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世界3

世界3

书籍作者:巫 ISBN:978720816239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077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本辑《世界3》以“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为专题。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是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的时代。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对文人生活进行全面解剖的解构性论著,也出现了具有重建艺术史野心的通史写作;既有来自人类学、考古学的整体思维,也有来自后现代哲学、文学研究的纷繁术语,意识形态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形成青铜器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同时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


这样的变化,伴随着80年代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全球化领域中兴起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海外”背景带来新的语境。期间,中国艺术史与整个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关系不断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思想。事实上,“海外”对于三四十年前与今天的中国艺术史届而言或许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仍然能概括这一时间段中的一些学术反思:本辑副标题重提的“海外”概念,其本质意义就更接近于“知识生产地点”,反映出不同地点的研究特性,其中的跨学科领域思考、不同研究旨趣、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等塑造了中国艺术史的转向和未来。《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希望对各地的知识生产进行部分总结和介绍,关注不同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在比较中反思三四十年来这个学科的图景。


关于《世界3》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组织编辑的中文艺术史理论丛书,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编黄专先生于2014年创办。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也对相关课题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报道与评介。《世界3》将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焦点”、“前沿动态”、“机构概览”和“书评”等。“专题研究”是《世界3》的核心栏目,刊登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为主体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和译文。“理论焦点”是介绍世界当下重要的理论动向与理论研究,并突出其与艺术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意义。“前沿动态”是《世界3》的综述性栏目,主要综述报导上述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评论性报导年度内重大学术活动、人物、会议、出版、展览的现场。“机构概览”是介绍世界代表性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的概况及研究主题为主。“书评”是推介前述学术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前沿位置和独特方法的著作、学术期刊和学术展览的专栏性评论文章。


作者简介

巫鸿,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史家、策展人。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著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参与编写《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


郭伟其,艺术史博士,2005年开始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2016年起担任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与学术史。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停云模楷:关于文征明与16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译著有《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2019年)。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史、海外汉学、中国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主编,OCAT研究中心核心出版物。收录艺术史理论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报道、评介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

本辑剖析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的显著变化。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也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前言

我们决心创办一套以探讨艺术史理论、观念和方法为宗旨的丛书,

我们知道我们的选择是一种双重冒险,一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知识状况,二是因为我们的学识和能力,后者无须解释,所以我们只谈谈前者。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艺术史发端于18 世纪的德国,如果需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坐标,那就是温克尔曼1764 年出版的《古代艺术史》。这门以解释艺术图像为己任的历史科学诞生于启蒙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刚刚兴起的时代,但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则要等到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通过布克哈特、沃尔夫林、李格尔、德沃夏克、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这些巨匠的努力,艺术史才达到了它自有史以来的一个高峰,也为人文学科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光辉。今天,艺术史正处于它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十字路口,这一方面根源于现代艺术中的各种创新运动,当艺术史将研究对象从古典世界转向当代世界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观念、知识形式还是研究方法、研究边界上,艺术史都开始面临着来自研究对象自身的挑战,那些维系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内在形式、作品风格和图像意义不断外化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外在范畴,现在,甚至连“艺术”这个概念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战后各种解构主义的知识运动和新媒体(信息技术、控制论,尤其是数码媒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研究在挑战西方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也直接形成了对艺术史发展的外来冲击,这些冲击和挑战使艺术史学面临着自它诞生以来的一次最深刻的知识危机,各种形式的“新艺术史”和艺术史“终结论”既是对这种危机的回应,也是它的主要表征。“终结论”针对的不仅仅是艺术史已有的范式和准则,而是作为人类理性记忆形式的“艺术史”本身;它所带来的危机因此也不仅仅是学科制度和学科形式的危机,而是艺术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和其他门类的历史学一样,艺术史是人类理性记忆的需要,也是这种记忆机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如果把这句古训用来比喻我们的艺术史学,那我们就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关于记忆知识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观念、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交叉性的人文科学,自诞生之日起,艺术史的命运就与人类其他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宗教、哲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几乎都或多或少地与艺术史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保持某种亲缘关系,艺术史的研究具有瓦尔堡睿智地发现的那种“文明的整体性”。所以,跨界不是这门学科的需要,而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相信,和所有科学形式一样,批判性的反思和开放性的讨论也是艺术史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世界3》所力图展示和推动的就是这种理性力量,作为一套理论丛书,它希望在一种开放的理论气氛中讨论与艺术史的当代危机和发展相关的所有问题:艺术史研究中的古典遗产,艺术史的文献学范围及采集方法,古典艺术史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不同特质和关系,艺术史研究的各种历史观念、理论方案和具体方法,与艺术史研究相关的制度、出版和展览,艺术史的学科边界,以及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复杂而有机的关系……它也将包容经典艺术史和新艺术史所能涉及的所有课题。简言之,这套丛书是关于艺术史本身历史的反思性集刊,或者说,是一套艺术史学史丛书。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艺术史在中国的命运和现实。20 世纪初,艺术史学就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学术之一种,它的命运也与大多数其他现代学术在中国近现代的命运一样,一直伴随着民族战争、政治运动和启蒙思潮而不断沉浮。在王国维、梁启超、顾颉刚这样一些现代学术先驱的倡导下,在姜丹书、吕澂、陈师曾、滕固、余绍宋、俞剑华这样一些艺术史学者的艰苦实践中,艺术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也曾有过卓越的开端,而在以后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中国也出现了几代具有卓尔不群的思想品质和学术素养的艺术史家,他们是这门人文科学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坦诚而言,无论是古代研究还是当代研究,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中国艺术史在文献整理、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理解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艺术有其独立的品质和历史,也自当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即使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我们也无法忽略这种独特性,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应该在现代学术环境和研究方法中去发现这种独特性而不是削足适履。海外从“汉学”(sinology)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学术

史环境也成就了一批批卓越的中国艺术史家,他们不仅是沟通西方艺术史传统与中国艺术史的桥梁,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当然部分。但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本土和海外两股学术力量的沟通和合作的成果还乏善可陈。更重要的是,在面对艺术史的共同危机时,这样两种力量还没有展现出对探讨学科问题、学科方法和学科前景的共同兴趣。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的丛书也希望在推动艺术史领域的中外交流进而推动中国艺术史学的学术进步上略尽绵力。

这套丛书是为那些相信知识和理性的批判力量可以改变我们世界的读者准备的,尤其是为那些希望在艺术史的研究和思考中获得这种

力量的人准备的。

“世界3”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四十年前在他的哲学名著《客观知识》中提出来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历史中创造出来又作用于人的再创造的知识世界,它是以物质形态编制和保存于我们的大脑、书籍、机器、图像之中的观念、语言、艺术、哲学、宗教、制度、法律的世界。波普尔认为, 人类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和社会的反馈过程,这一过程的支配性机制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世界2”)通过“世界3”作用于自然世界(“世界1”),作为中介的“世界3”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品质。简言之,它是人造的而又独立于人的客观知识世界。这个理论不仅把我们从上帝和“自在之物”这类神性世界的范畴中解放出来,而且解释了人如何自己创造自己并且不断进步的历史机制,即一种通过“世界3”寻找问题和试错性解决问题的机制。

《世界3》是一套以艺术史理论与观念为对象的学术丛书,丛书名

援引“世界3”这个概念表明了它的学术态度和志趣,即它希望在与其他“世界3”成员的开放性关系中研究艺术史的起源、现状、发展和方法。

《世界3》不仅致力于艺术史内部各领域的研究,如美术史、建

筑史、影像史、设计史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还致力于艺术史与文化史、哲学史、宗教史、语言史、思想史、观念史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世界3》对各种观念形态和方法保持开放的接纳态度,它相信理论研究领域和在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只有持续保持理性的批判姿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和获取进步。

“研究”(research)即“探寻”(search),我们希望和所有艺术史的研究者一起走入这条探寻之路。


目录

黄专 总序

巫鸿 编者弁言


专题研究

洪再新 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谈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元代艺术研究及人文学科的发展

李颖春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海外学者的问题、视角与方法

徐婷婷 何谓“‘中国’摄影”?— 主体性的演变与史学史回顾

蒋人和 入世的佛像: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全球分布

布歌廸 近三十年北美博物馆中国画收藏研究


理论焦点

范景中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引言

黄专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


学术项目

武夏 “古代墓葬美术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乔纳森·K. 纳尔逊 中国学者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伊塔蒂研讨班

杨肖 迈向跨文化视野的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 — 关于“民族志之眼”项目的思考

黛博拉·马罗 琼·温斯坦 盖蒂基金会“连结艺术史”项目综述


前沿动态

谢柏轲 等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


书评

裴珍妮 帝制晚期中国艺术的感知方式

古嘉慧 评《中国艺术手册》

邹建林 汉斯·贝尔廷的《图像人类学》及其反响


作者、译者简介

《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征稿启事


世界3的书评

本书目是为“中国艺术史学史”本科课程开列的基本书目,开列原则如下: 1,以文献、专著两类分列,前者为古代文献资料,后者为今人研究著述,收入范围为艺术及相关人文学科的文献与研究。文献部分尽量采用清人和今人简要注释本,专著部分采用中文原著和中文译著。海外研究包括西方学...

2020-05-25 13:56:43

标签
巫鸿,艺术史,世纪文景,艺术,文景人文艺术,OCAT出版物,***世纪文景***,***O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