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ISBN:9787020172351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8508 |
创建日期:2023-04-25 | 发布日期:2023-04-25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在巴黎街头漫步,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了。他与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位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一起坐上警车,被送往医院。等他清醒时,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那名女子已不见踪影,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事实,离开诊所后,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那位女子,而那辆肇事的湖绿色“菲亚特”则成了他追寻中的*重要的线索。这位女子使他想起了另一名女子,湖绿色的“菲亚特”使他想起了一辆小型货车。整个寻找的过程又是一个回忆的过程。小说描述了这位年轻人在寻觅的过程中,记忆起一幕幕早年生活的片断,重新思索了自己过去的生活,*终,他找到了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一切又复归平静。《夜半撞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具有典型的“新寓言派”特征,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200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那天夜里的撞车事故发生得真是时候。我需要某种冲击,使我从消沉、麻木的状态中惊醒。我再也不能继续在浓雾中行进……而这一切是在我步入成年的几个月前来临的。多么离奇的巧合。我刚好得到了拯救。这起事故大概是我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事件之一。它使一切恢复了秩序。
——莫迪亚诺《夜半撞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 )
法国作家。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艺术家。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后创作的《夜巡》(1969)、《环城大道》(1972)均获得法国文坛上的重要奖项。1978年发表的《暗店街》获得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1996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奖。201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致中国读者
我很难对我的书谈些什么,既然我已经写了它。
我更愿意谈谈在我获知这本书要被译成中文时的感受。我觉得很幸福。还在孩提时代,我就十分向往这门语言;那些方块字总是令我很着迷,而且,想必我把这种痴迷传给了我的女儿,她为了学习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也许,这本书的中译本,具有比法语原著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奇特意味;这种神秘和奇特正是我在撰写本书时想要赋予它的。如果这个心愿得以实现,那么,这不仅仅归功于我自己,更应归功于中文这门美妙的语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获奖*多的犹太裔法国作家。他出生于一九四五年,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演员,两人常年在外忙碌,对孩子少有关注和爱护。因此,与莫迪亚诺相依为命的兄长早年夭折后,他便在孤寂和郁闷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莫迪亚诺弱龄早慧,十岁就会写诗,十四五岁就试笔写作小说。中学毕业后进入索邦大学,在预科上了一年便辍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一九六六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完成了处女作《星型广场》,反映犹太人在二次大战中法国被占领时期的窘境。两年后,这部新颖独特的小说问世,名震一时。从此,莫迪亚诺便跻身于法国文坛翘楚之列,并成为“新寓言”派的一员骁将。《星型广场》和《夜巡》(1969)、《环城林荫大道》(1972)构成了他早期作品中*为著名的“占领时期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均获得法国文坛上的重要奖项,其中《星型广场》还同时获得两项文学奖。一九七八年发表的《暗店街》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六年,因他的全部作品而分别获得彼埃尔·摩纳哥基金会奖和法国国家文学大奖。
寻找、查询、调查、回忆、探求,是莫迪亚诺小说题材中的“主旋律”。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故事背景往往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时期。主人公承受着沉重的生存压力,他们在险恶、恐怖、阴森的存在困境中“寻根”,他们在寻求自己的“身份”的同时,找寻解脱和慰藉,演绎着“寻找自我”的悲剧。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迪亚诺小说创作的题材和寓意起了变化。作品的环境定位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而寻找、探求的旋律发生了变奏。主人公追寻的大多是“失去的时光”,是对过去生活某一片段的回忆,阐释人的存在的悲怆性和渺小性,更多地宣泄了作家的怀旧情绪。
《夜半撞车》(2003)是他的第二十部小说,发表于他创作生涯三十五周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年近花甲的叙述者对自己成年前几个月发生的往事的追溯。
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在巴黎街头漫步时,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他与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位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一起坐上警车,被送往医院。等他清醒时,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这名女子已不见踪影,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事实,离开诊所后,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这位女子,那辆肇事的湖绿色“菲亚特”则成了他追寻中的*重要的线索。这位女子使他想起了另一名女子,湖绿色的“菲亚特”使他想起了一辆小型货车。整个寻找的过程又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小说描述了这位年轻人的寻觅、探求、回忆和反思。从左岸到右岸,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他经历了一个个无功而返的夜晚,记忆起一幕幕早年生活的片断。*终,他找到了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一切都复归平静。
一如莫迪亚诺许多小说作品,《夜半撞车》发生的场景是在巴黎,有着十分确切的街名、位置和地形,赋予故事以真实感。随着叙述的展开,读者徜徉于巴黎的街头巷尾、塞纳河畔,出入于大小旅馆、饭店、咖啡馆,品味着这座城市所弥漫的独特的芬芳。
小说中的时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小说的主体,撞车事件发生的时间,定位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某天深夜;另一个时间层面就是“我”叙述的现时;还有就是叙述所追溯的沉积在记忆深处的生活碎片。随着主人公的寻找、查询、探求、回忆,凸现出一个个生活片段,读者可以顺着他所提供的线索,与叙述者一起面对他少年时的颠簸,青年时的穷困,成年前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投入到故事中去。
莫迪亚诺的小说并没有什么情节,其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在故事所传递和调动的氛围。因而,评论界常常把他的小说称为“氛围小说”(roman d’atmosphère)。故事中常常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套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紧扣读者心弦,并通过氛围的渲染,来表现作品的寓意。
在《夜半撞车》这部小说中叙述的大多是夜里发生的事。撞车事件发生在深夜,而主人公的整个寻找过程也是在夜间,*终,又是在某个深夜找到了“我”要找的人,展现出六十年代夜巴黎的神秘。不仅如此,甚至,记忆深处被挖掘出的事情也大多发生在夜间,“我”同父亲在咖啡馆的约会,博维埃尔博士主持的讨论会;即使是在早晨或下午,也总是笼罩着一层薄雾,例如他父亲*后的消失,他一边等候女友,一边在浓雾中漫步的情景等等,整个叙事弥漫着团团迷雾,使得作品的基调呈现出灰色和黑色,飘荡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在这样奇特的背景环境中,尽管作者对人物的描摹十分精确,如头发颜色,说话口音,脸部轮廓都极其清晰,但人物依然如谜一般不可捉摸。
然而,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氛围的渲染只是表达作品寓意的铺垫。他运用虚实结合,真实和梦幻交替的手法,阐发作品深刻的寓意。“夜半撞车”是对一个长期以来无所事事,萎靡不振,犹如生活在黑暗中,“在浓雾中行进”的年轻人的一记当头棒喝。这名年轻人,“没有双亲,没有学业,没有社会地位”,似乎总是半睡半醒。作家笔下乙醚的作用,象征着他处于迷惘、不确定的生存境遇,撞车这一冲击把他从麻木、混沌的精神状态中唤醒,使他“重新开始生活”。而他联想起年幼时所遇到的撞车事故,则表述了作家本人对陌生的母爱的渴望。
莫迪亚诺在法国《新观察家》记者的访谈中坦然承认,小说中所描述的,父亲把儿子送到警察局,只因为儿子伸手向他要钱的这一细节,是他生活中难以磨灭的一幕。缺乏亲情,颠簸不定的寄宿生活,看上去如幽灵般的双亲,内心的焦虑、精神的躁动不安都是作家曾经历和感受的。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家通过想象,把真实的元素重新组合。因为,在莫迪亚诺看来,只有求助于虚构,才能达到表述的精确度。当然,莫迪亚诺并不否认《夜半撞车》是他*具有自我虚构(autofictionnel)化色彩的小说。
显然,这部小说与作家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小说中的寻求、探找不止于为了追忆往昔,为了抒发念旧情怀,更多的是思索人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虽然,书中结尾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但“轻纱般的薄雾已然散尽”,人已冲破朦胧的黑夜,一切神秘似乎都是人的臆想。
确实,生活比人们想的要简单得多。
谭立德
二○○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