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赵宏 | ISBN:9787521627077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937 |
创建日期:2023-04-06 | 发布日期:2023-04-06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法律写作的形式丰富多彩,法规汇编的编辑、加工、注释是法律写作;立法者的条文起草是法律写作;律师、法官、检察官写的法律文书是法律写作,总结经验的应用类问答、案例评析是法律写作;学者编写教材,撰写论文、专著是法律写作,一次次期末、法考出题解题,法律招聘试题是法律写作;以漫画、表格图解读法律内容的也是法律写作……法律编辑的工作几乎连接着法律圈里所有的法律职业。
本书作者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资深图书编辑,在书稿中详细介绍了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法律写作的要素和细节、法律写作出版流程等。针对法律写作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构建法律写作体系,发现法律写作规律,同时对法律人的思维予以深入分析。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新颖,干货满满,实操性强,对法律写作者和对法律以及其他写作感兴趣的读者非常有启发。
赵宏,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法制出版社副编审。曾策划多部畅销书和精品图书。
法律写作是法律从业者沟通的途径和劳动成果的交付方式。法律的研究、探讨、制定、执行、适用,最终总是指向三个词:文件、文书、文章,哪个都离不开写作。
本书有方法、有细节、有体系地分享,如何以出版的水准来进行法律写作。
推荐序
法律人快速成长“神器”,我选择写作!
倘若有人问,法律人如何实现“快速成长”?我的答案是,“写作”。
写作真这么神奇吗?不妨先来问个也许司空见惯的问题:什么是写作?
以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关于写作,最大的启发来自《心智探奇》的作者,当代伟大思想家、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他说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奥妙: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关于某个问题突然有了一些特别的思考,顿时胸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吐,但当你想落在纸面的时候,却发觉散乱不成文。这就是“网状的思想”,可能来自平日所阅所思所感,种种片羽灵光,这是素材,但不成文章。然后,你为了将这些散乱的灵感成文,开始思考如何组装,通常我们会说要理一条主线,按一定的逻辑,按一定的体系来理,理完之后,会出现一个提纲。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成了“结构”,这就是“树状的结构”,有一个粗壮的主干,有分枝和枝丫。那散乱的思考立正,看齐,稍息,开始列队整齐起来。这时候文章还没写成,一个提纲光秃秃的没血没肉,你需要用或干净利落,或丰富带感的文字让树长出叶子和果实。于是写作最终落实在了“线性展开的文字”上。
发现了吗?写作是一个高强度输出的过程,把散乱的思考结构化,形成一个“知识晶体”,然后落实在文字上,能理解、可传播。那么,输出来自哪里?来自“输入”。首先,好的输出必须摄入大量资料,假若写一篇关于法律新媒体如何运营的文章,我想你一定不会马上落笔,而是检索各类前人写过的文章,分门别类整理出来,这时基于资料的掌握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其次,你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重新整理思路,理出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最后,你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这是一个获取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内化为我的过程,如果给这个过程加个定义,这就是“学习”,而且是有目的的、高强度的学习。
不断聚焦某个领域的高强度学习,会加深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长期刻意练习形成的深刻认识,我想就可以称之为“思维”。“思维”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元技能,更为根本的、更为深入的、更不易改变的知识。现在,我们大学里学过的大多数知识都已经“过时”了,《民法典》颁布后,不少法律人感慨“专业选的好,年年是高考”,因为原来学习过的那些知识点变了。思维管长远,比如我刚工作时,苹果手机刚刚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作为一个法律人,我无法预见电商平台和外卖小哥发生矛盾,法律应该如何评价。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我学过的知识点或许没用了,但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并没有改变,如何找到法律,以及如何进行价值平衡的底层规律仍然是解题的钥匙。
如果说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工具是杠杆,那么撬动法律人成长的工具之一是“写作”。正因此,赵宏《法律人思维与写作》一书请我做一评荐,我很感荣幸。一来,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记得与赵宏的相识便是因为她关注到了我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庭前独角兽”,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有趣而优秀的法律作者,而我关注到了她关于法律思维和写作的研究,她所倡导的法律写作“提问法”、法律人知识管理、法律写作校对等都在我们的公众号上做过推荐。在我看来,写作是重要的输出技能,一个以原创和提供价值为己任的平台,写作比流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法律人找到“写作—获得关注—获得成就感—继续写作”的成长正循环。
二来,这部书很有意义。法律思维与法律写作,道出了法律人写作的本质与路径,而之前,很少有人对于方法论做过这样体系完整的研究。作为以媒体、传播为本职的法律人,法院新媒体的主编和运营人,写稿审稿校稿乃是日常,眼见很多作者因写作而成长成才,声名大噪,也见一些文章文理不通,佶屈聱牙,作者欲说其事而不得法。我们喜欢把写作当作天赋和灵感的产物,“文章千古事,佳句偶得之”。其实不然,文章中确有天才的神来之笔,但更多的可以通过练习来“打怪升级”。譬如,作家会刻意练习关于人物的素描,用寥寥数笔,将一个人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技能本身有其规律,也是一门学问,现在赵宏已经用一己之力,帮大家系统地整理出来了,比如通过“提问”来找到好的选题,通过心理建设、Deadline(最后期限)的设定提高生产力等,都有方法可循。还有,譬如像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好标题,如果你正在为你刚写就的新媒体推文如何获得更多关注抓耳挠腮,这是你马上就能够用得上的方法。这些你正在碰到,或将会碰到的问题,书中都提供了参考答案。
赵宏的书并没有仅仅就写作而谈写作,而是将写作与法律人的职业成长、个人品牌塑造、影响力建设都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具有时代感,具有行业使命感的视角,既有“术”的普及,也有“道”的探讨。
你有没有准备好写作并长期坚持呢?写作可是法律人安身立命的技能,我们要像撸铁增肌健身一样来不断练习。你的教练已经就位,赶紧加入吧。
李则立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治宣传处(新闻中心)处长
2022年5月
自序
就说说序言吧
关于序言的写作,在辅导作者的过程中我出过太多主意了,到自己的书,既然书是关于写作的,要不索性就写一写序言的写作吧!
序言、叙言、绪言、绪论、前言、引言、导言,不说还没注意,当把这些“术语”同时列在这里时,我想,大多数读者都有点困惑,这些到底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不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首先,就性质和功能来说,这些是正文前的短文,都是辅文。其中,叙言同序言,一般用序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序言是首选词)。绪言、绪论、前言、引言、导言,一般都是用于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绪言、绪论更多用在学术著作中。而且为了表示尊重,他序一般会放在自序前面。
其次,序言可以由作者自己撰写,也可以邀人撰写,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其他各种一般都由作者自己撰写。因序言涉及他人,比起其他各种,意味更丰富一些。
博尔赫斯说:“至今尚未有人就序言提出一种理论。没有理论,倒也不用伤心,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在微弱多数的情况下,序言近似于酒后的致辞或者葬礼的悼词。”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也道出大多数序言的套路和真相。大多数情况下,序言的作用在于锦上添花,在于引导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每当作者跟我征求意见,要不要邀人作序时,我都不会直接建议邀还是不邀,而是告诉作者作序的本质是请人捧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等到作者认真考虑后,决定了要邀人作序,再问我邀谁合适时,我就会建议,要邀请那种能把您的书夸得自然、夸得真诚、夸得恰如其分的人。
一般认为,邀人作序当是名人。名人,或德高望重,或位高权重。自带权威的名人,对图书内容的认可和推荐,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然而,现实情况中,一是并非每个作者都认识名人,或者即使认识,也没到适合邀请捧场的地步。二是名人都特别忙,能够应允作序,读了稿件,并亲笔来写,简直难上加难。所以,有些名人写的序,常常是作者自己草拟,名人过目认可后冠名,体现的多是对作者的支持和信任。三是作者和名人往往不具有平等对话权,名人没空亲笔写序,作者自拟,能得到名人的名,得不到名人的文,而当名人真的提笔亲自作序时,也可能出现尴尬场面。
曾读过某本书,知名大咖作序,序言隐隐地说,这书水平不太行。前文引用博尔赫斯的话,接下来说的是序言“不负责任地极尽夸张之能事,读之令人怀疑,但又认为此乃该类文字之惯常做法”。虽然一般如此,但有些名人耿直,既然你邀我作序,我不太看得上你的文章,就直言不讳了。实际上,文章尽管没那么好,对于某些读者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开篇那么一写,就有点令作者怀疑人生了。
我还见过作者请一位领导写序,序请来了,说领导非常重视,亲笔写的,却是一篇该领导所在平台的“硬广”,关于作者和作者的书一笔带过,通篇是自己的功绩和自己平台的重要性。领导可能觉得亲笔作序已经给作者巨大面子,而作者则内心委屈领导有点喧宾夺主,表面上还得虔诚致谢。
所以,如果与所邀作序人没有平等对话权,就序言写作内容不能沟通,那这事儿还可能会变成一场冒险。
此外,不管多有名,不加上介绍,仍常有很多读者不认识。从这个角度,作者如果不能邀到名人,也不必太遗憾,可以邀请确实能把序言写得漂亮的人,比如了解作者的、有才有趣的、擅长写作的人,追求序言本身的可读性,也是给图书锦上添花。作为读者,我最喜欢这种序言。退一步,“求人不如求己”,作者完全可以自己写序,或者选用某篇文章作为序,所谓“代序”。
序言如何写?一般情况下,推荐序着墨于作者介绍、作品分析与价值评判,以及就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等。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一般是创作意图和过程、基本内容、读者对象、资料来源、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与创作中所获得的帮助等。
序言的风格,以“有可读性”为上。毕竟序言是绝大多数读者最先读到的内容,所以序言中如果能分享一些小故事就更好了,可以令读者印象深刻,并感受到作品背后活生生的作者,内容也变得更有温度。就篇幅来说,序言一般不宜过长,1000—2000字比较合适,最好不超过3000字。
当然,序言的写作有套路,也可以反套路,总的来说,要为读者提供价值,且与本书有一定关联。
相对于一本书的篇幅,序言只是一篇短文,读者很容易快速翻过,其实,若是眼尖一些,心细一些,通过一篇序言能获得更多的阅读趣味和收获。比如,看序言夸的是作者还是内容;比如,分析一下作者的社交关系,了解不同的圈子;比如,观察一下作序人的评价角度,再结合自己的评价角度来看,有什么启发。
写到这里,我猜很多读者要翻回去重读李则立老师的序了,在此特别感谢李则立老师!
我和李则立老师还未曾谋面,因文章上的往来,我对他很尊敬和信任,怀着忐忑之情提出了推荐请求,李老师爽快地一口答应,不但推荐序比我自序写得快,而且李老师特别谦虚地表示,需要修改跟他说。当然,李老师的文章如“东家之子”,增之则长,减之则短,没必要做任何改动!
能够出版这本书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最初,我以笔名写作,没有任何头衔,没有任何身份,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是谁而关注和认可我的内容,感谢法律读库、庭前独角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浙江天平、法学学术前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四川省律协、上海律协、法律那些事儿、杜威法律公社、iCourt法秀、新则、熊猫法律星球、智拾网、点睛网、无讼等新媒体平台及老师们,他们的慷慨传播让我对自己的内容增强了信心和写作的动力。
感谢编辑职业的馈赠,感谢刘时山书记、刘波总经理、李洪武副总经理、闫光永副总编、舒丹老师等社领导的栽培和鼓励,感谢带我走进编辑职业,并提议我写这本书的冯雨春女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冯运女士。感谢工作中交流和相助的每一位同事。
感谢每一位合作过的优秀作者,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给了我思想的滋养。每一位作者都不是专职的写作者,他们业余笔耕不辍,精品频出,激励我向前不懈怠。
感谢我的师友们,尤其感谢导师王振东老师,一直给我肯定和支持;感谢优秀的作者张巍老师,不仅给我的编辑生涯贡献了畅销书,还给我的写作提供特别多启发;感谢张小凤老师,她一句“你和我很像”,让我敢于斗胆求推荐;感谢高山老师,特别优秀的同行,是我做书的榜样;感谢唐青林律师,不但有智慧,而且笔耕不辍,激励我保持写作;感谢常金光律师,自从听他说我的书很多人有需要后,我就更有动力了;感谢雷磊老师捧场好评,在雷老师面前,我实属班门弄斧,所以更期待他在法律人思维方面的大作。
感谢我的家人,每当有人好奇“你工作那么忙,还有两个娃,怎么还有时间写东西”,不管表面如何回答,我心里都默默地将家人们感谢一遍,感谢为我的小家付出太多的母亲魏树先女士,感谢无条件支持我的丈夫马彬彬先生,感谢活泼可爱、语出惊人,还偶尔会给我灵感的马书百、马书禾小朋友。
最后,有点意外地,感谢赵宏老师,这个不是我自己,当我知道法律圈还有两位赵宏,且都是大咖时,我竟忽然有“偶像包袱”了,希望我这个赵宏出版的书,不辱法律圈另外两位赵宏老师声誉。我也见贤思齐,继续努力!
Part 1
写作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也是诗与远方
法律写作的三观 / 003
一、微观上的法律写作:个人能力 / 004
二、中观上的法律写作:行业水平 / 004
三、宏观上的法律写作:社会文明程度 / 005
法律写作其实是一场开卷考试 / 006
一、全面和深入地发现和发掘问题 / 007
二、以细致的检索、查询进行学习和研究 / 008
三、回应、解决问题,写作输出 / 009
Part 2
思维驱动写作
重新定义“法律人思维” / 013
一、专业性思维 / 016
二、职业性思维 / 021
结语 / 030
法律写作的13种思维模型 / 031
一、法律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 / 031
二、法律写作思维模型 / 032
三、多种法律写作思维模型的交叉应用 / 037
元技能:法律人学习力的打造 / 039
一、学习什么 / 039
二、学习资源的选择 / 041
三、学习资源的利用 / 044
如何做个“T型人才” / 046
一、时刻带着研究意识 / 048
二、如何激发好奇 / 048
三、像内行那样去思考、去行动 / 049
四、知识的体系化 / 049
五、如何建构体系 / 050
六、知行合一 / 050
知识管理新思维 / 051
一、充分利用文献与对知识进行内化 / 052
二、书的逻辑性、体系性要求与文档的管理规则 / 053
三、书的严谨性、严肃性与知识管理中知识的精确程度 / 054
Part 3
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
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 / 059
一、目的:为什么不写,为什么而写 / 060
二、从零到一:写什么——发现问题 / 061
三、从一到二:建构一个体系 / 063
四、从二到三:诠释这个体系 / 065
五、批判和修正 / 069
写作的心理建设锦囊 / 072
一、对写作的问题有自觉,拒绝宿命式写作 / 073
二、法律写作水准的要求必须高于普通写作 / 073
三、完成胜于完美 / 074
四、DDL是生产力 / 075
四维选题法 / 076
一、写给谁——读者群体定位的分类 / 077
二、什么写作类型——根据表现方法的分类 / 078
三、什么层次的写作——根据视角的分类 / 078
四、写作的素材有什么——根据材料的分类 / 079
日常写作:别让那知识和思想的高光时刻溜走 / 080
一、记录,打下写作的基本功 / 080
二、记录是一种坚持写作的好方法 / 081
三、法律人,别让那知识和思想的高光时刻溜走 / 082
文书写作:要铭记“三板斧” / 083
一、对象感 / 083
二、解决问题的意识 / 085
三、重视细节 / 086
合同写作:从价值观、思维框架到“抠字眼” / 089
一、书面合同何时有必要 / 090
二、合同写作的思维框架 / 091
三、抠字眼:语言的艺术 / 095
新媒体写作:换一种高级姿势 / 097
一、如何打造内容质量过硬的公众号或微博 / 098
二、保持有节奏的、稳定的运营 / 102
结语 / 104
社交写作:法律人,你的昵称和头像就是你的人设 / 105
一、刻板效应与微信的昵称和头像 / 105
二、一个昵称,一个头像,便是一种特殊的写作 / 107
三、人设与个人IP:取个好名,配张好头像 / 107
实例:一招提升案例写作水平 / 110
Part 4
法律写作的要素和细节
法律写作不可不知的规范依据和标准 / 121
一、法律依据方面 / 121
二、文书格式和规范方面 / 122
三、起草活动方面 / 125
四、案例方面 / 126
五、权利与禁忌 / 127
六、行文规范 / 128
法律写作的6大问题和20个细节 / 130
一、法律写作的6大问题 / 130
二、法律写作的20个细节 / 132
修辞:一个故事,99种写法 / 139
一、修辞在法律写作中值得重视 / 140
二、运用修辞的三种形式 / 140
三、运用修辞,也警惕修辞 / 142
如何给文章取个好标题 / 144
一、名副其实 / 145
二、定位及选择相应风格 / 146
三、提炼出恰当的关键词 / 147
四、造句的艺术 / 147
五、从头脑风暴到推敲决定 / 148
六、名随主人 / 148
一字值千金,以至关人命 / 150
一、一字值千金 / 150
二、字词的歧义无处不在 / 151
三、字词与立场 / 152
四、“抠字眼”是一种思维方式 / 153
法律写作中易混易错字词辨析84例 / 154
一、“审判”错别字 / 154
二、法律写作中易混易错字词辨析 / 155
标点符号:法律写作中的那件小事儿 / 164
引子 / 164
一、逗号 / 167
二、句号 / 168
三、分号 / 169
四、顿号 / 169
五、引号 / 169
六、冒号 / 170
七、括号 / 170
八、书名号 / 171
九、下脚点 / 171
结语 / 171
法律写作中的数字用法 / 173
一、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 / 174
二、数字形式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 177
结语 / 179
脚注的N个新角色 / 180
一、对抗时间的流逝——说明时间与事件或内容的关系 / 180
二、创新体例,实现好用的工具书 / 181
三、形式美观,有利于页面的观感 / 183
结语 / 183
法律写作与智能工具 / 184
一、输入工具 / 185
二、可视化作图工具 / 186
三、法律数据库 / 186
四、法天使律师助手 / 186
五、统计工具 / 187
六、阅读工具 / 187
七、笔记工具 / 188
八、校对工具 / 188
校对:法律人的基本功 / 190
一、对校对的认识误区 / 190
二、校对工作的思维 / 191
三、校对的任务和要求 / 191
四、校对的方法和过程 / 192
结语 / 195
Part 5
法律写作与出版
法律人,如何写作一本书 / 199
一、出书,是一座可以攀登的高峰 / 199
二、如何确定写作方向 / 202
三、如何制订写作计划 / 203
四、具体文章如何写作 / 204
律师写作与出书指南 / 206
一、出书对律师意味着什么 / 206
二、写作的要求 / 207
三、写作的心态 / 208
四、注意事项 / 208
五、出版流程的常识 / 209
后 记 / 211
参考文献 /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