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唐糖 | ISBN:9787201167220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099 |
创建日期:2021-10-07 | 发布日期:2021-10-07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稳定情绪、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书。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而在原生家庭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父母的情绪更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情绪稳定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心理上充足的安全感,满足孩子对情感抚育的需求,帮助孩子的心智发育成熟。
本书案例均取材于生活,大部分是读者来信或家长咨询,作者从这些真实的“鸡毛蒜皮”入手,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细致精准的分析,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有理解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精准地对症下药。
唐糖
原名赵山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专家李少成,系统学习了情绪管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知识,擅长从生活的琐碎小事入手,以深入而精准的分析解读其背后的道理。
不管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婚恋关系,只有深刻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才能真正改变错误认知和不恰当行为,避免矛盾的发生,道理殊途同归。
新媒体ID:有梦想的唐糖,期待与你相遇。
序
现代社会充满了焦虑和竞争,有人就此提出了“人生就是一场 竞争”的理念。如果非要用“竞争”这个词来形容人生的话,我想 这场竞争的根本,比拼的应该是每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
“人格”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像金钱和成绩一样可以直接量化,但却时刻对我们的人生施加影响。在今年夏天火热全网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刘琳饰演的单亲妈妈周春红,就是一个人格不够成熟的妈妈。她的人格当中有着强大的控制欲,这一点,从她强迫儿子朱朝阳喝奶的片段就可见一斑。周春红晚上都给儿子热牛奶,儿子觉得牛奶很烫,想过一会儿再喝。周春红将牛奶拿过来尝了一口说:“很烫吗?这温度不是刚刚好吗?” 哪怕儿子根本喝不下,她也强迫儿子必须一饮而尽,因为这杯牛奶里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儿子不可以拒绝她。同时,周春红的自我中心也很严重,她隐藏自己的恋情,自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儿子好,但是这种自我牺牲的本质却不是真的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所以,这种并非心甘情愿的自我牺牲,包含着很多压抑的成分。这种压抑,使她在恋情失败之后,直接将自己的愤怒指向了儿子,这也是剧中朱朝阳“黑化”的一个转折点。
事实上,在这部剧中,不管朱朝阳的妈妈,还是朱朝阳的爸爸,都是人格不够成熟的父母,他们一个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一个对孩子缺少信任和关怀,两人共同塑造了朱朝阳的人格悲剧——一个隐藏在学霸面具下的人格扭曲的恶魔。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培养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格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又对于孩子基因的表达和呈现有着极大的影响,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强调“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根本原因。但事实上,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认知存在着误区。比如,有的人曾经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伤害,于是“原生家庭”成了他们自我解脱、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有的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很愤怒,认为这是向父母推卸责任的表现,他们试图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掩饰自己不能面对客观真相的无能和恐惧;还有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咨询师,完全否定“原生家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用“我们是活在当下和未来,而非过去”来否认“人生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客观事实。
我认为,谈“原生家庭”的意义,一是在于帮助我们深刻的认 知自我,实现自我的和解。人在本质上,是需要“解释”的动物, 很多事情一旦被解释、被呈现,就变得可以改变。同时,深刻的自 我认知会带来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从这个层面说,那些将自己的 问题全部归咎到“原生家庭”的人,其实是对自我的认知还比较浅 薄,也没有发展出向前发展的动力。
除此之外,了解“原生家庭”的意义,还在于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门育儿学,家长通过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认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尽量使用恰当和科学的育儿方式养育孩子。
孩子的发展有窗口期,一旦错过,或者在此期间受到伤害,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虽然孩子在以后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我疗愈、自我发展,但实际上,这毕竟是在走弯路、浪费时间。
大部分家长的初心,都是希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只不过,对于何为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概念了解得并不透彻。良好的物质条件、从小严格的要求、教育孩子努力、为孩子安排“最好”的道路……家长一直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或者对孩子有利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这些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是不是真的符合孩子发展的规律?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初心与结果相匹配的结局呢?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种子,试想:如果把这粒种子放在不透气的花盆里,用缺少营养的沙土培植,浇过多或者过少的水,缺少阳光和通风。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种子,无论刚开始有多么饱满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也只能长成一株孱弱的植物。
有些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所做的事,其实就等同于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贫瘠的土壤或使用了不合适的浇水、施肥方式。并且,只有当种子长成孱弱的小苗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但又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会急于向外界求助,并且在求助时的思维也常常同出一辙:“我的孩子出了问题了,你看怎么让他改变一下?”
但我们都知道,想让孱弱的小苗重新变得茁壮,真正需要的是换盆、换土,用正确和科学的方式对待它,仅此而已。
这本书里所有的案例,都来自生活,他们如此普通,就像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样琐碎而不被重视,但这些微小的事件,一旦加诸上“时间”这个恒长的变量参数之后,便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的意义就隐藏在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当中。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都在无形的塑造着孩子的人格。
我希望能通过对这些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进行精细拆解,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对教育理念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在此,我也想回答一个很多家长共同的困惑:在看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后,自己的孩子还是教不好。这是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知行合一。
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知道教育的道理,却仍然教不好孩子,并 不在于改变的困难,而在于家长对于道理的理解,并没有自认为的 那么深刻,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了偏差。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 领悟的道理,其实并不算真正知道,仅仅是“知道”“听说”了那 个道理而已。
比如,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都会提倡给孩子自由。可是很多家长都会有一个困惑:我给他自由,现在不给他立规矩,惯着他,那实际上是害了他。
这些家长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他们对自由的认知并不正确导致的。比如,自由的本质,实际上是尊重孩子的自我边界,允许孩子在自己的国度里进行自我管理,所以,自由带来的不是放任,而是孩子在自由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滋生出自律的品质。
从这个角度说,自由并不轻松,反而是略带沉重的,也是孤独的——因为无法依赖。但只有这种自由,才能带来人格的发展。
回到现实生活,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自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他们总是以控制和包办的方式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以他律代替自律,从而使孩子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会那么恐惧孩子自由,不愿或者不敢放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呢?这背后,其实是这些家长在潜意识里的一个假设:“我不管孩子,他肯定会变坏。”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一般是他们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这些家长从内心深处,对孩子或者人性“信任无能”。所以,只有牢牢的控制孩子,自己才有充实的掌控感,才能满足内心对安全感的底层需要。
除此之外,很多家长都在认知上抱着“非黑即白”的模式,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下,一说到自由,想到的就是绝对的放任不管。这当然也是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以上这些,都是对自由的错误理解。在这篇“序”的最后,我想把我的心理导师李少成教授写的一段话送给大家:“所谓父母, 只不过类似排球手,你所能做的,仅仅是接一下、垫一下、推一下,除此之外,均属犯规。”
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家长的疑惑,帮助家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理解,才有真正的改变。
第一章
成长中的小故事
我不想让孩子和差生交往: 潜台词里的不信任 / 002
孩子不要怕,你要勇敢:爱讲道理的父母,眼里看不到孩子 / 009
考得不好也没关系:警惕鼓励中暗含的否定 / 016
校园门口的三个片段:家庭教育的质量在于细节 / 023
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世界上最伤人的误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误会 / 030
胆小的“大姐大”:抱持和引导,并不冲突 / 039
自卑的中学生:没问题才是问题 / 046
“谁说了算”:警惕家庭中的权利之争 / 052
第二章
育儿学,也是心理学
如何改变不努力的孩子:三个关键词,做深度察觉的父母 / 062
儿童拖延症: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 072
什么样的父母会塑造内心敏感、热衷独处的孩子 / 084 抚养孩子:
天分决定孩子的起点,人格决定孩子的终点 / 091
焦虑型父母的三个关键词 / 098
现在的孩子太矫情,经历的挫折太少: 挫折教育,一个被曲解的伪命题 / 105
第三章
父母的人格成长
父母期待:用得好是鼓励,用不好是压力 / 114
警惕成为双标型父母 / 121
为什么你苦苦栽培的孩子会成为“小白眼狼” / 127
孩子总感觉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你是缺少共情能力的父母吗? / 134
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折射出父母的养育水平 / 143
“懒”得思考型父母和学习成长型父母,差别到底有多大? / 151
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完成个人成长 / 158
好的教育,孩子是主体 / 167
第四章
婚恋关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一个优质的单亲妈妈,胜过低质的双亲家庭 / 176
暴君爸爸+逃跑妈妈 / 184
严苛或缺位的爸爸,给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 190
离婚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成长才是 / 197
第五章
高质量沟通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 210
“无痕”是最高境界 / 227
锻造家长的成长型思维 / 242
制定规则 / 253
值得购买的产品,做工非常精细,比想象中的好,推荐大家尝试
2021-02-13 14:06:20
非常好的一本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作者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实例将其中暗含的心理学知识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对话剖析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通过学习,可以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对孩子的引导作用,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培养独立人格。书中关于家长排球手的比喻非常恰当,做家长的无非就是接一下、垫一下、推一下,提醒家长不要试图通过控制来影响孩子。目前我的孩子还小,我想这本书会反复阅读吸收,并真正实践。
2021-02-07 2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