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曾平标 | ISBN:9787219113165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9046 |
创建日期:2023-03-03 | 发布日期:2023-03-03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本书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中国好书”奖获得者曾平标重磅新作。全书以红军长征生死存亡的湘江血战为背景展开,既从宏观视角追溯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又细致入微讲述了当代广西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幅共产党人观照历史、根植现实,穿越80多年时空隧道的长景图。
曾平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2018“中国好书”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著有《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等作品。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阿拉伯等11国文字出版。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中国好书”奖获得者曾平标倾力打造】
本书作者重走湘江战役曾打响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地,采访红军后人、当地百姓、党史专家、相关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深度打捞历史深处的温度,挖掘故事背后的细节,还原一段从1934年至2021年,持续八十多年的纪念和传承。
【一幅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战争画卷,一曲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小康之歌】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本书用质朴平实的语言、生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一群不怕牺牲、坚毅果敢的红军形象,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以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替切换、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真诚再现了八桂儿女以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时代篇章。
【一场从民间到国家的保护接力,一年68个项目建成的精神密码】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被红军保护过的百姓从未忘记,被红军守卫过的国家从未忘记。从桂北大地百姓自发守卫红军墓,到举国之力收殓烈士遗骸、建设纪念场馆,八桂儿女以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仰,仅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个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湘江之畔矗立起“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的红色地标。
【一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湘江战役的历史细节和文物场馆,是我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承载着国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本书视野宏阔,叙事生动,既有气势恢宏的湘江战役革命史,又有撼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史,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脱贫攻坚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
序章 总书记的牵挂
第一章 忠诚捍卫
一、 革命理想高于天
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姓兄弟一起来到村口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革命胜利见”。然而,湘江血战后,17位华屋子弟再也没有一个人回来。
二、 不让敌人进新圩
“万万火急!”李天佑一眼就望见了电文行头的字样。……电文是从水车镇宾家桥村的九如堂发出的,末尾是两句如钢铁铸成的军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
三、 喋血脚山铺
正在发高烧打摆子的耿飚见情势危急,将裹在身上的毛毯一甩,大声喝道:“拿我马刀来!”警卫员杨力一听命令,连忙将背在身上的马刀递到耿飚手里。
四、 胜负关乎全局
“我们从他后面过,他没扭头,我们从他侧面过,他也没转头,我们感到奇怪,走近一看,赫(吓)了我们一跳,那个红军战士已经死克(去)了!……是个死了也不倒下的红军战士!……”
第二章 血祭湘江
一、 绝命后卫
敌人端着枪从三面围上来,明晃晃的刺刀闪着寒光。韩伟见战士们打光了子弹,大声喊道:“砸掉枪支,跳崖!”说完纵身跃下悬崖。大家看见团长跳崖了,也砸烂枪支纷纷跟着从峭壁上跳了下去……
二、 断肠明志
“决不能做俘虏。”陈树湘乘敌不备,撕开伤口,用手从肚里抠出肠子,大吼一声奋力绞断……望着这血淋淋的场景,在场的敌人顿时目瞪口呆,惊恐万状。
三、 最后一滴血
“政委……”警卫员悲泪夺眶而出,俯下身子欲将身负重伤的易荡平背上一起撤。易荡平一把夺过警卫员腰间的手枪,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四、 生死渡
毛泽东闻声扭过头来一看,是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周恩来脸颊消瘦,胡须浓而长,剑眉下一双大眼因熬夜而通红。“恩来,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那些坛坛罐罐该丢了。”
第三章 信念如磐
一、 不可触摸之痛
队伍穿着破烂,可八角帽上的红五星格外醒目。他们是蒋氏祠堂里来不及转移的100多名着灰色军装的红军重伤员,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缠缚绷带,有的裸露肠子;有的被抬着,有的瘸着,有的被扶着……
二、 人民就是江山
鹤发银眉的105岁老人支义青,手中挥舞竹枝,甘之如饴般讲述着当年他撑船架桥帮助红军渡湘江的故事。也许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这是他多少次重复讲这个故事了。
三、 向西!向西!
长征前夕,毛泽东身患疟疾,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当中腹部受伤,张闻天生病。三副担架一路行军,三人常常在担架上一起讨论党和红军的大事……这就是美国作家哈里森61索尔兹伯里后来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所称的“担架上的谋划”。
四、 散落的星火
失散红军像一朵朵浮萍,携伤带病,他们以异常坚忍的毅力在他乡落地重生。他们走下战场,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过着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是在他们心里,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骄傲从来没有消失。
第四章 山河铭记
一、 穿越时空的嘱托
“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为了红军战士的一句嘱托,祖孙三代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面红军旗整整45年。
二、 红军是好人
几名红军来到一个姓海的老大娘家里,见有一锅红薯拌野菜煮的猪潲,商量后把它吃了。临走时,红军将锅洗得干干净净,在锅里放了10个银毫子……
三、 绝对保护
“老乡,别跑,我们是红军。”不喊还好,一喊几个瑶族同胞跑得比山兔还快。他们根本不知道红军喊的是什么,还以为是喊“再跑就开枪”哩!
四、 守护
年近古稀的李桂达两鬓斑白,他卷起蓝色粗布裤裤脚,抄起一把长柄镰刀,拿着两把扫帚,走上了村口的石路。离家不远的一处墓地,就是母亲赵良英守护了数十年的红军墓。
五、 世代做兄弟
堂屋里,一个满头银发、身着草绿色军装的老人神情凝重、满脸悲伤。他踉跄几步走到堂上供奉的灵位前,哽咽着喊了一声“三爷”,便俯身拜倒在桌下,恭恭敬敬地磕了3个响头……
第五章 忠魂永铸
一、 以国家的名义
“湘桂古道红军路,寸土千滴红军血;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烈士身;湘桂古道红军路,一草一木一英魂;湘桂古道红军路,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两岸,至今广为流传着这首民谣,曲调沉缓,声声泣血,激荡着血性忠诚。
二、 不能忘却的纪念
落成仪式头天,装载红军烈士遗骸的棺椁还没有放进墓坑,不料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绵绵小雨,她拿一张张塑料布盖住水泥墓坑,一边发着39℃高烧一边在墓坑边蹲守……
三、 千百次寻找
发掘人员在耳木塘溪流旁的竹丛底下,发掘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小红军遗骸,通过后期的DNA鉴定,测出他的骨龄不到14岁。小红军倚靠崖壁,右手伸向不远处一只破碎的瓷碗……
四、 迟到85年的葬礼
伴随着《思念曲》,徐昭英亲眼看到,礼兵护送装着她“爸爸妈妈”的棺椁行进至红军烈士墓安放区入口,礼兵依次取下覆盖在棺椁上的国旗,让棺椁缓缓入土安放。
第六章 赓续血脉
一、 红色DNA
新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内每一面墙、每一幅图都可见红色文化的影子。同学们琅琅读书声清脆悦耳。湘江战役红色故事会、红色童谣歌会……红色教育形式活泼,红星照亮颗颗童心。
二、 赤色印记
仲夏,徜徉在桂北山间水旁,这块曾洒下无数红军先烈热血的土地上,纪念馆、纪念塔、纪念碑分外肃穆。它们诉说着红军战士坚贞不屈的意志,唱响英雄如泣如诉的壮歌。
三、 不忘来时路
有一次,韩伟将军找有关部门,要求给牺牲在湘江战役的6000名闽西子弟追认为烈士。按规定一个烈士需要两个人以上证明,老将军听后勃然大怒:“红三十四师打得就剩我一个团级干部了,让我去哪儿找证明人?”
四、 传播者
“爷爷参加过湘江战役,这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契机。”胡雅馨说,“爷爷把他的故事讲给爸爸听,爸爸又讲给我听,我讲给千千万万的观众听,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第七章 红土新天
一、 总书记来到毛竹山村
“想想红军,艰苦长征没有放弃,湘江血战没有放弃,我们怎么能放弃?”村民抱着这种必胜的信念,继续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业道路。
二、 一个不掉队
久困于穷,冀于小康。桂林儿女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开对“药方子”,脱贫“对路子”:2020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途经的桂北6个县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0……
三、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红军长征过桂北,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播撒在山水沟壑间,给这片炙热的土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湘江战役的发生地,红色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色、共同富裕的底色。
四、 看万山红遍
湘江战役发生地是一片红色沃土,每一处红色革命纪念场所都是一块“精神高地”。桂北各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让沉寂的乡村“红”起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向湘江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