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书籍作者:方李莉 |
ISBN:9787519049898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801 |
创建日期:2024-03-25 |
发布日期:2024-03-25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研究,展示了作者20余年积累的重要思想成果,兼顾艺术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学科前沿探讨、中西方人类学的差异发展等视角,展开深入系统的理论建构和探讨。在丰富的田野积累基础上,如何建立起一套中国语境中的艺术研究话语体系?如何构筑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走向国际并在更大的世界学术体系贡献智慧?如何形成一个全球语境下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派?紧紧围绕以上问题,作者在文化的整体观照、中国文化的语境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借助艺术人类学研究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艺术,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并努力去创建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艺术人类学理论。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多元且严谨的学术研究脉络,也能透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作者观点的陈述更是未来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史的参考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方李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工艺美术史论方向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艺术人类学方向博士后,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英国杜伦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
前言
这是一本我在对艺术人
类学理论研究过程中所写的
系列论文,再次将其编辑为
一本论文集,内容共分为六
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
述与反思”,这一部分只有
一篇文章,即《开放性的艺
术人类学思考——方李莉学
术自述》,这篇文章于
2016年发表在《民族艺术
》上,是我对自己的艺术人
类学研究角度和方式的一个
概括,里面的学术观点我至
今还在沿用,所以省去了我
在序言中有关这一方面的表
达。
第二部分是“艺术人类学
的历史视野”,不同时期的
人类学对历史的关注是不一
样的,在早期的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的古典主义时期,
人类学主要有进化论和传播
论两个流派。这样各流派都
从宏观的角度上探讨人类社
会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并通过这一进程来解释文
化的差异性形成的缘由。进
化论主要是以达尔文的自然
进化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为
其提供解释文化差异性的路
径,他们很早就将艺术与其
他物质文化对象纳入他们的
进化论纲领中。古典人类学
的另一个角度就是从传播论
来讨论艺术的起源和分布问
题,博厄斯认为,其研究目
的是“去探究没有文字记载
的民族及无法用考古学证明
其发展的某些民族文化的部
分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这
样的研究“即可相当准确地
探明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关
系以及他们是如何传播的”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艺术是
作为不同时期文化圈或文化
区的标记而出现的,因此历
史的维度和艺术的维度在人
类学的研究中还是占有很重
要的位置的。
但到了20世纪20—30年
代,由于受英国人类学家拉
德克利夫一布朗结构功能主
义和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
理论的影响,人类学家们想
为人类学创立一个空间,使
其有别于其他学科,为此创
立了以社会组织共时研究和
社会结构比较研究为中心的
人类学研究范式。其研究目
标和研究方式使欧洲的人类
学界疏离了历史学和心理学
,也疏离了艺术研究。
中国的人类学传统主要
来自欧美,尤其是欧洲,因
此中国的人类学和艺术人类
学主要关注的也是共时性的
社会事实研究,尽管如此,
由于我们是在中国社会做田
野,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的文明古国,历史上遗留下
了大量的古文物和古文献,
是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中的文
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
书写历史也是为了进一步了
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
和艺术的来龙去脉。由于我
长期在景德镇做研究,又在
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央工艺
美术学院的史论系读过书,
因此,多年来我除到实地做
考察外,还关注历史的研究
。而由于自己的研究基础,
我首先选择的是从写一个地
方的微型历史研究入手,最
早写的是《景德镇民窑》,
在那样的写作中我意识到古
人也是我们的“他者”,书中
所描述的古人的生活和生产
劳动,也是我们以今人的眼
光来凝视和观望他者文化的
一种方式,在那样的写作中
我提出了一个“瓷文化丛”的
概念,以这一概念为线索描
述了一个地方工匠的生产和
生活的历史。
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
研究中国陶瓷史,是我写史
的第二次尝试,这本论文集
中《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
艺术史观——以中国陶瓷史
的研究为例》是我的《中国
陶瓷史》专著中的导言。人
类学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
异文化”与“他者”,其核心
思想就是要将遥远他乡的“
异文化”和“他者”的文化作
为反射本文化的镜子,从中
得到反思,并以此促使本文
化的进步。而传统人类学概
念中的“异文化”都是以地理
空间的距离来划分的,但我
认为,时间也能造成文化上
的隔阂及陌生,相对于我们
现代人来讲,古人的世界,
古人的文化,也是我们的“
他者”和“异文化”,这不是
空间的距离尺度造成的,而
是时间的距离尺度造成的。
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的
概念就是“田野”,田野是人
类学家去摄取研究的第一手
资料的所在地,那里有人类
学家可以直接面对的文化群
体。而历史的田野不再有具
体的可以和我们互动交谈的
生活群体,但古人文化的“
田野”并没有由此而逝去,
它们还留存在那些默默无言
的器皿中、废墟上和遗址里
。只要我们认真去探究,我
们仍然可以和古人对话,古
人的文化同样可以成为反射
我们今天文化的镜子,帮助
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找到未
来的路。
人类学是来自西方的一
门学科,如何利用这门学科
来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建立有中国自身特点的人类
学理论,是笔者一直在思考
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文明古
国,不仅有着浩如烟海的历
史文献资料,还有着丰富的
实物考古资源、历史遗址,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发
掘并结合现实来进行研究,
一定会开启人类学,包括艺
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学
科分支研究的新面貌,并能
突破以往人类学研究中的许
多局限,使整个中国人类学
能在世界的范围内引起关注
。同时还能促使中国文化史
、中国艺术史、中国经济史
等等专业史的重写,这是笔
者在写这本陶瓷史时的深切
体会。
这一部分的第二篇文章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
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的写
作也是在书写中国陶瓷史
目录
《艺术人类学文丛》总序
自序
第一编 自述与反思
开放性的艺术人类学思考——方李莉学术自述
第二编 艺术人类学的历史视野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为例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
“活历史”:工匠知识的建构与变迁——以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研究为例
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第三编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述评
当前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评2015年“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获奖论文
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在田野中寻找新知:回顾与展望
第四编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前沿探讨
方位转换中的艺术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迈向人民的中国艺术人类学
人类正在彼岸中注视自己——论自媒体时代人类学的学科自觉
人类学与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语境中的相遇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转折——关于城市艺术区田野的思考
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参与城市空间建设
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第五编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艺术人类学的沿革与本土价值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概念阐释——以费孝通论文化艺术与美好生活的思考为起点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
第六编 学术访谈
人类学与跨文化艺术比较:访范·丹姆教授
后记
短评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需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适当的改造。
2. 文化传承:中国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地传承和研究,同时将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和实践。
3. 文化表达: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同,需要在理论上寻找符合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扩大艺术人类学理论的应用范围。
4. 文化创新:文化的创新也是艺术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不断地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需要认真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炼特点,同时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和思考,将双方文化进行融合,开创新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2023-04-21 04:11:08
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建构是多元的、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对中国文化传统、当代艺术实践、全球文化多元性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深入探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构建途径:
1. 推动本土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本土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开始,如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以及如何将传统艺术的语言和视觉符号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思考过程。同时,进一步关注当代艺术实践,深入了解当代艺术家的语境、文化身份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等。
2. 与跨文化研究和全球性视野相结合: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文化研究,构建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需要与全球性视野相结合。这包括对全球文化多元性的深入理解、对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视、对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思考等。
3. 打破学科的边界: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建构中国化的艺术人类学理论需要超越学科的边界,与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对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象征等问题,需要和哲学和社会学界的思想展开交流,同时,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阐释,需要借鉴文学研究的手法和理论。
4. 建立多元对话的平台:建构中国化的艺术人类学理论需要建立多元对话的平台,包括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研究机构等,这些平台可以提供研究人员展开学术交流和互动的机会,通过多位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和思考,不断丰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
2023-04-21 04:11:08
艺术人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相对较晚,但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化建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文化因素的重视。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艺术人类学理论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素。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许会对当代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加以分析。
2. 确定研究范畴。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广泛,包括艺术与文化、身份认同、跨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在中国化建构时,需要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向和范畴,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研究环境和实际情况。
3. 探讨中国文化内涵。艺术人类学理论强调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对于艺术的影响。在中国化建构过程中,可以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如道家、儒家、佛家等文化传统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4. 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艺术。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中,可以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总之,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需要考虑到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并且建立在对文化、身份认同等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建构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体系。
2023-04-21 0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