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交互式电子音乐概论

交互式电子音乐概论

书籍作者:陆敏捷 ISBN:978756970260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688
创建日期:2023-03-01 发布日期:2023-03-0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多媒融合”在近年来新媒介艺术创作领域提及甚广,却鲜有深入研究。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具有深刻的内涵,既不同于旧媒介时代艺术所表现的“多媒”性质,也与传播学中“媒介融合”的普遍意义相区别。因此,《交互式电子音乐概论》从艺术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对“多媒融合”进行辨析,并将交互式电子音乐特有的互动性、融合多维感官、不确定性作为“多媒融合”的创作表现特征,结合大量的实例与事件总结归纳。而现阶段的新兴媒介技术,虚拟现实、远程交互等现代媒介手段继续深化“多媒融合”,进一步拓宽交互式电子音乐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与新媒介艺术其他分支边界的不断消解,衍生出作品与演奏者、作品与接受者的各种新型互动关系和作品演绎模式。新媒介介入下的“多媒融合”就是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发展根源。因此,“多媒融合”作为关键词被纳入研究视野,成为该书关注的核心。
作者简介
陆敏捷,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并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培养的首位电子音乐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致力于电子音乐作曲、新媒体音乐的研究与教学;2017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文艺与传媒”。陆敏捷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作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交互式电子音乐”;自2015年开始,获邀作为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ICMC)作品组国际评审;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音乐作曲《胡杨林素描Ⅱ》”、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项目“新媒介语境下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创作发展”等;出版教材、译著5部;在CSSCI、中文核心、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3篇;作品与学术论文多次在国内外音乐节、年会人选或获奖,包括国际IAWM新音乐比赛Pauline Oliveros大奖(美国)、国际声音与音乐计算会议SMC(瑞典)、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上海、纽约)、SONIC RAIN(美国)、国际电子音乐学会高峰论坛EMS(纽约、名古屋)、国际Kyma年会(德国)、中国民乐与乐器研讨会CHIME(葡萄牙)、首尔国际计算机音乐节SICMF、eARTS(上海)、FMO(美国)、IRCAM国际论坛(法国)、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国际电脑音乐与音频技术研讨会WOCMAT(中国台湾)等;指导学生作品、论文多次在国内外比赛、音乐节获奖和展演,包括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音乐新媒体联盟音乐会等。
前言
新媒介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为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交流、碰撞和融合建立了新渠道,人类的艺术创新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媒介艺术日益繁荣。新媒介艺术(新媒体艺术)①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在创作理念、承载媒体、传播途径方面协同创新,在艺术审美的思维、感觉与体验等层面产生巨大变革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新媒介艺术的研究广泛涉及艺术学、美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是对艺术学特殊历史语境下一大类崭新艺术形态的研究。它们从艺术角度反映出新媒介对于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性,鲜明地表现了人类认知模式、精神文化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延伸与转变。
  从19世纪末至今,新媒介艺术②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发展出丰富的艺术形态。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新媒介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缓慢起步,历史发展的断层造成了国内新媒介艺术研究的滞后。目前,中国迎来新媒介艺术的创作热潮,作品数量快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但理论研究、创作研究、前瞻性研究等都相当匮乏。交互式电子音乐③是一种新媒介艺术重要形态,即“以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系统,在现场表演/作品呈现的过程中实时生成或配置新的声音材料,使新媒介系统的输人行为与输出音乐(声音)内容之间表现出‘交互’特征的新媒介艺术形态。”④。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成熟是电子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与20世纪60年代的活动艺术、行为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复合媒介艺术、综合试验艺术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以及新媒介艺术中各种新生艺术产生交织的关系,是目前颇为活跃的艺术形态。交互式电子音乐经历40多年的演变,从单一到多媒融合的丰富样态,从磁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到各种移动终端媒体,交互式电子音乐始终与每个阶段的新媒介发展紧密相关,它对新媒介的依赖决定其在未来很长的阶段将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和生命力,集中体现了新媒介艺术的先锋性。在观察“新媒介化”和“艺术化”双重作用力对当今艺术形态的影响方面,交互式电子音乐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值得关注。
  21世纪的今天,交互式电子音乐融入舞蹈、戏剧、行为艺术、装置、视觉艺术等艺术形态的元素和演绎方式,具有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互动模式,并形成特有的多媒融合创作方式。因此本书也聚焦了现时代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新现象与新内容。
  “多媒融合”在近年来新媒介艺术创作领域提及甚广,却鲜有深入研究。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具有深刻的内涵,既不同于旧媒介时代艺术所表现的“多媒”性质,也与传播学中“媒介融合”的普遍意义相区别。因此,本书从艺术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对“多媒融合”进行辨析,并将交互式电子音乐特有的互动性、融合多维感官、不确定性作为“多媒融合”的创作表现特征,结合大量的实例与事件总结归纳。而现阶段的新兴媒介技术,虚拟现实、远程交互等现代媒介手段继续深化“多媒融合”,进一步拓宽交互式电子音乐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与新媒介艺术其他分支边界的不断消解,衍生出作品与演奏者、作品与接受者的各种新型互动关系和作品演绎模式。新媒介介入下的“多媒融合”就是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发展根源。因此,“多媒融合”作为关键词被纳入研究视野,成为本书关注的核心。
  德国美学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曾提出:“每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致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形式的艺术来求突破。”①艺术依托和受制于新媒介技术,“技术主义”“唯工具论”不能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契合。在新媒介语境下,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三阶段(艺术体验阶段、艺术构思阶段、艺术传达阶段)、创作题材、创作实现、创作者角色、创作美学观,无一没有新媒介的渗透,新媒介和艺术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新媒介为艺术带来了超越和颠覆旧媒介时代艺术的革新力量,它为创作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技术主义”的风险。本书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观众或演奏者被赋予一定范围的创作与即兴发挥,其参与性、互动性被纳入到音乐创作中,作品的审美从单向的信息灌输转变为交互模式,因而交互式电子音乐的艺术表达语汇与传统艺术相比有本质不同。一方面,后现代艺术集中体现出对观众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对“受众”的关注,赋予“受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审美机会。另一方面,新媒介环境重构了人类文化概念和主体,扩展了大众对艺术的知觉,使置身“数字化生活”的接受者对交互式电子音乐融人的多种媒介手段不再感觉遥远、陌生,大众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水平、接受范围明显提高。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视野不再局限于实验主义的小众艺术道路,开始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创作者如何辩证地看待作品娱乐性与内在艺术性,使其保持艺术应有的文化符号和思想深度,可能成为新媒介艺术创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笔者在撰写此书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书最后一章“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未来之路”,从媒介研究的视角,将麦克卢汉经典理论和麦氏思想集大成者莱文森的观点辩证地、延伸地应用于具体的新媒介艺术形态的发展预测,引入媒介理论探讨交互式电子音乐亦是本书的一种新尝试。在最终定稿之前,笔者经反复思考后仍然保留了此章,以求在探索新媒介艺术和媒介理论跨学科研究新视角方面抛砖引玉。
  2016年6月,笔者完成了题为《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创作研究》的博士论文,对国内外出现的大量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与事件进行搜集与整理,总结其多媒融合的特征。论文基于大量翔实作品、事件和实例,系统地归纳目前已出现的交互式电子音乐的丰富样态。笔者花费五年,包括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撰写博士论文,以努力保证充分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量。笔者进一步修改、拓展、充实2011-2016年撰写的博士论文,并结合自身在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的积累完成此书的编写。由于受限于自身能力和文字篇幅,本书在交互式电子音乐的作曲技法、演奏(唱)/表演、软件应用、技术研发、艺术传播、艺术美学等方面并未详细深入,主要从创作者视角对交互式电子音乐进行了粗浅的梳理和归纳。非常遗憾,由于未确认部分配图版权,本书无法直接使用这部分图片。本人在附表和正文中尽量提供与之相关的资源链接,以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全面研究与教学发展,还需要艺术家、技术家团队共同关注。因本人能力有限,内容不免有疏漏,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指正!
目录
1 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综述
1.1 本书内容框架与写作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难点与不足

2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界定与溯源
2.1 艺术视角的新媒介
2.1.1 解析的意义
2.1.2 媒介
2.1.3 新媒介
2.1.4 新媒介语境
2.2 交互式电子音乐与新媒介艺术
2.2.1 新媒介艺术的狭义与广义
2.2.2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
2.2.3 艺术思潮影响

3 交互式电子音乐与媒介演变
3.1 第一媒介时代
3.1.1 二战前媒介技术,环境影响
3.1.2 具体音乐时期影响
3.1.3 德国纯电子音乐影响
3.1.4 磁带音乐时期影响
3.1.5 电子声学音乐时期影响
3.2 第二媒介时代
3.2.1 计算机音乐时期的突破
3.2.2 MIDI作为重要媒介
3.2.3 数字技术提供必要手段
3.2.4 网络搭建“互动”新平台
3.2.5 21世纪新媒介开辟新局面

4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特征
4.1 “多媒融合”辨析
4.1.1 艺术视角的“多媒融合
4.1.2 传播学视角与艺术视角比较
4.1.3 “互媒性”的诠释
4.2 多媒融合特征——互动性
4.2.1 与乐器演奏、人声演唱等结合的交互式电子音乐
4.2.2 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交互式电子音乐
4.2.3 与舞蹈/肢体表演相结合的交互式电子音乐
4.2.4 观众参与互动的表演型交互式电子音乐
4.2.5 观众参与的装置化交互式电子音乐
4.3 多媒融合特征——融合多维感觉信息
4.3.1 听觉的融入
4.3.2 视觉的融入
4.3.3 触觉/动觉的融入
4.3.4 意识/心理的融人
4.3.5 多维感觉信息的综合融人
4.4 多媒融合特征——不确定性
4.4.1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音乐
4.4.2 不确定性的表现
4.4.3 观众参与互动所带有的不确定性

5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多媒融合样态
5.1 典型样态
5.1.1 与传统艺术相结合
5.1.2 由新媒介再造的全新演绎形式
……
6 新媒介影响
7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未来之路
附表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