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书籍作者:李零 ISBN:978710806797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751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

李零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作品:《十二生肖中国年》《波斯笔记》《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

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方术考》《花间一壶酒》《入山与出塞》《兵以诈立》《丧家狗》等。


前言

这是一本教材,用以记录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授。

我的课,在注册表上,本来是叫“出土文献与学术源流”。“出土文献”这个词,学界的用法比较宽,既指古文字研究(包括甲骨文和金文),也指古文书研究(如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还指出土古书的研究(即这里说的“简帛古书”)。比如,中国文物研究所出的《出土文献研究》,就是三种文章都收,和中华书局出的《古文字研究》差不多。而且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也理所当然地把这一概念当他们的世袭领地。至少到目前,一直是这样。

但我的课,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它的讨论范围只是上述三种的最后一种。说起这门课的讲授,我要感谢前不久刚去世的倪其心教授,我们中文系古文献专业的领导。这个教研室分两摊,古文字研究室是一摊,其他从事古文献研究的是另一摊。自1985年,裘锡圭先生调我来北大,有十年多的时间,我一直是在他领导下的古文字研究室工作。1996年,为了躲避是非,我主动提出离开古文字研究室,转到古文献方面来工作。当时,倪先生是教研室的领导,他批准了我的申请,并为我做了新的安排。他的课程规划,其中有一条,是要我开设这门新课,帮古文献专业的研究生开阔视野,开拓领域。而且他说,这应该是古文献专业的基础课。我们这个专业,包括我们的研究所,虽然有古文字这一摊,但我的同事,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传世古书的研究,其他高校的有关专业和研究所也是如此。学科调整时,古文字虽然还在我们专业,但作为学科,却被划归汉语专业,很多人都是把它当语言专业的学问,而不是当历史、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的古文献研究和上面说的出土文献研究,虽然都有“文献”二字,但含义却根本不同,谁也包括不了谁。有时,为了印名片,我的同事会来问我,“古文献”翻成英文应该是什么,这是个麻烦问题,因为英文里的“古书”,就我所知,好像可以有很多译法,册页类,他们叫book;手卷类,他们叫manuscript。此外,还有text、document和literature等许多随上下文可以选择的翻译,好像没有十分贴切的词汇。有趣的是,近年来,我们专业成立基地(在教委开大船的鼓舞下,我们都成了“基地分子”),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其金字招牌,下面的翻译,经教委指定,是Center for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 Archives of Peking University,直译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经典和档案中心”,其中还包括档案。所以,为了避免误会,本书要花两讲的篇幅,讲本书的主题和讨论范围,整本书的题目,也改了一下,叫“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材料是“简帛古书”,不是所有古文字,不是文书档案,也不是传世古书;内容则侧重于“学术源流”,不是个别词句的文字考证,不是某种文本的纠谬订错,也不是汉代那样的今古文互校,而是像章学诚所说,属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更关心的是古书承载的学术发展,以及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古文字学,对我只是工具性的东西。

1998年,我开这门课,学生来得太多,满满坐了一大教室,让我有点紧张,因为我的设想是把这门课变成一门讨论课,边教边写,边写边教,逐步完善,自己也是学生。但人这么多,根本无法讨论,大家来了,只是仰而受之,由我两个小时,唇焦口燥满堂灌,让我很难受。当时,课是临时上马,很多书还来不及细读,很多材料还来不及消化。我觉得,自己都没把自己教好,何以教人,惭愧呀。1999年,我改变授课方式,找了间小屋,只能容十个人,上讨论课。结果,又是来了很多人,在我劝说下离去。最近一次是去年,我还想开讨论课,来的人仍很多,除本校的学生,还有外校的学生,劝也劝不走,仍然讨论不成。但满堂灌,没有书在手,总是心里发慌。学生听这门课,不知从哪儿找材料,也难以下手。它逼迫我,还是早点拿出讲义好。因为,对于讲课,对于口头的东西,我越来越不自信,这里面有学与思的矛盾,有写与讲的矛盾,很难掌握。思而不学,求之太深,浮想联翩,东拉西扯,会表达不清,我是北京长大,说话短平快,容易语无伦次,满嘴跑舌头。学而不思,什么都掉书袋,一张嘴,就照本宣科,或者板书,一堂课抄不了几个字,还满头大汗,学生提不起神,我也鼓不起劲。有些擅长此道者,他们总结说,没有讲义,学生爱听,有了书,他们就自己看书,不听你讲,好像是没书更好。但我觉得,课堂讲授,容量太小,听者甭管多过瘾,都留不下什么记忆,就像从电影院走出来,刚才轰轰烈烈,现在空空荡荡。所以,我反复考虑,还是得有本讲义,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基本的材料。只不过写时,尽量保持口语风格,让听者易于接受。我的讲授都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控制讲课时间,避免重复啰唆,在电脑上炮制的假口语。我更相信我的笔。这门课,到现在为止,只讲过三次,成熟自然是谈不上了,但写作却拖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我听说,有尊贵长者曰,你们年轻人,千万别急着写书,最好少写或不写,写书可是白纸黑字,一旦出错,那是活着有人骂,死了也有人骂,这是讲慎言的道理。但我比较欣赏,还是孙子的两句话,叫“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我来说,写作是日常生活,有如呼吸吐纳,只是尽量多学,小心下笔,知道什么说什么而已。我不是烈女,活着比牌坊更重要。为求谨严,什么都不写,对我来说,身体轻松,心理紧张。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这本书,它的结构是分上下两部分, 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分六讲。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也分六讲。每一讲,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本身,侧重的是思想脉络和发凡起例,以及有关发现本身;另一部分是参考资料,包括参考书目,补充说明的概念,有关的研究背景,以及某些阅读材料。我希望读者能注意,出土发现和传世文献,两者各有各的作用,都很重要。第一,我并不因为出土材料古老,就贬低传世文献的价值,认为出土发现的作用只是推翻和代替它们,相反,倒是以传世文献做讨论框架和理解背景。第二,我也并不因为出土材料的数量和覆盖面远不如传世文献,就以为出土发现没有重读和改写学术史的价值,相反,总是以这些发现做理解线索,重新考虑传世文献中很多被忽略和曲解的地方。第三,我认为,出土发现和传世文献,两者都是管中窥豹,全局还在两者之外,无论哪一方面,都有已知和未知,只有放入学术史的框架,虚实结合,才能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目录
修订版说明
前 言

上 篇 概 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
——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 · · · · · (更多)
短评

读完的时候,突然有个感觉,不一定对,姑且记之待考:“XX之心,人皆有之”似乎可视为儒家版的天赋人权。但孟子是亚圣,荀子则被请出孔庙。

2020-08-19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的书评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这本书是以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为准的,也以余嘉锡先生毕生所追求的为别人而读书为准的。应该说,这本书的序言给我以较大震动。最近与友人曾经聊到所谓选题的困惑:似乎一旦进入某个研究的阶段,就急于寻找研究对象,但却无法及时掌握所研究时段...

2016-04-18 13:23:41

京城内有座举世瞩目的动物标本馆,学名纪念堂,僵尸标本如果水晶柜中有知,听了我这句话,一定会皱眉:李零老师的书,我最爱读!《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是八年前在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买的,偶然在书柜里看到忍不住又拿出来翻,算是重读!   李零老师这本讲义,是要寻回失...

2012-07-23 17:02:52

很少有人能把一把教材写得这么过瘾的。李零先生的书向来好读,因为行文有口语化的倾向,却又不似口水话那么拖沓,落语生脆,斩截如铁,读着就很得劲儿。当然,更重要的是李先生的性情与文辞相表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加上浓重的现实关怀和士人气质,就给...

2017-07-19 22:16:34

一、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1. 书写材料分硬材料与软材料。金石甲骨陶器石刻与竹简木牍简帛纸。内容分档案与古书两种。作为文字的书;作为档案的书;作为典籍的书。 2. 王国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竹简使...

2014-07-24 01:04:40

李零先生是大文人,这几年“国学热”、“文化热”,李先生发表了不少意见,像“大学不是养鸡场”、“孔子是丧家狗”等等,都引来不小的议论。李先生学术上也很有水平,史学、文献学、古文字、考证、考古等各种领域都有触及,而且形成的意见不容小觑。他还是位热衷普及中国古典...

2019-03-21 05:39:47

十月末了,对最近的读书做一个总结吧。 近日读罢余嘉锡《古书通例》、梁涛白立超编《出土文献与古书的反思》、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柯马丁《秦始皇石刻 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钱存训《书于竹帛 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皆是对古书及古典学...

2019-12-29 01:18:54

一日半读完,第一次读李零先生的书,虽说其名头在我这里已经很响很响了。尚佳的入门书,就我而言,即便对于前半部分简帛古书形制特征等各种专业的基础知识提不起来兴趣,后半部分以汉志六类分门别类讲述古书源流也还是很能带给我启发。我的经过不少书磨砺出来的关于先秦诸子共...

2016-07-17 09:18:15

在学而优的三联专柜里翻过此书,仔细地看过目录和序,里面涉猎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都让人觉得在历史的范畴里还有好多不务正业的事情,假如我们将这样的东西务成正业,意旨是还原生活的本貌,揭示古人的常态的话,也许可能会成为博士哦.所以就记下了作者的名字.一经搜索才知道之前在商...

2008-05-22 00:19:11

此书在面上梳理了出土简帛文书类的大致面貌,很有阅读参考价值,只是李零旧学功底不深,对很多学术源流方面的基本情况不甚了了,所以他说关于学术源流方面的话很多是不靠谱的,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他说班志六分法有诗赋略,是因为文学的篇藉太多无法附在六艺略诗类后,所以单独...

2012-02-06 07:44:42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古插队7年。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做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9-10-19 16:54:12

标签
出土文献,簡帛學,古籍,简帛,学术史,2020,李零,要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