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

书籍作者:项飙 ISBN:9787532176953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884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作者简介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编辑推荐

一位天真、睿智的人类学家,一位敏锐、耐心的青年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开启一场历时三年的漫谈——

项飙教授向《单读》主编吴琦,首次讲述了他个人思想的形成,身为人类学家的经验,对一个流动世界的看法 ,以及一个中国学者的焦虑……他一路追溯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大学时代、“浙江村”的研究,以及工作之后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生活和研究经历——用惊人的坦诚与开放,让对话成为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田野现场,从中理解自己面对的社会环境,做出个人的选择。

拨开艰深的理论迷雾,从现实经验谈起,对今天的世界发问,一部属于我们时代的对话录——

这份对谈不是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概述,也不依赖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话语,两人一问一答,用最直白的话语,触及在今日社会有着广泛共鸣的种种议题,同时不断引入学理层面的延伸探讨,校正我们习惯性懒惰的思维。话题遍及:反思80年代、年轻人之丧、个人危机、爱情与关系、北大青年、大学与教育、阶层流动、边缘与中心、民族与民粹、作为中介的人类学、共同理想、全球化、人的再生产……

在信息过载、普遍迷茫的社会里,倡导一种对话的精神,通过“把自己作为方法”,打破自我的迷思——

这本书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对话形态,它是两位谈话者思想、洞见与情感自然流溢的结果,示范了如何诚实、充满好奇且敏锐地理解他人、厘清自我。项飙教授在讲述自己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缺陷、危机与焦虑,实实在在地去应对学习、研究及生活中的问题。而这本书在编辑过程中,也尽力保留了谈话的流动状态,甚至很多口语的原貌,希望在一定程度复原出两位作者在首都机场的咖啡厅、在牛津的草坪、在温州的街头漫谈的场景。

单读书系001,在特殊的2020年,向新一代知识人发出新邀请——

这是一场未尽的谈话,未来还将继续。作者也期待着这场谈话论及的话题能打开更多读者的怀疑之心,激发人们表达的意愿和热情,加入到新一轮“对谈”之中。只要你乐意带着思考去生活,愿意探索内在的自我,对身边的人有好奇、对外部变动的世界有疑问,渴望在纷繁复杂的可能性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本小书就可能成为你施展自己想象和行动力的起点。


《把自己作为方法》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目录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I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001

北京访谈 2018.3

访谈之前 013

童年图景 016

80 年代 030

北大青年的焦虑 040

研究“浙江村” 055

年轻人之丧 069

边缘与中心 074

个人危机 089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096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106

什么是批判 114

理解的学问 125

牛津访谈 2018.8

访谈之前 135

牛津记忆 139

距离感与直接性 150

人类学的圈子 159

非虚构写作 165

学术不是天职 173

民族与民粹 179

新加坡启蒙 189

“盘根”式共同体 193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200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204

个人经验问题化 211

新研究 219

共同理想 227

乡绅作为方法 230

温州访谈 2018.12

访谈之前 239

人的再生产 245

阶层流动的悖论 258

寻找新的话语 264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272

再谈乡绅 281

尾声 291

附录

项飙著述目录 293

索引 305


短评

因为是一本谈话录,谈论了许多问题,不免有散乱和不够深刻的感觉,而且也更多是问答而非真正一来一往的谈话,倒像是学者以不断地思考和自我剖析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的的自传。第一遍阅读启发最大的其实还是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读得时候其实不断在想他们在交谈时的场景动作神态语气,以及他们如何在头脑中将对话内容与个体经验相互织就,来推动谈话继续向前...

2020-07-13

项飙提到几次以塞亚·伯林,他似乎认为自己和伯林在某些地方有相似性。以塞亚·伯林最多不过是行动上的渐近主义,而项飙不仅是行动上折衷,他所谓的道德几乎甚至成为一种折衷主义的道德。他多次提到的乡绅,似乎是表达一种地方精英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以前费孝通讲这个,我理解,因为彼时的中国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但今天项飙说这个,我不能有半分共鸣,房间里的大象就在眼前,学者们竟视而不见。项飙说“乡绅”,说“温州”,说“...

2020-07-22

读试读本时,一种源源不断的求索欲望在敲打我的神经,对这系列对话的追索,更是一场自我攀登的旅程,出发时充满好奇与热情,希望两位学人的对话能够给我长久困惑的问题进行阐释——己身的位置,知识人的命运、全球格局激烈变动中“自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读到结尾处,迎来意想之中的倦怠和戛然而止。这场无尽的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读者在直觉中反省直觉、且需要立刻跳出过度反省的理想的阅读过程。在小世界,我们依然在谈论“...

2020-07-09

对谈的形式让线索繁多却内在统一的内容异常好进入。个人比较被touch到的还是项老师始终有意识地将对话指向着“面对青年”。很多学人面对青年时常陷入失语或丧失对话兴趣,更让这种努力显得可贵。

2020-07-17

年度惊喜。拿起来就放不下,几乎读了一整天,每切换一个议题就要停下来跟家属讨论,中途把项飙那期十三邀又翻出来看一遍,期间还去公园看了几支广场舞。以个人经验为线索提挈公共命题再进行延展并不断重返,方法性的启发与思想性的乐趣带来巨大的满足。这的确是一场诚挚的邀请,对话并非在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封闭的振动,而是开放的呼唤,提供给所有读者在场的机会。而参与其中只需要一个前提,相信公共精神,相信思考能够...

2020-07-19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书评

这本小书,始于四年前朋友间的对话。 2017年7月13日午后,在豆瓣上读到钱理群先生的专访,题目是“钱理群:我选择边缘化,是为了站在边缘位置讨论中心问题”,立刻转给了吴琦: R 钱理群好棒啊! 其实很多问题还可以展开,但是没有,不过仅仅就谈这些,也足够精彩。 57 我也看...

2020-07-21 00:36:14

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如何认知自己。首先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这里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历史中的定位,在自己不同时期的定位,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定位,他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工具,视角。这其中是以项飙的生活经历,研究内容为主线,来展开对时代,对中...

2020-07-12 17:40:42

任何写作都是一场对话,像阅读一样,永远不应该成为私人的。项飙和吴琦的交谈之所以精彩,源于他们都与世界有着深刻的对话,将对话形成文本,又唤醒了读者生命中已经沉睡的思想。这本由对话汇集成的小书,给人的惊喜在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言语叠加下的批判与评论,而是人面对...

2020-07-15 17:09:41

熬了两个半夜,两个半天工作的空隙之间,终于《把自己作为方法》看完了。这本书让我从窒息的空气里找到一种久违的喜悦,充满智性的对话,“私人感受、历史洞察”交织着。许知远说, “我比任何人都笃信,这本小书,将成为一本迷你的经典,不仅因为其思想和洞见,更因为它示范了...

2020-07-16 00:22:39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2020-07-15 00:58:01

读后小感: 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闪,碎在各处,有种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合和印象的困顿感,于是检视自己,应该对人类社会学、社科知识的极大缺失,也觉出谈话方式潜在的发散性,找不好一个可以理出思路的中线。自始至终有在的该属项老师的个人阅历、经验与多年来的实践调查研究的...

2020-07-14 22:49:32

在各类名人访谈空洞咋呼地充斥各种纸质和视听媒体的当下,吴琦老师平和却深刻的提问,项飙老师真诚而闪烁着智识的回答,为这个多事之年燥热难耐的夏天,以及无数处在迷茫中的人默默呈上一份慰藉。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根据吴琦采访项飙的不同地点分为北京,英国牛津和温州三个板块...

2020-07-15 07:46:45

拿到手迫不及待开始读,连读两天半,7月15日深夜读完,可能已经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想趁着热乎劲儿将书评写了,但反反复复不知如何开头,社会学或人类学相关书籍阅读量有限,甚至连韦伯的书也没有完整的读完,像极了写给陌生人的表白信,虽然充满企图心,试图在其中展现出...

2020-07-20 04:19:09

单读出品的《十三邀》这档节目,让我无限沉迷于对话的魅力,许知远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对话,在交流间,彼此的思想不断汇聚,又因为碰撞而产生更多的激荡,一次次的对话就像一场场流动的盛宴,那些极具延展性的对话在我脑海里攒动,久久不能平复。而项飙老师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前辈...

2020-07-19 19:59:01

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就是做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认识项飙老师是《十三邀》,跟大多数人一样,记住了他作为社会学家的论述:“附近的消失”...

2020-07-17 00:28:02

标签
项飚,社会学,人类学,谈话录,社会,吴琦,2020,单读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