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走出剧情

走出剧情

书籍作者:李雪 ISBN:978755029490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357
创建日期:2023-03-21 发布日期:2023-03-2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作者简介

李雪

心理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者,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

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编辑推荐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觉知,去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

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做了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发生?

是你的经历创造了你的选择?还是你的选择创造了你的经历?

李雪带你一起探寻事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去看创造出这个现实的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么。

一次次地看见,原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愿意穿过表象的迷雾,重新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成为一个新的人,创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现实。


前言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

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剧情”这个词。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剧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已经设定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剧本。这些剧本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体验。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有的人虽然潜意识里已经设定好剧情,但也能够根据真实的外界情况加以修正,即不过度执着于剧情;有的人则极其执着于自己的某些剧情,不愿意修正, 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 这就是所谓的“全封闭自体”。

那些陷于全封闭自体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 统统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如果对方不肯按照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诱的方式,往往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体弱,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 孩子:不太好。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知道了吗?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可是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好!”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养健康的食物, 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生病了。本以为妈妈会开心, 没想到她却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没有一点儿做得对。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因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 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

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 剧情里没有爱。

在剧情中,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并非出于爱孩子,她爱的只是那个高尚的付出者角色。连真实的孩子都看不见,何谈去爱他?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位特别标榜为所有成员牺牲自我的母亲,那么这家的孩子或父亲往往体弱多病, 甚至短命。有一个极端的新闻案例,美国的一位单亲妈妈通过下药、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把健康的女儿弄成了只能坐轮椅的残障。她用心照顾女儿,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励志榜样, 赢得所有人的称赞。后来,这个女儿因亲手杀死妈妈而入狱,然而在监狱里,她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然大部分家庭没有这么极端,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开除了。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在这类例子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 不得不承受这种关系模式下的羞耻感、愧疚感。

这样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 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小说中也常见这样的桥段: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当孩子不听从安排时,父母就会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当我们没生过你这个逆子!”“从此不要再踏进家门半步!”接着咳出一口老血,众人连忙上前搀扶、宽慰。这就相当于在说:你破坏了我的剧情,所以我要收回对你全部的爱,并不惜毁掉自己的身体,也要用道德来胁迫你继续服从我的角色安排。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那么同样地,剧情里也没有真实的恨。在美国西部片里常见到“真实的恨”:你侵犯我的土地、欺凌我的女人,我就追杀你到天涯海角,血债血偿。但剧情中的恨,通常是投射的恨,也就是说,恨错了对象。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然而被拉入剧情的孩子却会真的把角色认同成自己。比如,孩子无法理解,那个为他付出一切、自我牺牲的妈妈,其实只是醉心于她的自我感动。孩子会真的以为亏欠妈妈很多,于是一辈子也不敢幸福,好像只有过得苦哈哈的,才能表达对妈妈的忠诚。

再比如,被父母仇恨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父母的恨与自己无关,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父母都会恨自己。孩子总是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做得更好一些,对父母付出更多,就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样的信念驱使孩子一次又一次陷入悲惨的轮回。有的孩子会选择自暴自弃,认定自己只配被所有人羞辱和厌弃。

既然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我们便无须再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目录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

1 剧情里没有爱

01..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02..做自己的解套人

03..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04..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05..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06..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01..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02..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

03..肯定对方的感受

04..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05..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06..婚姻的底线

07..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3 不与真相较劲

01..成长,不要太用力

02..不优秀,不配活

03..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04..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05..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06..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07..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损耗

4 回到内在中心

01..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146

02.. 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03..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04..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05..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06..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5 当下就要幸福

01.. 关系中的自我功能阉割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

03.. 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05.. 逻辑思维链接事物本质

06..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07.. 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


短评

人只要还活着,每一天都要面对生活。在所有的经历中,把所有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通过人生这个字眼来淋漓尽致的演绎。然后,在所有的啼笑皆非里让我们思考人生,看透人生

2022-02-21 10:13:23

作者格局一般,慈悲还不足,动不动就远离这种,那种,鼓励分离分裂,却不记得人性基础的慈悲,继续修吧先,OK?

2022-02-16 10:09:09

很受益的的书。 看了其他版本 再买了这本。 一口气看完来评价。 值得 推荐哦。 每天一本书。 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2022-02-18 05:24:27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