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马奔腾 | ISBN:9787302651383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074 |
创建日期:2024-05-13 | 发布日期:2024-05-13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本书所收书信主要包括:王国维致王潜明信98封,梁启超、胡适、沈兼士、马衡、马裕藻、蒋汝藻、张尔田、黄节、吴昌绶、陈邦怀、蒋祖诒、劳乃宣、恽毓珂、王秉恩、应奎、唐兰、顾颉刚、高梦旦、王允、商承祚、杨钟义、明义士、容庚、沈曾植、朱汝珍、内藤湖南、神田喜一郎、狩野直喜、藤田丰八等64人致王国维的信超过300封。这些书信,反映了王国维以及近现代一大批著名人物的学术与思想,可以推进对王国维等人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丰富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状况、人文状况的认知。
马奔腾,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禅境与诗境”,以及中共中央党校校级课题多项。出版有《禅境与诗境》(专著)、《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专著)等著作十余种,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王令之
奔腾教授最近告诉我,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书信集修订已经完成。清华大学出版社马庆洲老师也相告,重版书稿目前即将付梓。事先为写序的事,奔腾教授和我说了数次,盛情难却,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信手稿,真实反映了他和家人及当时学者之间的联系。内容真实,信息丰富。记录了静安先生论学、日常生活、与人往来、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史实,是研究静安先生学术思想和生平的珍贵资料。奔腾教授2004年就接触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书信,是整理和研究静安先生这部分书信较早的青年学者。我获悉此事缘起北大。我中文系毕业从事汉语教学和古籍整理研究,曾入北大中文系教师进修班。此前父亲让我留意,祖父有手稿珍藏在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在京期间及后来,我多次为撰写论文查阅资料,跑北图善本特藏部,先后得到赵前老师、冀淑英馆长及北大一些老师的大力帮助。北大中文系前辈学者刘烜教授,他撰有《王国维评传》。刘老师也是奔腾教授的导师。刘老师告知我他自己的研究工作,还寄来他和陈杏珍老师整理选辑的十四封静安先生书信(见《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父亲据此进行考证,撰有《关于十四封家信写信时间的推算》,并与学者有交流。所以这些未刊书信的辑注和出版,我一直关注着。
刘老师提及,奔腾有志投入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书信的整理工作。在完成好教研任务的同时,接手这项一般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年轻人肯下功夫整理和研究这些重要的书信手稿,愿意坐冷板凳,我十分欣慰。当时这些资料的阅览还有些限制,我从中做了一点协调,支持奔腾教授工作。整理过程中奔腾教授经常和我交流整理成果和心得,我们也成了忘年挚友。
整理和研究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书信是艰巨的工作。仅就书信资料阅读和标点来说,就有不少难题。奔腾教授最初用的是缩微资料。往来书信手稿,写信者有很多人。各人书写习惯和字体特征不同,不少内容还很难看清。从阅读器上逐字逐句抄录和辨识,并作注释,要靠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必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我曾在学校古籍所工作,有用缩微阅读器阅读古籍的经历,对此我深有体会。阅读器作为一般浏览尚可,而要精准辨识和标点手稿,尤其把缩微的书信一封一封整理出来,确实很费事。奔腾教授坚持做了几年,并且能啃硬骨头,足见功力。整理和研究过程中他经常和我交流,我分享到他的心得,了解不少细节。他这么多年甘坐冷板凳,解决了一些难题,取得了可喜成果。先是北大编《立雪集》收入了部分整理成果,后来又辑成这本《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奔腾教授在完成繁忙的教研工作同时,时时关注有关动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种精进不已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令我感动。他整理的这部分信件涉及写信人收信人近七十位。书信往来对象除了家人,还有许多重要的学人和朋友。不仅家人读来亲切,于静安学术研究更是需要。对我研究祖父也大有裨益。这个本子引用者不少,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我所知,奔腾教授整理研究静安先生未刊来往书信,长期沉浸其中,有探寻的辛苦,也有收获的欣慰。同时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他早有专著《禅境与诗境》等。这个题目和整理研究静安先生书信,同样是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有益工作。我认为,他长期对文化葆有敬意,不断进取,这种辛苦付出是很值得的。
2023年11月10日于上海
序(二)
刘烜
马奔腾博士即将在中华书局出版国家项目成果《禅境与诗境》,又要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辑注的《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这次约我写序,再难推辞了。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集,辑注者所做的是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直白地说,目前愿意献身这项工作的学者甚少,想从历史文献出发进行研究工作的学者也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经济的指挥棒和学术评价的指挥棒并不指向那里。常说的“甘坐冷板凳”话语十分高雅,真要坐起来其实时时难受。本书是坐冷板凳的产物,所以我先要说一下读这部书稿的感受。
清华大学是树立王国维纪念碑的地方,这座碑昭示后人的主要有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王国维先生精神的发扬。我们要具体地把握王国维先生真实的人生,必须了解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交往。有位社会学家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这很有见地。现代人交往的途径很多,但王国维的时代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手段。从这批书信中,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秘书处想了解退位后小朝廷组成人员的名号、住址,是通过胡适向王国维先生打听的。现存的王国维遗物中有一份通讯录记录了这些相关人士的通信处,只是我们还不能确定这就是王国维向胡适提供的那份名单。这些书信材料增加了我们对历史的亲切感。那时的胡适先生常带偏激,打倒旧文学、打倒文言文常挂在嘴边,清华大学要办国学院,请他主持,他却认真地说:我不配,应该请王静安先生。王国维交往的人很多,从这些交往中,我们才可能理解王国维复杂的人生,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情况。这批书信中包含着大量的近代学术史、文化史上的信息,值得我们重视。即便是研究清华大学的校史,也是极有价值的资料。
马奔腾博士开始整理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手稿,我记得是2004年。2005年,王国维写给儿子王潜明的信整理完成后曾在北大中文系编的论文集《立雪集》中予以公开。我作为整理者学术经历的见证人以及这批资料的知情者,想提供一下背景材料。王国维先生是认真的人,对来信认真保存、认真作答复。“文革”以后,据王先生的女公子王东明女士回忆,她曾发现王国维先生自沉前在书房中烧掉过一些书信,她还去看过。后来在大陆发现了大量的王国维来往书信,可以说明没有全烧毁。王东明女士在台湾发表文章说及我发现书信的事,大陆的《参考消息》曾予以转载。王国维是理性的自杀者,既自杀必有偏执,但理性的自杀者是怀有冷静心的,因此他会留有材料让后人评说。在大陆发现的大批材料中,在保存、整理方面有功的学者是赵万里先生,他曾是王国维先生的助手,又是后来北京图书馆的负责人。当时我和朋友曾想访问他,但他已病重不能言语,留下憾事。但王国维所保存的材料哪些列入目录,哪些不列入目录,赵万里先生处理得一清二楚。鉴于这批材料存在的学术价值,王静安先生的公子王登明教授也曾关注和参与整理。在1997年于清华大学召开的王国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国维先生的孙女王令之女士曾作报告,提出整理王国维遗著的问题。所以对王国维所存材料中这批书信的真实性与价值,王国维家属和学术界一直是肯定和关注的。但是整理、注释这批资料,工作量非常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马奔腾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读了他的这部辑注,我颇有感慨。眼下的中国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路越走越窄,社会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忘记了它。究其根源,在于这门学科有脱离社会、脱离文学本身材料的倾向。中国文学史料浩如烟海,面向文学的事实我们就有广阔的道路。其实王国维先生到清华就任以后,第一次发表报告,就是讲新发现的材料对推动学科发展的意义。从事实存在的材料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是我们重要的学术规范。走这样的路要付出很大的气力,但这对学术研究来说是必要的,真正的创新必须有坚实的资料作为基础。从资料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对于端正学风、培养新的学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说到底需要诚实和吃苦,不怕吃苦必有收获,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八方钻营的行为,则会损害学术事业。
眼下不少人常说“不做历史的旁观者”,创造历史的热情如果成为生活的动力,这是人生的幸运。但是重新发现历史,应该说也是一种新的创造。因为我们为了理解现在,还应该更好地理解昨天。直接从历史文献中品味历史,人们会有一种亲历其境的感受,会有不少“原来如此”的新发现,我们对一个时代给予知识分子心理压力的复杂性也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是历史文献的力量。我想本书的读者会从自身的感受中体会到历史的亲切、历史的复杂性,从而感受到历史的真面目。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在发现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方面点燃学术热情。
总的来说,本书为理解王国维及其时代提供了直接的有价值的信息,在理解王国维思想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复杂联系方面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不足处是整理工作尚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马奔腾博士的学术道路还很长,希望他能坚实地走下去。
2010年5月于北京大学
序(一)王令之Ⅰ
序(二)刘烜Ⅲ
整理说明Ⅶ
王国维致王潜明(97封)
王国维致王潜明、王高明(1封)
梁启超致王国维(4封)
胡适致王国维(13封)
顾颉刚致王国维(4封)
黄节致王国维(1封)
沈兼士致王国维(3封)
附:沈兼士致罗振玉
沈兼士致马衡
沈兼士致马裕藻
梁漱溟致王国维(1封)
傅增湘致王国维(2封)
藤田丰八致王国维(2封)
附:藤田丰八致罗振玉
内藤湖南致王国维(1封)
铃木虎雄致王国维(1封)
狩野直喜致王国维(5封)
桥川时雄致王国维(1封)
松浦嘉三郎致王国维(1封)
八木幸太郎致王国维(1封)
木邨得善致王国维(1封)
神田信畅致王国维(10封)
冈井慎吾致王国维(1封)
炳清致王国维(2封)
陈懋复致王国维(1封)
何日章致王国维(1封)
姬觉弥致王国维(1封)
沈焜致王国维的诗(1首)
徐鸿宝致王国维(1封)
应奎致王国维(3封)
蒋汝藻致王国维(36封)
陈乃乾致王国维(3封)
刘承干致王国维(2封)
马裕藻致王国维(2封)
明义士致王国维(1封)
容庚致王国维(4封)
高梦旦致王国维(3封)
劳乃宣致王国维(1封)
王国华致王国维(3封)
王豫熙致王国维(1封)
肇一致王国维(1封)
王蘧常致王国维(1封)
耆龄致王国维(1封)
马衡致王国维(46封)
杨钟羲致王国维(2封)
李思纯致王国维(2封)
蒋祖诒致王国维(2封)
陈汉章致王国维(1封)
袁励凖致王国维(5封)
吴昌绶致王国维(62封)
商承祚致王国维(1封)
沈祥煦、余霖致王国维(1封)
升允致王国维(1封)
张美翊致王国维(1封)
刘世珩致王国维(10封)
唐兰致王国维(5封)
章梫致王国维(2封)
孙德谦致王国维(6封)
金蓉镜致王国维(2封)
王秉恩致王国维(2封)
附:王秉恩致况周颐
恽毓珂致王国维的诗(1首)
马其昶致王国维(1封)
王文焘致王国维(2封)
章鸿钊致王国维(1封)
朱汝珍致王国维(3封)
沈曾植致王国维(20封)
张尔田致王国维(67封)
陈邦怀致王国维(5封)
张元济致王国维(6封)
附:张元济致罗振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