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二手时间

二手时间

书籍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ISBN:978750865834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377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二手时间》是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著名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著有《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锌制男孩》《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2013年和2014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2015年获奖。作品已经以43种语言在47个国家出版。


  吕宁思,电视主持人和制作人、写作人和翻译人。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西华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和《总编辑观天下》等。曾于三十年前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2015年再版)。


编辑推荐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力作

豆瓣2016年度高分图书榜榜首

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图书

《人民日报》、央视《第yi时间》、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总编辑时间》推荐

窦文涛、梁文道点评推荐

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历时二十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再现转型时代普通人带血的历史

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吕宁思倾力翻译


前言

  参与者笔记


  告别了苏联时代,我们也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我试图听到这出社会主义大戏所有参与者的真实讲述……


  我们的共产主义,本来有个疯狂的计划:要把亚当以来的旧人类改造为新人类,而且也付诸实施了,这算是它唯一做过的事情。七十多年间,在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验室里,制造出了一种另类的人:苏维埃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剧的人物,另一些人把他们称为“苏联分子”。我觉得我懂得这种人,熟悉这种人,我和他们共同生活了多年。他们就是我自己,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父母。几年来,我为此游历了整个前苏联地区,因为苏维埃人不仅是俄罗斯人,还有白俄罗斯人、土库曼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现在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不会和其他人类混淆。在芸芸众生中,你会立刻发现我们这类人!我们这类人,全都有社会主义基因,彼此相同,与其他人类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词汇,有自己的善恶观,有自己的英雄和烈士。我们与死亡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我写过的故事中,这些词汇常常萦绕于耳:枪毙、屠杀、消灭、抹去,或者一些苏联特有的消失方式:逮捕、剥夺十年通信权、放逐。如果我们还记得,不久前有几百万人被杀戮,人的生命又价值几何?我们是充满仇恨和偏见的种族,一切都来自于那个被称为古拉格的地方和那场恐怖的战争,还有集体化、没收剥夺、大迁徙……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曾经是我们的全部生活,但那时我们很少谈论。而今,世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开始被所有人关切,它曾经是怎样一回事并不重要,只因为它曾是我们的生活。我写这本书,是希望通过一点一滴,通过一鳞半爪,发现家的故事,寻找社会主义的内核,比如社会主义在人的灵魂中究竟是怎样的。我总是被狭小的空间所吸引,一个人的空间,只有一个人。实际上,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


  为什么书中有这么多自杀者的故事,而不是普通苏联人民和平凡的苏维埃人物传记?其实说到底,他们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是出于爱,要么是由于年老,甚至只是为了兴趣,想要解开死亡之谜……我找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决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就是在和平生活中,也是一切都按战争的思维。听到密集的鼓点,看到挥舞的旗帜,心脏就快要跳出胸口……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我还记得:放学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开垦荒地,我们鄙视那些不去的同学。我们会为了自己没有参加过革命、没有经历过战争,而难过得哭出来。回首往事,难道我们真的这样过?我真的曾是这样?我和我的主人公们一起回忆。他们当中有些人说:“只有苏联人能够理解苏联人。”我们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共产主义记忆的人,因为同样的记忆而惺惺相惜。


  父亲曾经回忆说,他自己是在加加林飞上太空之后信仰共产主义的。我们第一个进入了宇宙!我们无所不能!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培养我们的。我也曾是十月党人,佩戴着一个十月革命徽章,先是少先队员,然后是共青团员。而绝望,是后来才出现的。


  ……


  人们阅读报纸杂志,沉默不语。扑面而来的是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怎么能如此生活?许多人把真相视为敌人,也把自由视为敌人。我的一位朋友说:“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国家,不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虽然我们每天看到他们,但哪怕天天见面,对于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对于他们想要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但我们却居然敢于去教诲他们。一旦我们知道了一切,一定会感到震惊。”我与他经常坐在我家厨房讨论,还跟他争论。这是在1 9 9 1 年……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我们都深信明天,明天自由一定会来临。一切都是从虚无开始,从我们的愿望开始。


  ……


  是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经十分幸福,但那时候的天真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那时觉得,选择已经做出,苏联共产主义毫无希望地完败。一切才刚刚开始……


  二十年过去了。“别拿社会主义吓唬我们。”现在的孩子们这样对父母说。


  在与一个熟悉的大学老师谈话时,他对我说:“九十年代末,学生们个个笑逐颜开。在我回忆苏联的时候,他们都坚信一个崭新的未来已经在自己眼前开启。但今天情况又不同了……如今的学生们已经领教和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不平等、贫困、厚颜无耻地炫富。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父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一个被掠夺的国家那里,父母们一无所得。于是学生们的情绪激进,梦想进行革命。他们穿红色T 恤,上面绘有列宁和切·格瓦拉的画像。”


  社会上又出现了对苏联的向往,对斯大林的崇拜。十九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中有一半认为斯大林是“最伟大的政治人物”。苏联的一切又都成了时尚。例如“苏维埃餐厅”,里面满是苏联称呼和苏联菜名。还有“苏维埃糖果”和“苏维埃香肠”,从味道到口感都是我们从童年起就熟悉的。更不用说“苏维埃伏特加”了。电视上有几十个节目,互联网上也有几十个“苏联”怀旧网站。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从索洛夫卡到马加丹,居然都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广告词上承诺说游人将会得到充分的劳改营体验,会发给你劳改犯的服装和干活用的锄头,还向游人展示经过翻修的劳改犯居住区,最后会组织游客在劳改营钓鱼……


  老式的思想再次复活:关于伟大帝国,关于“铁腕”,关于“独特的俄罗斯道路”……苏联国歌回来了,共青团之歌还在,只是改名为《我们之歌》,执政党就是复制版的苏联共产党。总统大权在握,如同当年的总书记,拥有绝对权力。而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东正教……


  在1 9 1 7 年革命之前,亚历山大·格林就曾写道:“不知怎么,未来并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对于艺术家来说,街垒是个危险的地方,是一个陷阱。它会使视力恶化,瞳孔变窄,使世界失去色彩。那里只有黑与白,从那里分辨不出人形,只能看到一个黑点,一个目标。我这一辈子都是在街垒上面,我也想离开那里,学会享受生活,让自己恢复正常视力。但是,数万人再次走上了街头,手携着手。他们在外套上挂着白丝带,那是复兴的符号,光明的象征。我与他们站在了一起。


  在大街上,我遇到了身穿印有铁锤镰刀和列宁肖像T 恤衫的年轻人。但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吗?



目录

参与者笔记

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1 9 9 1 —2 0 0 1 )

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

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

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

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

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

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

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

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第二部· 空虚的迷惑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2 0 0 2 —2 0 1 2)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塔和阿布尔法兹

后共产主义时代,他们立刻变成了另一种人

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

想要杀死他们所有人,又为这个想法而恐惧

扎着辫子的老太婆和美丽的姑娘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

难以污名的死者和寂静无声的尘土

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

勇气和勇气之后

一个小人物的附录

译后记


短评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未来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上”;“我们曾经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

2016-02-26

书一上市就买了,可是我却读了好几个月才读完,也许是无法一次性承受里面太多的悲伤,我选择慢慢读。

2016-05-19

2016年已读089#8月打卡书#“过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数的血肉模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时代”,同一背景下不同声音的呼号与呐喊,是一个“最坏”也“最好”的时代在芸芸众生身上留下的不同烙印与枷锁,但却也呈现了各自灵魂空间中同样的彷徨与孤独。时代的翻云覆雨之下,无论是慷慨激昂、在废墟之上仍沉溺于某种伟大的宗教般的狂热,抑或妄图悍然摆脱历史的重负、为生活的彻底翻新而进行的种种徒劳的挣扎,都只能被命运裹挟着载浮载沉。这个苦难而坚韧的民族,好像天生的梦想家,生活在海市蜃楼般的某种虚妄之中。像抖落灰尘一般抖落一个旧世界,以为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理想盛世,他们仍旧于杀戮与绝望中眺望那个玫瑰色的迷梦。

2016-08-31

非常好的书。没想到读的感受是这么难过,读一会儿就扔到一边不敢看。历史上这样凄惨的事情太多,当事人出来说话,历史的在场感和痛楚感生动直观地展现在眼前,读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崩塌和绝望。

2016-03-10

四册《二手时间》收进。一册赠人未拆。一册内封有黑色指痕,一册环扉残缺剩半,唯一册完好。中信版图书装帧质量一贯良好,唯此书出版经过听人略谈,可以理解,可以原谅。是一本好书,肯定滴。

2016-02-23

二手时间的书评

转陆晶靖的点评

所谓俄罗斯人,应当是天选的民族,永远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我们总要为一些崇高的事情活着。 俄罗斯人在看到可怜的人的时候,可以把身上最后一件衬衫脱下来送给他,但转眼自己又会去偷去抢。 “越多地谈论自由.........

2016-02-20 14:00

为什么有人想活在猪圈中?——《二手时间》有感

我希望再出现个斯大林…… 只要那里是苏维埃政权,哪怕是猪圈,我也乐意生活其中。 即使是牢笼,也是个温暖的牢笼。 以上三句话,都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二手时间》。 书中人物.........

2016-03-22 21:00

真正的苏共亡党祭

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等到他棺盖合上的时候,对一个政权的评价要等到它下野之后,对于永不下野的政权,当然要等到它亡党之后。 但是,很多曲直和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又或者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

2016-02-19 13:56

关键词概括书中二十个故事~~

书太厚了,总结一下,加深记忆。 【第一部分: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1、 【叶莲娜 】49岁,地区党委第三书记 打着共产党的烙印,反对激进民主 因为父亲被劳改、自己被歧视,缺少自由而对社会主义不满,但仍对社.........

2016-03-20 22:58

一场崩溃之后,各个人群的经验的冲突和情感的抒发

已读了一半,可以确定这是本非常用心的书。对于苏联崩溃的历史,相比故事虚构,这种让人们直接说话的写法反而更有真实感和震撼力。我一直也想了解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各国的真实生活,但是新闻不会报道,电影也很有.........

2016-02-22 09:50

14岁少年诗人自杀之谜

少年伊戈尔之死 这是90年代一个平常的夜晚,刚刚过完14岁生日的俄罗斯少年伊戈尔,独自一人走进卫生间,拿起一根皮带,结束了自己刚刚开始绽放的生命。 隔壁房间里,物理学家的父亲还在埋首打字,有着抒情诗.........

2016-04-01 20:43

标签
纪实,历史,外国文学,阿列克谢耶维奇,苏联,社会,社会学,白俄罗斯文学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