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书籍作者:艾琳·肯尼迪-穆尔 ISBN:9787111659082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4086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大家都不喜欢我。”

“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做了。”

“太难决定了,我选错了怎么办?”

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立即安抚孩子,告诉孩子不是这样的,然后列出一长串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希望他们重拾自信。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我们越是告诉孩子“你很棒”,他就越是坚定地认为“我真的很糟糕”。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满足孩子在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不会总是沉浸在自我评价中,反复质疑自身的价值。

◎联结: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

◎能力:拥有持续努力的热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学习方法,从而高效地学习。

◎选择:学会做决定,自主树立长远目标。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在本书中开创性地探讨了自卑的孩子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许多基于实证的有效方法,引导孩子摆脱不健康的自我关注状态,解决自卑的深层次根源问题,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纳水平,从而建立真正的自信。


作者简介

艾琳·肯尼迪-穆尔(Eileen Kennedy-Moore)


博士,美国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杂志顾问,《今日心理学》杂志专栏作者。

著有多部有关儿童情绪和社交的书,如《培育友谊:给孩子的交友手册》(Growing Friendships: A Kids' Guide to Making and Keeping Friends)、《友谊的不成文规则》(The Unwritten Rules of Friendship)、《表达情绪》(Expressing Emotion)等。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6~16岁孩子的父母和相关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我们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解决孩子自卑的深层次根源问题,帮助孩子形成真正的自信 ;

●满足孩子在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

●引导孩子摆脱不健康的自我关注状态,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纳水平。


前言

前言

本书献给我亲爱的朋友克里斯蒂娜·麦克劳克林,

感谢你给予我的支持、鼓励和欢乐!


推荐序

所有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父母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他们获取成功和幸福所需的任何东西。许多父母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期待孩子能有所收获。哪怕只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父母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孩子成长。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要求教师不用红笔批改孩子的作业,以确保自家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孩子的独特性不被抹杀。

然而,我们满怀善意的养育方式本是为了让孩子变得自信而从容,却不曾想竟然与研究结论背道而驰,实际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样看来,我们的良好初衷与我们的养育方式是相互矛盾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为期一年半的4个时间段中,跟踪研究了家长和孩子之后发现,对于在研究开始时给予自家孩子过高评价(认为自家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特别,应该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家长,他们孩子的自恋倾向测试得分较高。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超过72份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过去30年里,美国青少年的自恋倾向升高了58%,而共情能力降低了40%。

如果我们希望养育出自信、善良、有才能的孩子,那么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你不用再琢磨了,答案就在你自己的手中。本书列举了很多具有科研依据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指导原则,涵盖了家长需要的各种知识,让你能够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掌握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必备的生存技能。本书出自广受好评的育儿专家艾琳·肯尼迪-穆尔之手。

我认识艾琳,也欣赏她的作品。她是一名执业心理医生,在青少年、成人以及家庭问题领域具有丰富的执业经验。艾琳出版了多部深受好评的育儿图书,包括《培育友谊:给孩子的交友手册》(Growing Friendships: A Kids’ Guide to Making and Keeping Friends)、《聪明的方法养育聪明的孩子》(Smart Parenting for Smart Kids)、《我该怎么办:吸引父母注意的12个方法(不用去伤害你的妹妹)》(What about Me? 12 Ways to Get Your Parents’ Attention (Without Hitting Your Sister))。她经常参加学校活动和各种会议,做有关育儿和少儿发展方面的演讲。她育有4个孩子。如果我们需要有人系统地讲解如何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那么艾琳是最恰当的人选。

本书是艾琳根据前沿的研究成果精心打造的育儿宝典。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帮助孩子在内心建立真正的自信,从而开创光明的未来。下面是几个需要家长指导孩子掌握的技巧。

掌握自我冷静的技巧,避免过度情绪化。

鼓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避免与同伴发生争执。

通过参与对话培养友谊。

应对无法回避的校园霸凌、戏弄和其他恶劣行为。

培养坚韧不拔等有助于建立自信的品质。

培养手足之间更牢固、更健康的关系。

学会做出适当的决定,减少无助感,克服犹豫不决的缺点。

学会融入社会环境,减轻自身与他人的差异所带来的痛苦感受。

这些还不是全部。艾琳还给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技巧,用来引导孩子远离不健康的自我关注,从而远离自卑。“当孩子在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就不太容易怀疑自己的个人价值。”艾琳这样解释道。所以,她重点讲解这三方面的关键内容,帮助孩子培养真正的、健康的自信。

1.联结旨在帮助孩子建立牢固和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2.能力旨在鼓励孩子坚持努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过分追求完美。

3.选择旨在帮助孩子学会做决定,明确个人的价值选择。

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培养出自信坚强的孩子!

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使用这本书!坚持使用艾琳建议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当下的进步和成长,而且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想想看,你将为孩子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米歇尔·博芭,教育学博士

著有《观照他人:为什么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在这个以自我为

中心的世界里成功》(UnSelfie: Why Empathetic

Kids Succeed in Our All-About-Me World)


目录

推荐序
第一部分 概述 1
第1章
告诉孩子“你很棒”并不能真正帮他实现自我接纳 2
什么是自我接纳 3
自尊运动的兴起与衰落 3
为什么自我接纳如此重要 6
有些方法无法真正提高自我接纳水平 7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8
如何使用本书 10
第2章
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12
“快看我”阶段(2~4岁) 13
起步阶段(5~7岁) 14
自我评判阶段(8~10岁) 16
“显得很好”阶段(11~13岁) 18
“努力做自己”阶段(14~16岁) 20
刚刚成年和成年以后的自我接纳 21
一般趋势和你家孩子的具体情况 22
总结 23
第二部分 联结 25
第3章
你为什么总是对我大吼大叫 26
为什么有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28
透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 29
区分羞耻感与愧疚感 31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34
总结 49
第4章
你就是偏心 51
家庭结构和兄弟姐妹的亲密程度 53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与自我接纳水平 55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一些方法 58
手足之间的嫉妒:谁最受宠 60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几个方法 64
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 66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另外几个方法 70
总结 72
第5章
没有人喜欢我 74
友谊的重要性 75
社会地位和友谊的关系 78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78
总结 92
第三部分 能力 95
第6章
这个我不会,我不玩了 96
坚毅品质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97
培养成长型思维 101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102
有效的方法加上刻苦努力就能成功 107
总结 115
第7章
我还是不够好 117
自我苛责的成因 118
抚平自责情绪 119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120
总结 134
第四部分 选择 137
第8章
我到底该怎么办 138
反刍性沉思 140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141
总结 155
第9章
我跟他们合不来 157
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158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160
总结 178
第五部分 大局 179
第10章
如何应对霸凌、戏弄和其他恶劣行为 180
孩子经常会有恶劣行为 180
区分霸凌和恶劣行为 181
如果你家孩子遭遇了霸凌和恶劣行为,你该怎么办 184
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方法 187
总结 194
第11章
真正的自我接纳与心态平和 195
历史与现状 196
真正实现自我接纳的全面之法 197
自我安静与真正的自我接纳 198
超越自我关注,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 202
参考文献 204

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的书评

01 为什么父母的安慰,反成伤害? 非暴力沟通之父,著名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天,博士的女儿在照镜子的时候说了句: “我丑得像一只猪!” 作为父亲,他听了很心痛,马上对女儿说: “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父亲原以为自己的赞美,可以...

2020-08-21 17:15:21

标签
儿童教育,育儿,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