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菊圃钩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

菊圃钩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

书籍作者:刘连伦 ISBN:978710404900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400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1930年由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先生创办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对旧式的戏曲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如招收学生男女兼顾等。教育上采取中西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尤其重视文化学习。剧目上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改革创新,故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编、导、演、教)戏曲人才。
  中华戏校近三百名学生,在京剧发展史上书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们是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邓德芹、赵德钰、高德松、萧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齐和昌、徐和才、张和元、王金璐、赵金蓉、袁金绵、袁金凯、李金泉、储金鹏、沈金波、李金鸿、张金樑、陈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赓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张玉禅、贺玉钦、米玉文、孙玉样、费玉策、高玉倩、陈永玲、姬永周……这些曾蜚声剧坛的京剧大家,以艺术成就,折射出当年北平中华戏校办学的成功。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等人先进的办学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珍贵的史料,生动的述说;台上的辉煌,幕后的趣闻。
  《菊圃钩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将通过该校的亲历者和当年中华戏校各届学生的子女对往事的回忆,让人们在丰富、翔实的图文之中,了解到中华戏校在十年办学期间,所走过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刘连伦,京剧编剧、导演、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93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策划和编导工作,参与了《知识库》《跟我学》《教京胡》等栏目创办。策划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赵丽蓉》《跟侯宝林听戏》《寻梦》等获得国家各类奖项。参与主刨专题片《戏班》获1994年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一等奖、海外优秀专题片一等奖。独立编导代表作品有“名人之后”系列《梅兰芳的子孙们》《程砚秋的子孙们》等。10集系列专题片《盛世梨园谈往录》,以及《洋女婿一威廉》《梨园耆宿新艳秋》等。撰有《张建国出道》《王月楼传奇》等多篇传记文学。近年有《玉音响四方一李鸣盛》《菊苑双葩慧丽同芳一李慧芳》《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丽芳》《当代奇人宋宝罗》(与王军合作)等著作问世。2012年获“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
  
  张彩虹,出身梨园家庭,毕业于成人教育,就学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制片管理研修班)。
  从事影视制作二十余年,先后担任总策划、监制、制片人。主要作品:三百余条公益广告及商业广告;百集幽默短剧《笑口常开》;百余集(文献、民族、企事业)纪录片,专题片等;《名媛名票》《名厨名票》等十余部电影。其中,电影《延安电影团》荣获第十三届电影【百合奖】评委会特别奖;电影《大碗茶》荣获第十兰届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同年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推介为迎接党的十八大26部国产重点影片之一,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前言
一本厚厚的书《菊圃钩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摆在我的面前,这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好书,刘连伦、张彩虹共同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能够出版应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距今也是年头久远,近乎一个世纪了。吾生亦晚,虽然年已过八旬,但是我还是没有赶上当年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演出时的盛况。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于1930年的9月,招收10-14岁的学员,学制8年,主要是培养京剧演员。因为种种原因,该校被迫停办于1940年的11月。虽然这个学校仅仅存在十年光景,但是却培养出了德、和、金、玉、永五科近3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当中,不仅有很多成了表演艺术家,而且大多数成为了日后存在于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的骨干力量。可以说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培养京剧人才方面,是成功的,甚至有些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首任校长焦菊隐,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不仅仅是话剧专家,而且对于戏曲,也是行家里手。并且还是一个管理家、一个教育家。北京人艺最著名的话剧《茶馆》就是由他导演的。他也曾多年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副院长,所以,他担任第一任校长是非常称职的。应该说这个领头人选得非常好。后来因某种原因焦菊隐先生离去。第二任校长金仲荪先生,也是一位大学问家,而且对于京剧的坑坎麻杂都相当的清楚,是一位很有水平的京剧编剧家,这就保证了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领导都掌握在行家的手中。
  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还有几项措施非常得体、优秀。一个是学校的体制,采用旧的科班和普通中学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既接受了老的班社、科班培养戏曲接班人的那一套学戏、练功的好的经验,同时又教授入学同学们学习文化,特别是算术、语文、历史、书法、图画、卫生、地理常识等,还有英语、法语、日语。另外还有专业的戏剧史、音乐理论等。特别是学校还首次打破以往科班不招收女学员的惯例,改为男女兼收。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来源,而且有些更适合女生的戏曲行当,也不再是捉襟见肘,反而是得心应手。同时他还大胆地剔除了旧的戏曲科班的一些陋习:如后台不供祖师爷,也不准磕头。还不接任何“堂会”。演出中不许可在台上“饮场”,台上演出时不上舞台工作队“检场”,保持舞台的纯洁干净。演出时不准在台上随便加词“升搅”,增加噱头,以低级趣味赢得观众的掌声。这些措施对办学出人才都是非常好的,尤其增加了文化课,让演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办了40多年的富连成科班,虽然培养了700多名富有高强技艺的学员。但吃亏在演员没有多少文化,多是记问之学。后来虽然有一些演员也具备了文化学养,但都是自己出科后,感觉到没有文化吃亏,才努力后学的。
目录
序——难以忘怀的记忆/张永和
建校元勋
程砚秋与中华戏校/程受珩曹川
菊圃瑶琴留韵意,氍毹锦瑟记华年——中华戏校之由来记
焦菊隐与中华戏校/张帆王甦
翁偶虹与中华戏校/肖艳杰
我在中华戏校/翁偶虹

学生回忆母校
学生简介
“德”字班
“和”字班
“金”字班
“玉”字班
“永”字班

历史瞬间
回忆父辈
社会报道
编者独白
后记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