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绘画题跋选萃 郑板桥
书籍作者:王学俊 |
ISBN:9787540148997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9192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内容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丧母,随父读书,二十余中秀才,四十中举人,四十三中进士,所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封七品县令,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十一年县令,为官清廉刚正,虽有机会以书画师职务接近过东封泰山时的乾隆皇帝,终未进一步升迁,反而因大荒之年擅自开仓赈灾,冒犯腐败势力而罢官返乡,离任时两袖清风,惟图书卷而已。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盐商富贾、文人墨客广交至友。在当时作为盐业码头的扬州形成了体现文人情致的书画艺术群体“扬州八怪”的活动圈。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是清代具有士大夫文人思想的画家,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称为“扬州八怪”,其为代表人物。著有《板桥全集》。他画兰竹,取法石涛、高其佩、徐渭,画风“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其一生仅画竹就长达五十多年,成就卓著。郑板桥笔下的兰竹,清新淡雅,自立新风。郑板桥用“心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建立起新的艺术思想与理论体系,正如:“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自然形态的竹子景象中得到艺术创作的启示,用文人特有的艺术思想与情感,使“胸中之竹”借助于诗文、书画、笔墨相互交融,转化成“画中之竹”的新的艺术思想,这是他对宋以来所追求的“胸有成竹”传统文化认知所做的新的探索,并使这一艺术思想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绘画发展。
作者简介
王学俊,甘肃永登县人,号墨客子、北山人。又号积墨斋、七山草堂、德道堂主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八大山人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水墨画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大展中入选并获奖。出版有《咏怀观道——墨客子诗集》《王学俊国画精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绘画经典系列——王学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学俊》《书画有道》等十余部著作。
前言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丧母,随父读书,二十余中秀才,四十中举人,四十三中进士,所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封七品县令,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十一年县令,为官清廉刚正,虽有机会以书画师职务接近过东封泰山时的乾隆皇帝,终未进一步升迁,反而因大荒之年擅自开仓赈灾,冒犯腐败势力而罢官返乡,离任时两袖清风,惟图书卷而已。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盐商富贾、文人墨客广交至友。在当时作为盐业码头的扬州形成了体现文人情致的书画艺术群体“扬州八怪”的活动圈,使其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是清代具有士大夫文人思想的画家,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称为“扬州八怪”,其为代表人物。著有《板桥全集》。他画兰竹,取法石涛、高其佩、徐渭,画风“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其一生仅画竹就长达五十多年,成就卓著。郑板桥笔下的兰竹,清新淡雅,自立新风。郑板桥用“心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建立起新的艺术思想与理论体系,正如:“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自然形态的竹子景象中得到艺术创作的启示,用文人特有的艺术思想与情感,使“胸中之竹”借助于诗文、书画、笔墨相互交融,转化成“画中之竹”的新的艺术思想,这是他对宋以来所追求的“胸有成竹”传统文化认知所做的新的探索,并使这一艺术思想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绘画发展。
郑板桥绘画艺术作品跋文突出的特点,是以题写诗文、画论见长,而传统绘画题跋,最早出现在宋徽宗用自创的“瘦金体”题于《芙蓉锦鸡图》开始,到元、明、清传统文人绘画的作品中,题跋已成为古代文人观照内心、表达人生感悟和思想境界的情感载体,如宋代苏轼,元代赵孟烦、黄公望、倪赞,明代唐寅、文徵明、徐渭、八大山人等均是题跋的大家。到了清代的“扬州八怪”,郑板桥自是集大成者,更是成为借古开今的题跋高手,至中年,凡作品题款多用即被目为“狂怪软媚”的“六分半”书体,即“篆隶之法兼入行楷”,蹊径一新,使整体呈现出高雅清新、卓而不凡的儒雅之气。章法布局错落有致,画面气韵生动飘逸,笔墨酣畅淋漓。在疏淡萧散的墨竹、兰、石间以精严妩媚、提按多变、端庄内敛的书法诗文一同题跋,自然相映成趣。
郑板桥作品题跋的艺术思想尤其体现在诗、书、画、论、小唱等内容构件的有机结合中,题跋内容深遂,富有人文思想,其一生坎坷形成的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性格,也常常流露于作品题跋之中。如《潍县署中画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人之安享人也。”又如题《竹石图》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借物喻人,用端庄谦虚的竹子形象为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人格代言,其高洁的人格品质与艺术精神形成鲜明的风格特征,影响着后世,而正是具有高尚品格与顽强意志象征的竹子,在郑板桥心中、诗中、画中如此,题跋中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