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郦波 | ISBN:9787548616122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3048 |
创建日期:2021-10-07 | 发布日期:2021-10-07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但曾国藩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笨人”。他不够聪明,三十岁之前,还好色、好烟、懒惰不进取。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后来彪炳史册的曾国藩的呢?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从曾国藩的修身之法——《日课十二条》开始。
围绕《日课十二条》,郦波逐一分析曾国藩修身的诸多心得,通过“主敬”“静坐”“早起”“精读”“读史”“日记”“月无忘所能”“谨言”“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12个关键词,解读《日课十二条》缘何成为曾国藩改头换面、脱胎换骨、每日修身、终生精进的不二法门。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最是人间留不住》《道是无情却有情》《唐诗简史》《宋词简史》《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获评2017年度“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60强。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外能领军做实业,内能修身齐家,与至圣先师孔夫子、王阳明并称中国历史上三大完人。曾国藩传奇的一生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研究他的书层出不穷。郦波老师独辟蹊径,不讲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将其对曾国藩修身之法的研究,用平实中有趣味、严正处有亲切、浅显而能精警的话语讲解出来,不仅是解读“完人”曾国藩的成功法则,更有郦波老师个人的修身之道。以期读者可以从曾国藩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寻找深刻的价值,创造出更伟大的智慧。
躬身入局,不做命运的旁观者
(代序)
我们知道,曾国藩是楹联大师。他曾经写过两副楹联。
一副是:“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
另一副是:“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第二副我尤其喜欢。它是说人要有敬畏心,因为乐极易生悲,得意易忘形,所以一定要有所敬畏,要对生活的坎坷与磨难有所准备。
曾国藩曾对儿子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人生经历大磨难、大挫折的关头,正是人生境界向前迈步的机会,这个时候一定要咬牙挺住,发奋崛起,切不可沮丧颓然。所以磨难挫折是个好东西,没有磨难的人生才是危险的人生。
曾国藩去世多年后,有一次他的孙女婿吴永向李鸿章打听说:“文正公当年说有《挺经》,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李鸿章是这么回答的:“老师的秘传心法《挺经》有十八条。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我且试讲一条给你听……”这说明曾国藩确有《挺经》,当时可能是口头作品,没有成书,只在弟子中流传。可惜现在已佚,流传的版本大都依据后人想象而编。
那一日,李鸿章没讲理论,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个老农,有天家里来了贵客,要请人家留下来吃午饭。临近正午,他让儿子到集市上去买菜,自己则陪着客人闲聊。
过了很久,算算时间儿子该回来了,可还是不见人。这可不是待客之道,老农于是赶紧跑出去找儿子。跑到村口一看,儿子正挑着菜担站在田塍之上——田塍是江南水乡水田中间的那道窄长的田垄,一般只容一人通行——对面有个货郎,也挑了一个货担,两人互不相让。
老农心急如焚,赶过去对货郎说:“我家来了贵客,等着这菜,你个子高,站到水田里头让一下,我儿子不就过来了吗?大家不用耗在这里。”货郎一听就不高兴了:“你儿子不过是挑着蔬菜,湿了还可以用;我挑着南北干货,湿了我怎么卖?为什么不让你儿子下去?”
这是一个比较平常的生活场景,但解决起来也是门学问。
李鸿章问吴永该怎么办,吴永眉头一皱,答不上来。
李鸿章一笑道:“老师说,当时这个老农一听,便脱了鞋袜——既然年轻人你不肯,老朽我下水田,你把货担顶在我头上,你侧身绕过,让我儿子过去,这样总可以了吧?那个年轻人一看,老伯年岁已大,怎可如此。算了吧,还是我让你吧。”
吴永一听,这个故事,就叫《挺经》?
李鸿章再笑道:“这个老农,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缘何不‘挺’呢?”又说:“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后来,吴永再三琢磨,又琢磨出了一条,见于《庚子西狩丛谈》:“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所谓“躬自入局”,一些书中也写作“躬身入局”,意思是一样的。汉语有一个常用词是“自身”,在这里,自和身是同义语。也就是说,遇到困难,不要退让,不做旁观者,而要把自己摆进去,亲自入局去解决。
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里说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这句话的后面还有非常关键的四个字,叫“言其刚也”。这样一来,全句表述就变成了:“(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刚”这个字倒也不是曾国藩首先提出的,而是他祖上的遗训。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不过,曾家祖父之“刚”,更多的是指一种性格;而“刚”字在曾国藩这里,又有了进一步的生发。
首先,这个“刚”不是性格上的刚硬与刚烈,而是一种临事之刚,也就是吴永总结的“躬身入局”之“刚”。
一般谈到“刚”,都是指性格上很刚强、很刚烈。事实上,曾国藩自己也有这个缺点,他原来的性格就有“刚烈”的一面。但躬身入局,就不是简单的性格刚烈,而是一种临事的大勇气、大担当。这种大勇气也是一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就是碰到事情,知道难,甚至已经预见一个悲剧的结果,仍然不怕担当,直接面对,不逃避。这叫什么?这就叫躬身入局!这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关键,也是人生的第一条智慧。
其次,这个“刚”不是刚愎自用的“自用之刚”,而是强毅自胜的“自胜之刚”。
曾国藩曾说:“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曾国藩这里所说的“强毅”其实就是“刚毅”。所谓刚毅者,刚即强,曾国藩常用“强”字来指代《挺经》中要说的“刚”。之所以要用“强毅”来代替“刚毅”,是因为怕子弟在学习刚毅时走向刚愎自用的误区,所以特别强调强毅与刚愎的不同。
当我们碰到事情的时候,最先产生的是直觉,是本能反应,然后凭直觉、习惯与本能反应对事情做出想当然的判断,再根据这样的直觉判断去行动,并固执地认为事情就是这样。这就叫“刚愎自用”。曾国藩认为这样行事是最危险的。因为它放纵了本能,也就放纵了自我认知中的缺陷。当一个人用本能中的缺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就已经失败一大半了。只有克服自我的本能和缺陷,克服临事时的直觉判断,才能获得判断力、行动力与执行力上的智慧。而这种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就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刚,一种自胜的刚、强毅的刚。
再次,这种“刚”不是一种克人之刚,而是一种克难、克惰之刚。
回到前面李鸿章那个解读《挺经》“开宗明义第一条”的故事里,他称赞老翁说:“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请注意——李鸿章并没有说这个老翁挺了一挺就使货郎折服,而是说老翁挺了一挺就消解了一场争竞。若老翁最后使货郎折服,其结果不过是胜人。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追求的一种结果,即胜过或超过其他竞争对手,从而获得胜利。这在曾国藩看来叫“在胜人处求强”,并不是其《挺经》“明强”的原意。
最后的结果看上去当然是老翁使货郎折服,但这只是结果的一种表象,并不是曾国藩《挺经》求“刚”的出发点,更不是其《挺经》哲学的落脚点。既然说“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说明出发点与落脚点都不在人,而在事。“争竞”即纷争,所谓的躬身入局之刚,不是面对对手,而是面对事情、面对矛盾的处事技巧与智慧。能够克服盯住对手的竞争心理,着眼于事情本身寻找解决矛盾的思路,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推崇的行动力与执行力的智慧了。
一个人要成大事,就要有强大的气场,气场
源于担当。曾国藩说:“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成大事者需有大气象,要有担当,要不怕非议,哪怕面对的是几百年的栽赃,甚至是更长时间的抹黑。他主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因为“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故而“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做大事的人,不能只想要好名声,怕担坏名声;要想修炼自己,就不要因为别人的讥讽嘲笑而丧失坚毅果敢。
如何做到躬身入局?曾国藩在家训里说:“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意思是,人生既要挺身而出,又要能坚守,守的是两点:一是神明,一是身体。
神明就是精神,这是强调,所有志士仁人,能于非常之境,成就非常之事,关键靠精神强大。精神强,则有规模,有气象,也就有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气场,就像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们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其精神力量,源于担当,源于气象。
身体也很重要。“身体则如鼎之镇”,意思是说,要成非常之事,不光精神要强,身体还要健康。孔子活到七十三岁,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实属不易。他周游列国,实可谓是流浪。古代的车没有减震系统,轱辘都是木制的,加上道路泥泞,不要说坐一天,两个时辰下来估计身子骨就该被颠簸散架了。孔子却越颠越健康,说明孔子体质好。
除了强调人生既要挺身而出又要能坚守,强调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五到之法”,曾国藩还特别主张,而立之年到来前一定要立大志,否则一生难以勇猛精进。而立就是三十,三十岁前一定要有大志向。因为不立大志就容易畏惧,怕世人非议,怕坎坷,怕陷阱,就做不到躬身入局,更享受不到躬身入局的“虽逆境亦畅天怀”的豪迈,享受不到“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因此,对我们而言,欲成大事就要学会早立规模,早立气象,而且应该从现在起,只争朝夕。
我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才静下心来,细读曾国藩;三十二岁那年,才追本溯源,深读王阳明!后来常常感慨:“从公已觉十年迟!”若是能再早些,以文正公、以阳明先生为师法,或者可以“另起炉灶,重开天地”!不过,曾国藩也是从二十八岁的“日课十二条”开始,才彻底脱胎换骨、重开天地。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不仅愚笨,智商被碾压,甚至心胸不够开阔,习性也不够好。他曾在日记里坦言,自己年轻时好色、好烟、好奇,戒也戒不掉。整日不务正业,不仅让人不喜,也让自己不喜。这样一个智商原来不高、心胸不够开阔,又有很多生活恶习的曾国藩,后来为何能躬身入局、彪炳史册,成为无数英雄豪杰的心灵导师呢?
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从一个夜晚开始。那晚,曾国藩终于戒掉了十多年来屡戒不断的烟瘾,并提笔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那篇文章既不是戒烟檄文,也不是戒烟志,而是《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此后曾国藩每天必须要做到的十二件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围绕《日课十二条》,逐一分析曾国藩修身的诸多心得,充分体会曾国藩一再强调的“主敬”“静坐”“早起”“精读”“读史”“日记”“月无忘所能”“谨言”“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这十二个关键词,明了它缘何成为曾国藩从此改头换面、脱胎换骨、每日修身、终生精进的不二法门。
努力请从今日始。躬身入局,不要做自己命运的旁观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努力,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2020年元旦
于金陵水云居
一 主敬背后的玄机·001
二 静坐的奥妙·023
三 早起为何如此重要·035
四 精读是读书的不二法门·053
五 读史的重要性·077
六 用日记面对自我内心·093
七 永远不要丢掉看家本领·111
八 谨言益处多·129
九 气何其重要·143
十 爱惜自己请从保身开始·157
十一 为什么要作字·171
十二 夜不出门是良性循环的开始·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