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 ISBN:9787030722874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10087 |
创建日期:2023-04-16 | 发布日期:2023-04-16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一、引言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绵延流传,从未中断,世所罕见。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存在分歧,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两千年来,历代学者不断努力,试图解决,但由于涉及的领域很广,而研究大多是个别进行,研究的材料和手段有限,所以在一些关键点上始终没有突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极大的进步,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中国古史研究展现了新的面貌。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引领下,各种思潮涌现,“古史辨”派率先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古史系统,客观上推动了学术界对新史料的搜集和重建上古史的期望。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取代了传统的金石学,成为新兴学科,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为夏商周文明的探索开辟了新途径。包括商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在内的古文字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天文史研究也是成就卓著,由于现代计算技术的飞跃,天文历算更进入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快捷、精准的时代。核物理引入考古学领域,其中14C测年方法的应用对年代学研究是重大推动。随着年代数据校正手段的提升以及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的出现,14C测年技术对高精度测量以及对微量样品的测量成为可能。由此,测年专家于1990年预见,14C测年方法已经“有希望可能对商周历史纪年的分歧作出自己的判断”(1)。历史学家提出:“充分沟通这些学科的成果,将能进一步阐释古代历史文化 将能开拓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
1995年夏,著名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及控制论专家,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宋健博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倡议,“组织科学界联合研究中国古代纪年问题,以缩小与埃及学和亚述学的差距”。他认为,“经过100多年数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最近40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应该抓住世纪之交的时机,“做一个总结,对三代纪年这个关键问题归纳出一个轮廓”。
1995年9月,宋健邀请在北京的一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举行座谈会,讨论怎样把自然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国古文明进行探索的问题。这次座谈会提议,作为这种研究的第一步,应建立一个年代学项目,即“夏商周断代工程”。
对于这个倡议,学术界积极响应,专家学者对实施这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酝酿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攻关队伍。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主持文教)和宋健(主持科技)联袂推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1995年12月,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召开会议,有关部委领导和有关专家共同参加,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重大科研课题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将“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重大科研课题领导小组,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来自隶属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高校、研究单位、文博单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提供支持;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科委(后更名科技部)副主任(副部长)邓楠担任,副组长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主任)陈佳洱担任,小组成员有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韦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路甬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继任江蓝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继任张文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刘恕、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甘师俊(继任刘燕华);为了便于组织科研攻关,聘任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为首席科学家,着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由领导小组聘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骨干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组织相关部委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起步筹集经费,等等。四位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21位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由专家组具体领导和运作这个项目。应专家组的邀请,李铁映、宋健担任项目特别顾问。为了协助专家组进行组织协调并处理日常事务,设立项目办公室(3)。随后,又聘任了专家组秘书长。
专家组经过9个月(1995年9月至1996年5月)的积极筹备,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了研究目标、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提交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④,并经审查通过。同时,专家组邀请并组织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和九省(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四川、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的3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170多位专家的研究队伍(随着工作的开展又陆续有所增加)。
1996年5月16日,被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宣布启动。
李铁映、宋健两位国务委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给予至关重要的推动,国家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团队自身专家负责的原则得到充分保障,全体参加者怀着一种受命于历史的责任感投入其中。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和实施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任务是,运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总目标是提交一份由不同学科研究结论支撑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由近及远分别提出如下详略不等的具体目标:
①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②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③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④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过程,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实施过程。
1.研究途径和课题设计
“夏商周断代工程”既然是综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研究项目,课题和专题的设置就有必要尽可能考虑有利于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原则。具体做法是,依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按任务目标设定课题,然后,分解课题目标,按需要设置专题。课题和专题均由不同学科混合编组,专题攻关任务交由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专家承担。然后,综合全部专题的研究成果,形成项目总的结论。这个做法有利于学科交叉贯穿于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并使每一位参加者都明确自己承担的专题在整个目标任务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专题学科的相互关联。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①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②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法和AMS法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不同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有较多学科支撑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又增设8个专题(1)。
2.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1)文献资料库和天文数据计算中心的建立
对唐代以前的有关三代纪年和天象的史料记载进行普查,建立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同时搜集年表9种(宋代4种、清代5种),制成总表,并根据其源流及纪年情况,区分为以今本《竹书纪年》和以《通鉴外纪》为代表的两系。对唐宋以前有关夏与商前期都城的文献也做了普遍搜集。建立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以方便进行恒星位置的反推计算、星象年代分析、古代行星位置推算。
(2)关键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和系列样品的釆集
确立夏商周考古学文化分期标尺和14C年代框架,是建立夏商周年表的基础。在原有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北京、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组织了一系列夏商周关键遗址的补充发掘,并新发现了安阳洹北商城和沣西H18等。对相关考古资料加以整理,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学者和测年学者密切合作,从不同地层和遗迹单位中采集了一千多份系列样品,用于测年研究。
(3)常规法与AMS法14C测年的技术准备
我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定考古遗址、遗物年代的工作,过去误差通常较大,主要用于史前考古。为适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高精度要求,改造常规和AMS法14C测年实验室设备,改进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使常规法测量精度达到0.3%,AMS法测量精度达到或优于0.5%;研究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方法,缩小误差。
此外,结合有关课题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十分重视对年轻学者的跨学科联合培养。
3.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为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和办公室在各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了65次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1),其中涉及重要考古发现的研讨会一般在考古遗址的现场召开。这些会议对于攻克难点、形成共识起了重要作用。
4.2000年结题基本达到的预期目标
作为国家“九五”计划支持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有一定时限。“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实现基本目标任务之后,于第九个五年计划的下限2000年结题。结题之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自评估,“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四年多,各项研究进展顺利,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具体如下:研究与测年,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测年等,建立西周考古年代的架构。以严格的类型学方法排定铭文中“四要素”倶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结合“天再旦”日全食记录的证认及周初文献研究,建立金文历谱,给出西周列王年代。
以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等,为商周分界确定了年代范围。然后综合文献、金文历日研究与天文推算,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②根据殷墟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参照殷墟甲骨的分期研究,建立商代后期考古年代的架构。对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进行天文计算和证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采用黄组卜辞周祭三系统说,与商末历日对比,推定了帝辛年代。在此基础上,给出商代后期武丁以下王年。
③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邢台东先贤遗址等商前期遗址的分期研究与测年为依据,建立商前期考古年代的框架和夏商分界的考古学界标。
④依据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分期研究与测年、河南龙山文化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遗址的分期研究与测年,对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做了探索,并结合文献夏积年的研究,估计了夏代的始年。对文献中夏代仲康日食与“禹时”五星聚的记载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推算。
对上述成果进行综合深化,提出了各历史阶段年代互洽,并能与有关数据尽可能吻合的《夏商周年表》。
5.《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本》)的编与和项目验收
1999年5月,各课题组预定研究目标已基本达到,首席科学家开始主持阶段成果报告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以各课题、专题的结题报告为基础,对工程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论点、论据及其结论进行归纳和提炼,6月形成初稿,8月提交专家组讨论。在充分吸收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 简稿》(征求意见稿)。1999年9月24日,将上述征求意见稿提交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联合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广泛听取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结合工作的新进展,形成《简稿》的修订稿。在反复修改后,2000年4月,再次邀请“夏商周断代工程”内外专家共同审
?商品收到了,包装得很好,物流非常快,客服态度很积极,有问题及时解答!总体来说非常满意!
2022-08-05 23:43:33
好
2022-07-20 19:47:0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证据。用事实说话。
2022-08-03 08:06:07
知道这部报告出版,内心激动又喜悦。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碳十四测年的专家们,耗数年之力,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执着追求与探寻,终于将成果展示给读者。八十几万字,凝聚毕生所学,值得拜读,拜读。 包装简陋,一千多公里调货,一个袋子就发来了,书的封面破损。生气,心疼。
2022-07-15 14: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