论文,展示出每个历史时期亲历者的角度、思考和知识水平。通过这些论文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考方式和共识的内容。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首部分为“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从1998年发表的大调整开始,一直讨论到2022年发表的绿色转型,将中国大的历史阶段和叙事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为“冲击与波动”,讨论中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和加入全球化后的分析,中国经济开始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引起经济的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20年的疫情冲击和2022年后逐步形成的逆全球化冲击等;第三部分为“金融与宏观周期”,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是引入了金融,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和宏观货币调节的手段至关重要,本部分讨论了金融加速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货币供给如何转变,也专门讨论了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均衡机制和逻辑;第四部分为“政策机制”,政策机制包含了政策目标、跨周期、全球周期同步等问题,政策机制中探讨了经济转型中制度特征和体制摩擦,只有设置好的政策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宏观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张平,1964年出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首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0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被认定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前言
“叙事”(Narrative)就是讲故事,先在文学中使用,后在历史学中使用,其定义是在不断流变的,同时在流变中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代更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学、人类学、商学、金融等各个领域,叙事被认为是统领人们思维价值观、思想传播和相互协作的“共同意识”,成为社会分工协作的关键。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认为,人的合作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河边的狮子(there-is-a-lion-near-the-river)讲述威胁,八卦(gossip)则用于识别“不可信”的人,当人群扩大后,言语让威胁演变为共同虚构的故事,“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使人类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共同的“叙事”成为合作的关键。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出版的《叙事经济学》一书,将叙事传播引入了经济学,探讨了IS-LM模型、拉弗曲线等在人群中的病毒式传播构造了共同宏观行为特征的分析。叙事本质上是依据发展情景、人们相互共鸣而来的“共同意识”,其会协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在金融投资领域面对不确定性时,更是要共同构造“价值”的叙事,进行“有意志”的投资。当代的大量活动都是在统一“叙事”下进行的,如全球防止气候变暖的零碳行动、责任投资等。叙事在研究历史成为绝对的主导者,历史是时间序贯的连续,但非因果的决定,历史只能是某一个时代共鸣出的价值的共同表述,并非绝对事实,只是确保理论框架具有共识(公理)基础的合理性。
本书以“宏观叙事”为题,通过大的历史跨度讨论宏观叙事的变化,特别是2022年以来的全球化转变已经构成了明显的趋势,以此展望到了2025年。我们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叙事进行梳理:一是以历史的时间序列为线索,要从系列的事实逐步来确定一个“发展阶段”,确认叙事的共同背景。二是在共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叙事,相互共鸣逐步形成统一的协调性认同,即共识,有的经济学家也把共识称为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者依据发展经济学的阶段理论,认为中国正处在“起飞”阶段,需要发展速度,过热是好的;另一些学者认为发展需要稳定,核心是控制“通胀”,就形成了大讨论,价格闯关试错后,最终共识了“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启动了90年代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叙事要表述出人们相互协调共鸣后的共同认知,说服其内在逻辑,可进行讨论、实证和修订,形成共识性协调机制。三是经济学叙事中一定有激励机制叙述,在共识的价值观后加入一个最重要的修订机制就是激励。通过社会共鸣形成共识成为经济协作的关键,协作的成果的激励直接决定了共识的正反馈或负反馈,负反馈达到一定阈值后,就会修改共识。人类的经济行为遵循着“认知有限性”、功利性等独特特征,并不是只需要证明认知是“合理性”的即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激励。现实中很多经济协调共识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不是单一逻辑决定,如计划经济、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都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了共识价值,一旦证伪,人们就开始了新共鸣的探索,形成新共识,重新协调人们的活动。四是宏观经济叙事隐含了宏观当局的主体责任,这个责任更显示出其整体性和跨期性,很多政策是从总体和跨期角度与微观协调的。宏观责任当局在微观主体一致性地陷入“自我强化”的过度乐观和悲观的循环状态时进行干预,打破“自我强化”循环陷阱,进行跨期救助等。宏观当局者通过更多的公共信息,如总量数据、市场信号、政策干预倾向等多方面信息与微观主体的“预期”进行信息交换,也起到相互形成共鸣、达到共识的效果。宏微观共识并非宏观者有“远见”,而是其有着稳定化的立场和职责,通过与微观充分交换信息降低行为主体一致化带来的波动。宏观叙事有着经济学共同叙事的逻辑自洽性,更重要的是对百姓解释的自洽,这个解释的自洽中包含了分配、规制表达和福利体验等多方面,涉及了各类主体的接受性,宏观经济学形成了经验主义式的叙事风格,更重视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特征,即一连串的事件组成的发展进程,非简单的因果逻辑的表达,在历史过程中人们相互共鸣形成了共同叙事,形成了相互协调的分工协作和协作稳定。
目录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
1 大调整: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必然的选择
2 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
3 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
4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特征、理论解释和政策选择
5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二次转型
6 建设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7 中国“人口转变”下的增长与双循环发展战略
8 中国经济绿色转型路径、结构与治理
9 全球叙事转变与中国经济展望
第二部分 冲击与波动
10 核算性扭曲、结构性通缩与制度性障碍——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11 “外部冲击”下的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选择
12 “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
13 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和宏观政策“正常化”
14 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选择
15 中国经济效率减速冲击、存量改革和政策激励
16 通缩机制对中国经济挑战与稳定化政策
17 效率冲击、杠杆上升与大国稳定政策的选择
第三部分 金融与宏观周期
18 消费者行为的统计检验、制度解释和宏观效果分析
19 “大国效应”和自主宏观政策选择
20 经济转型、金融扩张与政策选择——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
21 货币供给机制性变化与经济稳定化政策的选择
22 实体与非实体经济均衡机制的逻辑与政策
23 稳增长与增强金融韧性
第四部分 政策机制
24 “倒逼机制”、增长波动和政策选择
25 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条件、运行机制和抉择
26 稳定化政策基准、期限和激励政策组合
27 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转变:从需求扩张转向供给激励
28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减速治理——2015年经济展望
29 汇率、资产价格波动与稳定政策——2019年中国经济展望
30 宏观资源配置系统的失调与转型
31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变中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演进机制构建
后记 迎接新的宏观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