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异体

异体

书籍作者:A.大卫·纳皮尔 ISBN:9787559847638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1113
创建日期:2023-04-01 发布日期:2023-04-0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为何圣彼得大广场的设计犹如一个倒置的子宫?印度将生产后的母牛的胎盘胞衣捆绑在有乳白汁液的树上的行为有着怎样的秘密?巴厘岛人的面具下藏着的是什么面孔?本书借用近百幅艺术作品图像,着重对非西方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进行剖析和探讨,回答了以上问题,并揭示出:无论艺术的样式和形式如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同化外来元素的同时创造着个性。

《异体》是一部艺术人类学经典著作,内容涉及古希腊神话、巴厘岛仪式、印度密宗艺术品、当代行为艺术、疾病与社会想象等。书中从不同民族,不同时段的艺术创作出发,综合人类学、艺术学、考古学等理论,探讨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功能和民族记忆。本书的出版为国内人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也满足了艺术爱好者和社会科学读者对文化、古典艺术、象征人类学的好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A.大卫·纳皮尔,担任伦敦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佛蒙特州明德学院艺术人类学教授,人文生态学生会董事。代表作有《当今世界人类学的生死观》《复归:对现代主义之后所面临挑战的认知》《古代世界中的面具与形而上学:人类学的视角》等。

译者简介:

张嘉馨,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边疆所助理研究员。

牛忠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

主编简介: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异体》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中文版序言(作者序)

我非常高兴受王建民教授之邀,为本书的中文译版撰写序言,同时感谢张嘉馨和牛忠光的辛勤翻译。正是王建民教授及两位译者的浓厚学术兴趣和不辞辛劳,才使得本书得以呈献给中国的读者们。

尽管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们对文化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贡献颇多,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想当然地认为,全球化之前的所有文化相对而言都是自发的、静态的。对他们而言,“影响”被认为是对某种非常稳定的认同的入侵( incursions)。以此观点视之,人们认为当下的外来影响必定会与业已持久存在的本土观念相互妥协,而且一套主流的价值体系会受到这些外来影响的修正。尽管这一观点可能站得住脚,但是我写这本书则是出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设,即文化的活力通常在于其吸收同化及积极适应外来事物的能力。

对许多人类学家,特别是对列维-施特劳斯而言,众文化对外界的回应通常会经历一个反转( inversion)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将其他人所信奉之神恶魔化、通过世系的反转而为某些独裁行为寻求合法依据、通过与敌方妇女结婚或将之诱拐以平息政治紧张。然而,一种真正健康而自信的文化的标志,一定不仅仅是通过对外来事物的否定而消弭其所带来的影响力,而且也在于该文化调整适应,甚至吸收同化这些影响,从而将之包容和创造利用的能力。这种包容并非寻常之事,它完全关乎创造性,并且,当一种文化自信令人对外界不再那么害怕而变得更宽容的时候,这样的包容便能够在极其重要的全球化的特定时刻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面这点是在以往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文献中所缺失的,这也正是我在本书中试图对其加以解决的;我探索了当边界变得不再那么固化时,同化会如何进行。该书促使读者们重新考虑,当人们认为图像边界变得更加灵活时,文化如何出现——历史如何对文化进行阐释。当前这一观点正当其时,因为今日中国之情形正好与之相契合。

但是,在这本书最早出版之时,这一论点本身在所有领域都显得“特立独行”( foreign),以至于关注它的主要是一些对文化同化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们。尽管研究这一问题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写这本书却也有其他目的。首要之一便是要解决如下问题:人们何以会对“文化”有多样的理解,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反映本土的认同观念的,即人何以为人,以及社区、政体或民族国家( nation)由何构建,以及民族的或族群的归属观念如何也是个体层面认同的反映。我们通常认为,某种“文化”紧密地依赖于一种认同观念。然而,当我们了解到,与认同相关的价值千差万别,便很难只从某一个视角去看待它们为何如此不同。的确,承认这种多样性,以及与这种多样性意识共存,这两者是非常不同的。简单来说,前者就是政治正确;而后者则是努力工作。针对什么是认同的偏见也不容易被消弭。本书更多地是与这一努力相关的。

由于本书涉及人类学、艺术史和考古学这三个领域,因此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折衷主义看法。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古典主义者认为我将南亚与希腊的最早接触史往前推了几个世纪,并且认为我主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诺斯替教式广场设计意在化解建筑史上最著名的谜语之一。

一些读者非常认可我关于认同的观点,即对认同的狂热崇拜过去困扰着并且将持续困扰欧美语境下的当代艺术,但是,它并没有令人不安到一开始就引发现代艺术家们争论的程度,尽管这一点较那时已经改变。简言之,本书的主要论题要获得广泛承认,还有待时日。部分原因在于除了博厄斯曾经将艺术看作是对众多独特自主文化的反映之外,1992年时还很少有人论及文化理论和物质文化。实际上我针对(生物科学领域流行的)“认知-消除”( recognition-and-elimination)这一分离主义模式的论断,正是意在表明一个普通观点,即事先持久固定的自我通常会抵抗异域性( foreignness)。而这样的观点也在而后几十年中体现在我对相同主题进行探讨的专著和其他文章中。

今天我们都认识到了再生医学及干细胞治疗的重要性(在这些医疗过程中我们将自身进行重塑以进行适应和调整)。但是,仅仅在几十年前,异域性被认为是可以威胁某种认同的东西。人们忘记了再生医疗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念,大多数人依然将他们的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能够使我们防卫外来事物的机制,而非是能够调整且创造性地适应外来影响的信息评估系统。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些观念可能依旧很新鲜。然而,当我认识到我们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观点,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是如何与我们关于世界之所以为世界的观点相联系的,这些观念便在极大动力的推动下不断涌现。而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当不同文化之间出现边界,上述观念的效果则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破坏性。正是我们如何管理这些边界—我们如何吸收同化我们所搜集的信息—决定了其结果是否是战争和混乱(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失常)。正如贝尼尼所言,真正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到处涌现;实际上,当艺术家出现失误(失常),并且使之成为该新作品的核心主体时,最好的艺术才能涌现。这种新作品是由该失误所界定的,没有这种一定程度上失常的刺激,它也便不可能被创造出来。

我们通过展露、改进和吸收同化来了解外来事物,这在近来历史上可能并非是一种流行的文化观点。尽管我们没有在过去的关键时刻认识到它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这种观点现在赢得了更多关注。正如希腊人曾言,未来是一个复杂概念。它从象征和生物意义上,以怀旧的或感性的方式,而非是以能够使得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是由与他人相互影响的经验构建而成的方式,支撑过去,推进未来。

秉持最后这一点,在这篇短小的序言中我想要说的是,很高兴看到这些观点即将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中国读者自身所的在社会业已凭借其理解外来事物的新方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种新方式不仅仅只是构建何谓中国的,而且更是在这个迅速全球化的时代来构思“中国的”意味着什么。中国读者将以其母语来阅读这部关于文化同化的早期著作,对我而言,是真正始料未及的莫大荣幸。

两位译者慷慨以赴,费时一年有余,特别是能够在这样一个全球人际关系带有对抗和恐惧特征的时刻,将该著作以新的理解形式呈现出来,我衷心感谢他们的努力!

A. 大卫· 纳皮尔

伦敦大学学院


目录

绪论象征性想象

第1 章匿名与“所谓原始的艺术”

第2 章营造环境:激发记忆中的生机

第3 章希腊艺术与希腊人类学:解读珀尔修斯-戈尔工神话

第4 章贝尼尼的人类学:通往圣彼得大广场的钥匙

第5 章文化自我:内在的陌生者

结语人格社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