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绘画境界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书籍作者:夏开丰 ISBN:9787503970078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233
创建日期:2021-10-07 发布日期:2021-10-07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绘画境界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针对当代艺术的困境,试图在“绘画境界论”中寻找一条走出困境的途径。当代艺术与中国古代绘画不再处于对立之中,而是在一种新的境界中产生交错的关联,重新把古代艺术带入当代境界之中,继续释放它的思想潜能。
作者简介

夏开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访问学者。主编《当代艺术评论》,译著《何谓艺术》。

前言
开丰是美术学专业出身,攻读硕士期间师从孙乃树教授,硕士论文研究当代英美艺术定义问题。2009年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国绘画的境界问题,其间体现了他个人的独特领悟。毕业工作后,他在职跟随孙周兴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有机会去芝加哥大学访学,得到研究黑格尔的专家罗伯特·皮平教授的指导。他的这部《绘画境界论》专著,是在诸多学者的影响下,对博士论文进行了伤筋动骨的修改,七易其稿,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是一部焕然一新的著作了。从它的内容到结构、到思路、到境界,都比博士学位论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西融通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境界有了极大的提升。坦率地说,在影响开丰的诸多学者中,我本不够格为他的这部书作序。我本人近期因各种杂事缠绕,无暇认真钻研此书,但开丰一直坚持要我作序,我只能从命,勉力写下以下的体会。不当之处,请开丰和广大读者指教。
  从本书中我们看到,开丰是在中西美学理论的对话中,面对当代艺术的现实问题,运用美术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古代文化传统和西方当代理论中汲取营养,回应现实,探究绘画的境界问题。他从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问题的讨论入手,为当代艺术的困境寻求出路,探讨艺术的境界问题,力图将中国古代的道禅哲学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想融会贯通,重视对相关思想进行溯流追源,结合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论证,从古代绘画思想的历史进程对境界思想进行归纳,探求中西思想的异同和境界差异,考察绘画境界的生成和呈现特点,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驾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丰考察了境界在古代文艺思想中的生成过程,以“形”和“像”作为境界创构的基础,把境界的内涵归纳为物境、空间布局、艺术世界和象外之境四个方面,并在揭示王国维境界论诗学的未完成性基础上,推进了绘画境界论的建构。他认为,境界中所包含的本体和现象、外部和内部、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存在区分和对立,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先行敞开,使事物自行发生和显.现,从而以一种无意的方式超越主客对立,最终走向与万物融合、与道为一的境界。因此,他所说的境界不是绘画再现的外在世界或空间,而是一种整体视野。这是一种境界本体论。他还认为,绘画作为人的创造物呈现精神的境界,而一体化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实现了与万物一体,物能反观我,物我能相互转化,这种一体化正是绘画的本然境界,也是人的本然境界。
  提升绘画的境界是中外画家千百年来追求的目标。开丰结合大量绘画作品的实际和学者对此的反思加以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仅有力地推进了绘画境界问题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学术境界。我期待开丰对绘画境界问题的研究能得到学界广泛的重视,以推进绘画境界的研究和中外绘画作品境界的提升。
目录


后 记

布朗肖曾言“因为作者消失默无声息才有了书”,既已写完,作者就应遁去身影,作个“后记”,似复折返回来。不过,好在“后记”似在书本之内,实则在书本之外,只关作者的怅情抒怀,于读者而言倒是无关宏旨的, 大可视而不见。于我而言,它的意义在于我终于能够“看看”我的这本书了。可我不是一直看它吗?甚至是看着它成了一本书的,那如何能说我终于可以“看”它了?在写作中,我在表达的可能性之迷宫中踌躇,总在试图修改它,那我就无法看它,只有当我停止了写作,不再能改变它了,它已经脱离了我,我才能看它。我作为读者阅读它,仿佛它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了。写“后记”就是我跳开书本而看它的一种方式。

可我早已认不得它了。这本书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近八年的时间里我修改了七稿,每次修改都意味着不同文本的重叠和交错,它使原来的结构散架,新组织起来的结构掩盖不了裂痕。我把修改的时间拉得太长,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失控的文本。我只能在“后记”中追忆一下我写作的目的,好让读者在混乱中不至于迷失。

毋庸置疑,本书谈论的主要是中国画,原来的题目叫《论中国绘画的境界》,但我从来就没想还原古代中国绘画历史的世界,而是想在更一般化的层面上讨论,所以改成了现在的题目,尽管中国画依然是其主体。这大概跟我原本学西画的经历有关,喜好的是当代艺术,素来不欣赏中国画,觉得其柔弱无力,无关痛痒。我研究中国画既非出于风雅,亦非出于国粹情结,实是出于我对当代艺术的喜爱。是的,我重申一下,是因为当代艺术,我才去研究中国画的。这听起来当然匪夷所思,不过我倒觉得这是我们接近过去的最有意义的态度,就像福柯说的那样,为了理解当下,我们才探询过去。何况,中国画和当代艺术本不该是对立的,每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都应该有它的当代。

我清晰地记得,我是在当代艺术那里才萌生疑惑的,那像极了物品的东西为何是艺术?一个概念、一种行为如何成了艺术?后来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孙乃树先生门下攻读美术史论硕士学位,多少也是出于这个疑惑。孙先生儒雅谦和,讲课激情洋溢,学术上关注前沿,对学生包容而开放,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都是在这个时期奠立的。读研期间主要研究的是先锋派艺术,后来发现我的这个疑惑,其实早在分析美学那里回答了,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写的就是这块。本想学点理论再回到画画,可至今也没能实现,这也是始料未及的。

博士学位考取的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朱志荣先生门下,朱先生做的是中国美学研究,他要求我也研究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方面我没有多少涉猎, 茫无头绪,只能大量读这方面的书,古人画论看得多了,愈发感觉与今人的理解大不一样,不少方面倒是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颇多相通。留意了一下,发现不少西方学者也曾探讨东方艺术和哲学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我也赞成这个观点,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多多少少是受了东方文化的馈赠的,不然,它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而我则想更进一步,既然东方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存在着亲近性,那么当西方现代艺术陷入困境的时候, 在东方艺术中是否包含着走出这个困境的可能路径呢?这就有了这本探讨绘画境界论的书。究竟有没有道理,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正。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朱志荣先生。朱先生在中国美学方面成就卓著,对中国艺术也很有研究,其早年著作《中国艺术哲学》有开拓之功,这些使我的研究受益良多。而朱先生对学生也很严格,论文如有瑕疵之处,免不了一顿呵斥,也令我等写文章如临大敌,不敢懈怠,每多次修改,才能勉强过关。不过不少地方我也颇为固执,而今回想年少轻狂,也是羞惭不已。

工作后不久,我又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跟孙周兴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其实早就久仰先生的学问,我本以为哲学家大多是学究气重,孙先生则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是一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哲学家,这在哲学家中着实是不多见的。也难怪孙先生那么看重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哲学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身上带有很浓重的艺术家或诗人的气息。先生让我吃透某个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家,这让我有机会更新一下我的似乎已经有点落伍的当代艺术理论知识,对我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有很大的作用。说来也很有意思,后来我到芝加哥大学访学,导师是罗伯特·皮平,他是一位有名的黑格尔专家。他说过,他每研究黑格尔一段时间后,都会去研究一下尼采或海德格尔,因为他们是与黑格尔相反的,这样可以从对立的方向来审视黑格尔,常会有不少启发。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虽然不一定是对立的,但的确是不同的系统,我在这两个系统之间跳来跳去,自己也曾担心有不够专业之嫌,现在则愈发觉得学问本应无问西东,重要的是应该为了当下而重构历史经验,指向问题。有一次我听到孙先生私下颇赞许我这种中西兼容的路子,平增了几分信心。

我也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朱国华老师。朱老师的学问和见解,他对前沿理论的熟识,我们这些学生都是公认的。他对我的论文不吝赞词,无异于使论文在毁誉参半的命运中得到了一次拯救,也让我有勇气在后来的几年里继续不断地推进。后来一直与朱老师保持联系,他给予我不少帮助和鼓励,我也一直铭记朱老师的教诲。另一位我特别要感谢的人是《文艺研究》杂志的编辑陈诗红老师。我从未曾见过陈老师,但这么多年一直心存感激,读博时我写了篇文章投给杂志社,约莫半年,陈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论文已经通过审核,准备发表。这么重要的杂志却能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机会,这对我不仅是鼓舞,更是一种要求,每次论文写到困顿处,想含糊过去,就有惴惴不安之感,不敢蒙混。

此外要感谢复旦大学的朱立元教授、郑元者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南帆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杨文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方克强教授、田兆元教授在论文答辩时所给予的宝贵意见,感谢三位不知其名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感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对本书的支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及本书的责任编辑张恬女士在图书编辑和文字校订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感谢我的研究生王颖、陆亚男、章雪玲校对了全书的引文和注释。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和家人,若没有家人的支持,我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所说,“每部著作都可看作未曾写成的著作的前言”,那么本书作为我的第一部著作,是否可看作前言的前言呢? 它将预示着哪本未写成的书呢?我满是期待。

2020 年8 月30 日写于沪上同济


短评

华莱士史蒂文斯抽象诗学/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2021-02-25 16:39:29

一本好书,推荐!

2021-02-05 14:25:13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著作,立论新颖,中西贯通!

2021-02-06 22:17:49

正版图书值得信赖

2021-02-05 22:38:09

书收到了,看了一些,感觉写得很扎实,不少地方见解很独特。

2021-02-01 14: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