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书籍作者:吴晓乐 ISBN:978750574688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7937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作者简介

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大法律系毕业,喜欢鹦鹉。
十八岁那年遇见第二位学生,相处经验太美好,从此开始在不同人家间奔走教书的生活。
二十二岁,生怕蹲在家里成日胡思乱想,接了一堆家教工作塞满所有时段。岁月流转,得了好多故事。二十又五,她把故事逐一记下。
2014年,她将所闻所见结集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引发大讨论。公视将本书改编为剧集,于公视主频播映外,也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在无宣传的情况下,一举冲上日本Netflix人气剧集冠JUN。无数读者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自己。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学区房”“小学奥数”“阶层固化”……一堆张牙舞爪的大词刺激着家长本已非常敏感、焦虑的神经。本着“让孩子过得更好”的真诚愿望,他们把一切资源投入教育,认为唯有如此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但是,很少有人关心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在铺天盖地的“加油”和殷切的期盼中,失去了声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无意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对立,而是一座桥梁,让双方的心结与无奈都被看见。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去爱。

不是每个人都做过父母,但每个人都曾是孩子。这本书,让焦灼的父母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也替你内心的那个小孩说出他(她)不曾察觉,或不曾有机会说出的话。

——本书编辑 任菲


◎心理学家武志红,小说家骆以军诚意推荐。九个震撼人心的真实家庭故事。既有心理学案例般精准的心理分析,又有结构巧妙、令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故事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冠jun,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Netflix亚洲首播,上线后在日本Netflix热度排名榜shou,在豆瓣关注度超422,77,评分高达8.4

◎简体中文版邀请国内知名插画师绘制9幅精美插画,描绘9种代表性原生家庭,总有一款戳中你
体罚式教育家庭/控制狂家庭/“阶级焦虑”家庭/重男轻女家庭/“制造优等生”家庭/望子成龙家庭/钥匙儿童家庭/过度保护家庭/假面家庭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这本书让你没有共鸣,你是这世上幸运的少数


前言

作者的话
我们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为这套方法教出了“一个”成功的小孩,坦白说,这样的想法其实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坏的打包成一团,再归因于“父母的管教”,不仅忽略其个人特质,也忘了把他所处的环境纳入考量。
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后者的情形没人关心,我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这些话不是我想的,是我的挚友、其中一篇故事的主角说的。
书写过程中,她的话反复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在你看完这些故事后,你一定会问,这些过程有无夸大不实的色彩?
很遗憾的,答案是——没有。更多时候,我受到的诱惑是:把那些发生过的事,写得更正向、明亮且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朋友说得没错,失败的例子太不讨喜了。
可是,我不能这么做。我记得那些脸,我记得他们的表情以及他们对我说过的话。若是为了取悦谁,而低估了那些伤害的施加以及承受,我就是作为目击者,却做出不实的证言,我也对不起那些伤痕,因为没人记得它们。
借朋友的话来说,以下我写的九篇故事:
没有一篇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然而,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
不仅确实发生过,极可能仍在发生……

*为了保护隐私,书中人名、绰号均为化名。


目录

第1个家:人子与猫的孩子
第2个家:一脉不相承
第3个家:必须多动
第4个家:私的迷思
第5个家:他没有家了
第6个家:天赋
第7个家:衣柜中的小剧场
第8个家:怪兽都聚在一起了
第9个家:高才生的独白

后记 莫失莫忘


短评

读完大哭

2019-10-31

最喜欢的是《一脉不相承》《怪兽都聚在一起了》这两个故事。前者让人看到自我教育的力量,看到一个被原生家庭所困的人可以走出可悲的循环,可以成为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的人。后者用一种巧妙的叙事展示了同一件事在三位不同当事者眼中不同的面向,从而看到单向的“为你好”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爱,看不到对方真实的存在。

2019-11-01

3.5

2019-10-30

读完心里挺沉重,不知道如何才算“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也许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减少他的性格缺陷,就是一个好父母了。

2019-10-15

每个不幸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以“为你好”的名义从情感上打压,没有同情、只有要求的教育多么可怕。父母难当,大概就是因为欲望会不断膨胀吧:生下那个孩子时,你原本只想他健康快乐,久而久之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砝码:学业、事业、家庭、地位。没有人能活得轻轻松松,但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作者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介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发现了失败教育的共性,每个样本都很鲜活,每个...

2019-10-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书评

有个朋友是老师,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们学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没有父亲,妈妈生病常年住在医院,那个男孩子就去医院洗被单、病号服,每个月600块钱,用来支付妈妈最便宜的药费和病房费。朋友说的时候,大家都很感慨,纷纷出一些主意,看看能不能帮到这个孩子。 然后发现...

2019-10-30 20:36:45

上周末带我妈带上海来庆祝她六十岁生日,她从来没有出过南京城。有人不相信,我妈在相对繁华的包邮区,竟没想过出城去玩;尤其是我自己离开南京去上海工作,还去德国留学,又去了一些地方。毕竟我是我,我妈是我妈,我并不是很想变成她那样,虽然难免有时候又在自己身上发现她...

2019-10-30 22:19:35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过动症儿童”的故事。书的作者是一名家庭教师,这本书是她写在工作中遇到的儿童。我复述完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看完后倒吸一口冷气。 这位家庭教师一开始接触到这个初中三年级的女童时,孩子的母亲就很客气地说,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别让她在台...

2018-07-18 19:57:01

文/宝木笑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纪伯伦特有的敏锐不但成就了诗歌王国的一首传奇,更点燃了远隔万里的我们。纪伯伦生活的黎巴嫩,其...

2019-10-30 20:41:20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推荐语会不会误导他人,总之我看到后,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有点轻蔑的。“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听起来像是批判应试教育的,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好像也只是一句对做父母的不痛不痒的劝解。所以我想提醒的就是,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叙述水平都非常...

2018-07-23 06:16:21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看了这本书,我越发战战兢兢了,在我不那么成熟的年纪生下她,又让她经历离异家庭的困境,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我的孩子该如何保护她,如何不让自己变成怪兽妈妈,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母亲,我内心极其不安。孩子9月份就上幼儿园了,我的...

2018-07-31 00:24:42

几乎很少涉及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本是闺蜜看了后推荐的。 她塞给我的这本繁体字+竖版排版的台湾原版书,一开始还担心自己阅读起来会有障碍,结果完全没有问题。 抽出自己所有闲暇时间读完,虽然里面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阅读体验真的谈不上愉快。 作者是个台湾的家庭教师,在...

2019-06-21 11:11:16

在书页还没有翻到尽头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不是没有耐心看下去,只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某些片段开始穿插在我的记忆中,我开始回想自己二十年来所受的家庭教育,一个个小插曲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所以我在看完整一册的最后一个字时,慌忙又紧张地打开了电脑。 我是家中...

2018-11-17 12:50:58

文|圆心 亲子之间存在一种尴尬的关系——父母尽其所能给予孩子爱和帮助,孩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试图逃离父母。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孩子则嫌弃父母管太多。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高兴,父母恨不得寸步不离的“伴”其左右,就算掏空自己也无妨。 然而,...

2019-10-30 16:17:18

如果突然有人跟你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大多数家长肯定会马上反驳,“胡说,不是我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他/她就是我的孩子”。 这样具有挑衅的话语,足以刺激每一个父母那颗随时处在“保护孩子模式”的心。有人说,当一个人有了孩子后,就有...

2019-10-30 07:36:52

标签
教育,心理,台湾,文化,心理学,2019,短篇集,纪实文学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