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彭俊松 | ISBN:9787111717386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9527 |
创建日期:2023-05-28 | 发布日期:2023-05-28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企业应用软件如何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书籍。全书以打造智慧企业为主线,围绕着企业应用软件推动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对企业应用软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助力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过程和方法,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全书结合了来自全球著名企业应用软件商SAP的技术积累和实践,充分反映了当前这一领域的全球发展水平,是读者了解国外数字化转型前沿的有效途径。
彭俊松 工学博士、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后,SAP大中华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可持续发展业务负责人。他将SAP全球创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建立思想领导力,推动工业4.0/工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等数字化转型业务。他著有九本信息化和数字化专著,为多家企业和商学院举办数字化讲座和课程,并担任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德政府合作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孙惠民 SAP中国首席数字化转型专家,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他在信息化管理领域深耕多年,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尤其是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咨询和实战工作。他曾在中国石化工作多年,被多家知名IT媒体评为优秀CIO,也在多所高校从事过MBA和MPA的教学工作,理论素养深厚,善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什么是智慧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德国工业4.0的发起单位,全球财富500强背后的管理大师。1972年成立于德国的欧洲市值z大的科技公司用700亿美元重写核心产品4亿行代码的软件公司SAP(思爱普),用50年的最佳实践揭秘
软件如何定义智慧企业,智慧企业与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关系,应用软件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趋势、底层逻辑、实战方法和实现路径。
本书的读者包括以下几大类:
1)制定企业数字化战略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企业应用软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既包括企业的员工,也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软件供应商的员工。
3)其他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各类专业人士、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IT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
序 一
云巅赋能,智慧转型,一起走进新时代
1990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自此掀起了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到今天热度依然不减。追究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自运行的生态系统,企业如果不在理念、人才、技术等方面持续有效地输入,引入新的血液,必将逐渐陷入“熵增”之中,走向内卷,而解决之道就是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采取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也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何学习也就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俗语说“独智不抵群谋”,SAP采用的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众智学习理念。
2019年年底,为了不断提升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持续增强员工服务客户并帮助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SAP从技术团队中经过层层笔试和面试,选拔了16名精英骨干,举办了“数字化转型特种兵训练营”,按照“新趋势、新历程、新组织、新架构和新战略”五大模块,针对每一位学员设计了一个研究课题,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以自我研习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旅程。
本书就是导师和学员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SAP内部人员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之路走向哪里,以及如何到达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成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说,企业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4.0的新时代,企业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它的资源配置机制无疑是不同的。总体趋势就是企业由粗放管理走向精准管理,由规模化发展走向集约化发展,尤其在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帮助下,供给侧有能力实时精准地洞察到消费端的隐性需求,并通过智能生产、精准营销和敏捷物流高效地完成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从而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并快速实现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两年由“双碳目标”引发的可持续性发展热潮,其本质也是一个资源优化管理的话题,既需要全面的数据洞察,也需要业务流程的激活。
不难看出,软件定义的数字化技术使得商业要素和生产要素的颗粒度越来越小,我们已经迎来了在微观层面可更有效驾驭企业的智慧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企业就是人工智能(AI)驱动下的基于大数据决策进行内外部资源有效配置的新型企业范式,而打造智慧企业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应许之地。
当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主题,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生活,亦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迈入了数字文明新时代,支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和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工业文明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水、电、煤、油、铁、公、机”等物理基建,更需要在此之上叠加以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把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拓展数字化发展空间,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点内容,这也成为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确保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动力引擎。
云计算的特点就是一切即服务(XaaS),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由此可以看出,在技术维度,云计算是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确保产业数字化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在商业维度,云计算是拓展数字化发展空间,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活,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创新工具和手段。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云时代,云计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SAP作为一家源于德国的全球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到中国,到2022年已经有30年了。秉持着“在中国,为中国”的创新理念,SAP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之成就,也很荣幸地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变革。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个云计算开启的风云际会之时,虽然SAP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翘楚,但从10年前开始,就勇于自我革命,开启了积极拥抱云计算的伟大征程—耗费700亿美元,不仅重写了核心产品的4亿行源代码,彻底将其云化,而且在细分的应用领域,拥有了覆盖企业价值链端到端的诸朵“云”,并且逐一在中国落地。可以说,SAP已经成为助力中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用户最值得信任的SaaS领导者。无论企业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希望达成什么目标,基于云的“RISE with SAP解决方案包”都可以满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在本书中,作者从望远镜视角(战略视角,规划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放大镜视角(高维视角,整体呈现企业数字化的价值要素有哪些,以及其中的逻辑组合关系)和显微镜视角(操作视角,详细论证和阐述企业数字化转型应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由宏观到微观,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云时代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进化升级为智慧企业。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SAP希望携手客户一起走进云时代,共创未来美好新生活。
SAP全球执行副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
黄陈宏 博士
2021年11月于北京
序 二
软件定义的数字化变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与过去30年信息化和全球化相互促进、高歌猛进的发展不同,逆全球化思潮的发酵使得当前数字化浪潮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与2020年以来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相交织,导致技术、市场、商业模式、产业生态急剧变化,并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供应链乃至全球经济结构。
无疑,当前国际形势变局与疫情的持续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日益加速的数字化成为各国乃至各个行业的高度确定性共识。过去两年多,疫情极大地冲击了全球经济体系,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从需求收缩到供应链中断等的严峻挑战。在艰难的时局中,可以清晰看到,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能够更快恢复,也能更敏捷地响应需求与市场变化,更好地处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展现了更好的韧性和弹性。同时,一批数字原生企业的异军突起,在短时间内也给行业带来了格局的变化与模式的创新。可以确定地说,全球数字化进程正在加快,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
“必修课”。
本质上,数字化转型与过去几十年已然发生的全球自动化、信息化浪潮一脉相承,并无本质的变化,都是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对行业和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过程;对国家而言,数字化转型是通用目的型技术(GPT)驱动的经济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如同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电力革命那样。但从企业和行业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阶段的数字化相比于过去30年的信息化有一个显著的新特征,即以数据作为关键要素,以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全面融合为主线,通过变革创新范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效率提升、价值增长与敏捷性,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力的根本进步。一般而言,广义的数字化转型包含了工业界所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部内容。当前,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四类核心特征。
一是全面连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也给实体经济领域带来了冲击。在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下,数十年中相对稳定的工业体系正逐步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无线通信、软件定义网络、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使打造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广覆盖、知识产权(IP)化、柔性化的工业网络体系成为可能,从而打通原有工业连接的壁垒,实现从产品、设备、生产制造系统到企业IT系统的跨企业以及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并实现数据在工业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无缝传递和集成互通,为形成实时感知、协同交互、智能反馈的生产制造和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是数据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海量和异构的工业数据能够被低成本地挖掘和利用,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基于数据可形成对市场、设备、生产系统乃至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精准刻画和实时感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燃料”。一方面,数据与各个行业的知识和Knowhow相结合,形成“数据驱动+
工业知识”的认知与创新范式,使工业系统具有全局、深度和实时的智能优化决策能力,成为转型实践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数据的充分流动有效弥合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乃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各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各类要素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实现更高效率、更为精准的配置与协同。
三是软件定义。软件本质上是人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代码化表达,发挥着人类知识显性化与复用传承的作用。近20年软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和使用的门槛,软件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性急剧上升,不仅使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自动化成为可能,也使通过软件定义硬件、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敏捷的迭代创新成为重要方向。利用软件敏捷开发、复用与调整的优势,可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和工业知识自动化,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将智能优化决策高效部署于实际场景中,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操作范式。同时,App、SaaS等软件新形态和软件开源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大规模复用。
四是平台支撑。平台向下连接海量设备,向上承载丰富软件,外连用户与生态伙伴,自身秉持工业知识、数据和工具,逐步成为数据汇聚、计算分析、应用创新、生态整合的枢纽,成为工业资源优化调度的“操作系统”。平台提供通用数字技术底座,提供算力资源与创新支持,同时基于数字技术底座形成海量工业数据、工业模型和各类业务组件,推动制造能力和工业知识的标准化、软件化、模块化与服务化,支撑应用软件的社会化开发,实现更广泛制造资源的连接与协同,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驱动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实现深度互联,推动生产和服务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和体系再造。近20年,消费领域的“平台经济”迅猛兴起,塑造了全球数字经济;工业等生产领域能否打造“平台经济”,成为国际产业巨头努力探索的方向,迄今虽无最终结论,但也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各个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论,数字化转型本质上要基于工业互联网形成“数据驱动+工业知识”的智能优化闭环,进而为各行业构建起泛在感知、敏捷响应、智能决策和全局优化的能力,推动各行业系统性的提升与变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近年来国内外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案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发现当前数字化转型实践已经覆盖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等超过35个工业重点大类以及金融、建筑等国民经济重点门类。从转型场景分布来看,当前对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更多集中在生产和管理领域,驱动效率与质量提升占到了案例总数的60%以上;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产品与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也不断涌现,这类转型模式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和商业机会,是未来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重点。从转型应用深度来看,目前数字化转型三分之二左右的案例尚处于初级水平,以可视化应用与监控为主;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则开始探索通过数据建模分析来挖掘数据价值,特别是有关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深度应用比例更高。
预计未来几年,数字化转型模式与价值将更为清晰,现有业务的优化提升和模式的创新变革两大方向将并行发展,这会对行业带来以下五方面的提升变革。
一是生产方式向高效、精准、智能、柔性、协同转变。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深度数据感知的分析,使设备、生产、质量、物料等主要生产环节始终处于最优化运行状态,且通过打通不同生产环节、不同价值链环节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高效组织生产,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与能力。
二是业务形态由传统产品向“智能产品+智能服务”转变。智能产品使企业具备了实时感知需求的能力,产品不再单纯提供某种功能,而是用户数据与交互体验的入口,企业得以围绕用户需求开展敏捷、精准的创新和迭代,进而提供基于产品数据的衍生和增值服务,大幅提高自身业务的附加价值。
三是产业组织方式由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向网络化、平台化组织转变。企业不再仅通过上下游的整合来构建“护城河”,而是基于平台充分连接用户、合作伙伴和社会资源以共建生态。平台化多边组织弥补了单个企业、单个链条的能力局限性,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和创造价值。
四是商业模式由直接售卖产品/服务向成果经济转变。数据为了更加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提供了支持,未来企业将不再是一次性地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进行售卖,而是可以精准地计量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这使得从前“一锤子买卖”的商业形态走向了企业间持续共赢的模式。
五是创新范式向数据、人工智能驱动转变。海量的数据和算法的不断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创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隐含规律,将使人们进一步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对于高度依赖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传统创新模式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它将为企业注入强劲的创新活力。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企业的业务、生产运营管理和组织等各个层面,不会一蹴而就。从已开展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困扰着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一是数字化转型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短期内还不够直接和显性化,导致企业探索和投入意愿不足。不少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建设各类IT系统,不清楚其如何能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以及能带来哪些价值回报,这使得企业常常把数字化转型视为一项成本,不愿意积极投入。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推进路径不清晰,很多企业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和实施方案。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全方位转型,涉及企业研发、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方面面。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转型模式和推进路径,这对很多企业而言具有很大挑战。三是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专业人才匮乏。有了清晰的规划和路径,也需要由人来执行。如何培养既懂数字化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工作方式,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化为员工赋能,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彭俊松博士与孙惠民先生均是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企业专家,既有深厚理论素养,更具多年跨行业实战经验,二位联合编著的《软件定义智慧企业:企业应用软件赋能数字化转型》一书,融入了他们对数字化发展的最新洞察和总结,书中尝试对制约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关键问题给出答案,并详细梳理了数字化转型的方方面面。首先,论述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书中重点从商业创新与用户为中心两个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数字化转型在产品、服务、营销、体验、生态等方面创新的关键驱动作用和典型模式,以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闭环使读者了解数字化转型价值全貌,也展现了数字化转型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巨大潜力。其次,给出了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和实施方法。书中提出了智慧企业数字化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数字化转型历程和汽车、航空航天、化工、消费品、银行等典型行业的实践总结,梳理了数字化转型实施所需的技术体系、实施方式、人才保障等重点内容。最后,对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人才提出了系统见解。书中从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的组织建设、数字化文化、数字化的工作方式等方面,结合产业界实践给出了大量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模式和案例,对企业加快数字化人才储备、充分释放数字化人才效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方向,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而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地缘政治等异常复杂的形势,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动力层面提供了解决方案。未来5~30年,我们将见证数字化释放巨大变革潜力和价值空间,推动全球经济社会走向更加智能、绿色和包容的发展道路。同时,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无尽可能性的方向,我们也将面对行业差异化路径、创新无人区等带来的种种未知挑战,而基于工业互联网形成的“数据驱动+工业知识”的智能优化闭环提供了共性的方法论,为推动工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路径。20世纪8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索洛曾提出过“索洛悖论”,其中提到计算机和IT投入的生产率回报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浪潮和生产率进步已很好地回答了“索洛悖论”,而目前可能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新“索洛悖论”问题,其实质还是如何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投资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全面提升,这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创新和突破。
《软件定义智慧企业:企业应用软件赋能数字化转型》对数字化转型做了从理论到实践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总结和洞察,相信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现象,更会从中得到一些规律的启发,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技术真正全面地提升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余晓晖
第一篇由彭俊松总体负责,包括三章:
第1章:由郑芳华、周金宏主笔。
第2章:由郑芳华、陈惠波主笔。
第3章:由彭俊松主笔。
第二篇由孙惠民总体负责,包括五章:
第4章:由孙惠民、荆丹平主笔。
第5章:由孙惠民、汪洋主笔。
第6章:由徐之刚主笔。
第7章:由许永硕主笔。
第8章:由刘家骥、贾广畅主笔。
第三篇由彭俊松总体负责,包括两章:
第9章:由于瀚主笔。
第10章:由刘侃主笔。
第四篇由孙惠民总体负责,包括两章:
第11章:由彭俊松主笔。
第12章:由彭俊松、孙惠民主笔。
第一篇 新趋势
第1章 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时代 2
1.1 信息技术的演进历程 2
1.1.1 信息技术以“载体-内容”螺旋上升的方式演进 3
1.1.2 四代信息技术演进剖析 6
1.2 数字技术的概念内涵 9
1.2.1 数据化与数字化的辩证关系 9
1.2.2 数字技术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体化运算模式 11
1.3 数字技术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3
1.3.1 业界观点分析与洞察 13
1.3.2 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21
第2章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应用软件 28
2.1 范式思想的发展历程与最新启迪 29
2.1.1 发展历程 29
2.1.2 最新启迪 31
2.2 范式视角下的信息时代与数字经济时代 32
2.2.1 范式演进下的信息时代 33
2.2.2 新范式下的数字经济时代 33
2.3 企业应用软件是科学范式在企业领域的积淀 36
2.3.1 企业应用软件发展历程 36
2.3.2 新范式下的企业应用软件创新 41
2.4 企业应用软件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44
2.5 企业应用软件助力企业创新与产业集成 46
2.5.1 企业应用软件作为一体化商用载体平台 46
2.5.2 企业应用软件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48
2.5.3 企业应用软件助力实现产业三大集成 49
第3章 新科学范式下智慧企业的认知与模型 50
3.1 智慧企业是第四科学范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0
3.1.1 从第三范式的数字化1.0迈向第四范式的数字化2.0 50
3.1.2 智慧企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企业管理范式 51
3.2 智慧企业的七大转变 53
3.2.1 新智慧:打通“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链路 53
3.2.2 新机制:贯穿“数据—洞察—行动—价值”的数据驱动 56
3.2.3 新架构:IT/OT融合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架构 58
3.2.4 新途径:围绕企业应用软件打造企业业务能力 60
3.2.5 新工作:高效的人机交互和协作 61
3.2.6 新组织:数字化组织+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人才 63
3.2.7 新体验:体验数据+运营数据 65
第二篇 新历程
第4章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解读与战略规划 70
4.1 数字化转型的多维解读 71
4.1.1 数字化转型的不同认知 71
4.1.2 数字化转型的模型构建 73
4.1.3 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法 81
4.2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85
4.2.1 数字化转型的三座大山 85
4.2.2 数字化转型的两大短板 88
4.3 数字化转型的前行之路 90
4.3.1 数字化转型的五大原则 90
4.3.2 数字化转型的三大阶段 91
4.3.3 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 92
第5章 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98
5.1 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98
5.1.1 互联网开启了商业重塑的新时代 99
5.1.2 商业模式的内涵 101
5.1.3 商业模式的架构 102
5.2 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及路径 104
5.2.1 创新是商业进化的必选项 105
5.2.2 创新是企业经营转变的必然 106
5.2.3 创新的两个维度 109
5.2.4 创新的方向及路径选择 113
第6章 用户数字化旅程引导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119
6.1 用户数字化旅程的定义与诠释 120
6.1.1 用户数字化旅程的定义 120
6.1.2 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要素 121
6.1.3 技术创新颠覆与用户关系 123
6.2 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 125
6.2.1 从客户到用户的经营观 125
6.2.2 与用户携手共同创新 126
6.3 推进用户数字化旅程的方法论 127
6.3.1 用户价值主张定位方法论 128
6.3.2 用户数字化旅程服务设计方法论 131
6.3.3 由设计引领的产品开发方法论 134
6.4 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构建 138
6.4.1 数字化共享平台的解读 138
6.4.2 数字化共享平台的特征 139
6.4.3 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架构 141
第7章 智慧企业的数字化架构 144
7.1 引子:一家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 144
7.2 数字化架构的定义和组成 145
7.2.1 数字化架构的定义 145
7.2.2 数字化架构的组成 146
7.3 数字化业务架构 147
7.3.1 数字化业务架构的特点 148
7.3.2 数字化业务架构的组成 151
7.4 数字化技术架构 152
7.4.1 数字化技术架构的能力 152
7.4.2 数字化技术架构的组成 154
7.5 智能服务世界是典型的数字化架构 156
7.5.1 智能服务世界的数字化架构 157
7.5.2 智能服务世界的数字化技术架构 158
7.5.3 国际数据空间 160
第8章 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人才管理 161
8.1 数字化人才管理的背景和趋势 161
8.1.1 数字化时代的人才 161
8.1.2 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之旅 162
8.1.3 数字化人才管理变革方法论 163
8.2 数字化人才管理的变革方向 165
8.2.1 数字化的企业文化 165
8.2.2 数字化的组织建设 167
8.2.3 数字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170
8.3 数字化人才管理的领先实践 173
8.3.1 SAP的数字化人才管理方法论 173
8.3.2 SAP的数字化人才管理应用实践 174
8.3.3 SAP的数字化人才管理创新平台 176
第三篇 新实践
第9章 开放的数字化协同生态建设 180
9.1 制造业新盈利模式的基础:开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 181
9.1.1 打造开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的原因 181
9.1.2 开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的关键要素 182
9.1.3 开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的体系架构 186
9.2 开放的边缘接入与边缘计算 187
9.2.1 连:如何将设备接入业务系统 187
9.2.2 算:边缘端的数据处理方式 188
9.2.3 智:从边缘计算到边缘“慧”算 190
9.3 开放的业务技术平台 191
9.3.1 业务技术平台的功能 191
9.3.2 实现数据与流程的服务化集成 192
9.3.3 服务于数字化协同生态的开发扩展能力 194
9.4 开放的数字化协同生态建设案例 196
第10章 智慧企业的应用软件项目实施 199
10.1 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 199
10.1.1 对齐企业战略 199
10.1.2 在创新/新技术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200
10.1.3 关注用户体验 200
10.1.4 接口的规范性 200
10.1.5 对数据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200
10.1.6 敏捷型组织 200
10.1.7 向运营扩展 201
10.2 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实施方法 201
10.2.1 企业应用软件项目的管理模式 201
10.2.2 双模架构下的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实施 201
10.2.3 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实施的架构开发方法 203
10.3 企业应用软件项目的SaaS实施 204
10.3.1 融合敏捷思想的SAP SaaS实施方法论 205
10.3.2 从实施项目角度重新审视企业应用软件 208
第四篇 新征程
第11章 SAP的智慧企业应用软件解读和发展方向 214
11.1 SAP本地部署的企业应用软件 214
11.1.1 商品化是软件工业的起点 215
11.1.2 企业应用软件的演进 215
11.1.3 套装应用是企业应用软件市场成熟的标志 217
11.1.4 本地化部署的局限与云端部署的优势 218
11.2 SAP云端部署的企业应用软件 219
11.2.1 企业应用软件的前三个发展阶段 219
11.2.2 云端迁移的过程 220
11.2.3 完成云端迁移后面临的集成挑战 221
11.2.4 企业应用软件第四阶段的探讨 222
11.3 SAP的业务转型即服务 223
11.4 SAP企业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 224
第12章 云时代SAP赋能战略再出发 226
12.1 解读SAP工业互联网战略 227
12.1.1 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之旅 227
12.1.2 中德共同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233
12.1.3 中德携手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展望 235
12.2 云时代SAP赋能战略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