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全球通史 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北大博雅讲坛&京东图书 联合定制版 套装共2册)

全球通史 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北大博雅讲坛&京东图书 联合定制版 套装共2册)

书籍作者:[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ISBN:12578119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721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全球通史》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

  上册的主题是1500年以前,诸文明各自发展、间或碰撞的历史。下册讲述的是1500年以后,全球化趋势日兴加速的状况。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本书不断再版,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收录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1913—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一生学术成果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等18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享誉世界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可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实践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均将其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编辑推荐

1.同类读物市场占有率超90% 15年稳居畅销榜前列。

2.史学经典,译文全新修订。编辑部历时2年对译文进行精校,为读者带来更完美的阅读体验。地图经过专业机构修订,更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

3.全书重新设计,图文配合更加紧密,带你看清文明发展的细节,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近300幅插图形象易懂,图解专业知识;30余幅世界地图,纵览全球格局。上下分册更加贴近作者主旨。

4.装帧精良,用纸升级。


前言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翻开这本书,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 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这本书就是享誉世界几十年,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尽管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讲过长难记,但它已经随着《全球通史》一起进入了中国人的知识殿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30 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J. M.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 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并列为20 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可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历史教科书,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殊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恐怕也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


那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例如,《全球通史》对伊斯兰教势力从中东不断地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体会到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涉及一个历史作品的时代感或现实感问题。“古往今来”是通史类教科书的必然属性。但如果历史学家只是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对读者的求索目标和心态需求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那么历史作品的“受众”就只能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局限于以获取学分为目标的“专业读者”之内,而难以拥有历史专业以外的广大读者,历史作品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许多大历史学家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时代感或现实感。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是继斯宾格勒1917年《西方的没落》发表之后的另一部历史巨著。但与《西方的没落》不同,《历史研究》并不认为西方的没落在劫难逃,而是对其存续持乐观态度。很明显,《历史研究》不仅是“历史研究”,而且也是对当时萦绕西方人心头的现实问题的正面能视而不见,倘若这是可能的话,那反而荒唐可笑了”。汤因比在阅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原稿之后曾撰文指出,尽管此书结束于1500 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进入《全球通史》的意境之后就会发现:你不仅在阅读历史,而且也在了解现实;你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可以肯定,当你阅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所以我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强烈而深刻的现实感。



《全球通史》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但后来“由于好战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国家历史的编纂获得强有力的推动,而先前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则消失了。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战”或“二战”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又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作品包括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W. 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人们一般都把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看成当代“全球史观”的理论上的先行者,认为他在1955 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观问题,以后又在1967年的《当代史导论》、1978 年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和同年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1970 和1971 年)和麦克尼尔的《世界史》(1967年),则被巴勒克拉夫视为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指出:“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和W. H. 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也把1960 年代“世界历史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的成立、《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的出版和1970 与1971 年他的《全球通史》第1 版的出版,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

巴勒克拉夫等人所倡导的“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在当前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所要达到的理想是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在《当代史导论》中,他明确反对以西欧为中心的“古代—中古—近代”和“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阐释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构建全球史学已经成为史学界多数人共识的今天,我们重读半个世纪以来巴勒克拉夫等人的作品,不能不被他们的先见之明所折服。

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 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 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式。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 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的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换言之,它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进度。实际上,当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清晰的欧洲中心论偏见。正如美国学者威廉·麦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属于罗马帝国。一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这种经历是西方社会所独有的。其他社会的历史则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但是,对于“三分法”的否定并没有阻碍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分期上进行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多少年来,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如沃尔夫从“家族秩序的生产方式—纳贡(封建)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的分期,麦金德从“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开放体系—封闭体系”角度进行的分期,沃勒斯坦从“微型体系—世界帝国—世界经济”角度进行的分期,霍奇森从“农业时代—技术时代”角度进行的分期,麦克尼尔从“前文明—文明—相互联系的文明—全球文明”角度进行的分期, 格尔纳从“狩猎—农业—技术”角度进行的分期,麦克高希从“文化技术”(原始或表意文字、字母文字、印刷术、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角度进行的分期和布赞与利特尔从“前国际体系—相互联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国际体系”角度进行的分期,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分期后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的切入点不同,时间上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把1500 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 年是多数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的共同契合点。这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 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给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以诸多参考和启迪。



《全球通史》不想在阐释体系上束缚住读者的想象力,作者的阐释手法更是让读者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例如,《全球通史》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阐释历史,不仅让读者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且可以从中产生许多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尤其对我们深入考察20 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之下的真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声言自己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但实际上他对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方法,如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等,都了如指掌,应用娴熟,从而为读者构建起一幕幕雄伟的历史画卷。不同领域的读者可以从《全球通史》的不同侧面,汲取不同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这就是一本历史学的巨著应该做到的。当然,《全球通史》也阐释了许多人们共同关心的观点和话题。如作者在考察欧亚大陆文明兴衰时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因为易接近性既为各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制造了淘汰的压力;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在古代文明的数千年里,中东一直是创始力的中心,但到了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渐渐消失,除了宗教领域外,中东不再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典时代形成的、并在许多情况下一直存续至今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是原先从欧亚大陆诸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物,如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正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无法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才使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开启的现代革命却蔓延到全世界,因而西方也是成功的,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的历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中国读者理解中国的历史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如他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因而存在于欧亚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就是公元前221 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 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当然,《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笔者常读常新,这里只是简单地举要而已。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译本是这本享誉世界的历史教科书的第7版。该书第1 版上卷问世于1970 年,下卷问世于1971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个中译本是根据作者1999 年推出的最新版本译出的。同第1 版相比,第7版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覆盖的时间跨度增加了。作者把他所阐释的内容延展到1990 年代末。新版本加入了冷战终结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的内容,最后以苏丹的饥荒和印巴核试爆结尾,更加凸显了他一直强调和忧虑的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即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第二,原来上下两卷的副标题分别是“1500 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 年以后的世界”,第7版上下两卷只有一个副标题:“从史前到21 世纪”,突出全书是一个整体。第三,许多章节的内容都做了调整和简化,更加适应历史学专业以外读者的需求;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原始文献资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新版本开辟一章专门介绍波利尼西亚即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加显示了“全球通史”的完整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照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经典之作更加图文并茂。最后,作者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最新参考书目,进一步丰富了《全球通史》的信息含量。

关于这个新版本,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为什么本书第1 版问世才30 个年头,现在又要出版面向21 世纪的新版本呢?斯塔夫里阿诺斯回答说:“答案与出第1 版时的理由是相同的,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 世纪60 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今天,20世纪90 年代和21 世纪的新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20 世纪60 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而20 世纪90 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



最后,我们该来谈谈《全球通史》的作者本人了。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 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英文版出版于1981 年,1993年我国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2016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全球通史》的延续和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采用冷战期间对“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界定,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整体的历史考察,认为第三世界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也与地理位置没有绝对的关系;最早的第三世界发端于东欧,之后才将世界上一些其他地区纳入进来;第三世界不是与西方偶有联系的遥远异域,而是西方自己的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历史著作。在1997年发表的《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新世界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通过把人类历史定义为三个类型,即家族社会、纳贡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对世界历史提出了一种独特诠释。在每一个类型的内部,斯塔夫里阿诺斯又研究了生态、两性关系、社会关系和战争四个生命线问题,并就与这四个生命线有关的21 世纪可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本书也会给中国读者诸多启示。

当然,同其他学术作品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研读和欣赏这部优秀作品时也应该有一种批判精神。尽管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但由于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 年以来世界的动力之源,所以人们就对他是否真正地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另外,人们普遍认为西欧文化并没有在中世纪荡然无存,因此他关于西方何以从落后变为先进的立论就不够坚实,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了。

不过,这些问题都可以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别人优秀作品的时候应该具有一种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我所用,充实自己。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的链条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大国,是一个历史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我们迄今还没有奉献给世界一本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样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熟知和欣赏的史学力作,我们甚至依然在用别人的模式理解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历史。这是与我们中国的历史地位和现实身份不相符的。中国的强大有赖于中国文化力量的发展和强大,其中包括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解读能力和阐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全球通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无数的你和我。

目录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上、下册 总目录

《全球通史》第7 版推荐序 刘德斌 013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 毅 022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 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027


上 册

第一编 史 前 人 类

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037

第二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059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

史对今天的启示 人性的本质 / 080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 年之前)

第三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 年) 085

第四章 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整体化(公元前1000—公元500 年) 123

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 143

第六章 印度文明 185

第七章 中国文明 199

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215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诅咒还是福音? / 236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 年)

第九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243

第十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259

第十一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275

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289

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305

第十四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325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 351


第四编 1500 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五章 非洲 355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大利亚 369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387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 391


第五编 1500 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时的伊斯兰世界 397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413

第二十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425

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443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 460



下 册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年)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 年) 475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 年) 499

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513

第二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531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 552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年)

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559

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591

第二十八章 俄国 625

第二十九章 中东 643

第三十章  印度 653

第三十一章 中国和日本 665

第三十二章 非洲 679

第三十三章 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693

第三十四章 波利尼西亚 703

第三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713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 722


第八编 1914 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727

第三十七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755

第三十八章 1929 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765

第三十九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779

第四十章  走向战争,1929—1939 年 793

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后果 805

第四十二章 诸帝国的终止 827

第四十三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845

第四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861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

史对今天的启示 / 887

索引 905

新校本编后记 929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