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救了我

实用主义救了我

书籍作者:约翰·卡格 ISBN:9787553527000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787
创建日期:2024-04-26 发布日期:2024-04-26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让我们今天得以生存的真理,明天可能变成谬误。——威廉·詹姆斯《真理的观念》

你听说过“命运”吗?你害怕宿命论吗?你担心所谓“自由意志”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吗?威廉·詹姆斯觉得,如果不能好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人生毫无意义。于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抑郁,焦虑,尝试自杀。为了拯救自己,威廉·詹姆斯踏上知识之路,从此开辟实用主义哲学、实验心理学,成为美国本土*个原创哲学家、19世纪*尖思想家之一。

加缪曾说,回答人生的意义,就是回答了所有根本的哲学问题。实用主义的迷人之处,正是它对人生意义的解答和强大的心理自助色彩。实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它适用于所有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智慧的心愿:先行动,再相信;关注具体的生命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习惯;从而跳脱意义危机。实用主义哲学对人类心理状况的恳切关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现代思想,如存在主义哲学、粒子物理学等。

透过威廉·詹姆斯的生平,作者交织讲述实用主义哲学的发端和内涵;告诉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将实用主义哲学视为具有奇效的心理治疗工具,因为威廉·詹姆斯将哲学运用于自身抑郁症治疗的实践经验,从头到尾只为了拯救生命——他自己的,以及所有和他一样对生命抱有敬畏心的人们。


作者简介

约翰· 卡格(John Kaag),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哲学系主任、教授,专攻美国哲学。著作《美国哲学:一个爱情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 A Love Story) 获约翰· 杜威奖,《攀登尼采: 回归自我的心灵之旅》(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 是《纽约时报》年度编辑推荐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美国*个原创哲学流派、*具代表性的现代哲学之一,

竟发源于抑郁症患者在人生穷途的自我救赎。

直至今天,我们仍值得重走威廉·詹姆斯的心路,

用原汁原味的实用主义哲学撞开“活下去”的可能。

○ 威廉·詹姆斯是谁?

美国哲学、心理学之父,开创美国*个哲学流派、*个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实用主义哲学、实验心理学,“意识流”、情绪学说的创始人,代表作《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因为他,美国才得以跻身世界智力竞赛的版图。

这位被列入十九世纪*尖行列的原创思想家,出生于显赫家族的“富三代”,横跨哲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界的天才,实际上,是一个与重度抑郁症、恐慌症缠斗一生的“生病灵魂”。

他所有的研究和努力,都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最后,他的确拯救了自己,从谷底重生。同样,他也将拯救你。

○ 实用主义哲学是什么?

代表美国人精神的官方哲学,反对成见,反对权威,主张事物的意义应该基于事物及其实际效果,正如“人生的意义取决于生活者”。一种相信世界的无限性、多样性的愿景,一种不吝于付诸行动的信念。最重要的是,一种从现实出发的快乐生活方式。

○ 不是因为快乐才大笑,而是因为大笑才快乐

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

你播下一个行动,就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实用主义救了我》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1869年,威廉·詹姆斯正在崩溃的边缘。他向朋友亨利·鲍迪奇1坦白:“我是一个可鄙的不幸之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厌恶人生的感觉蹂躏着我。至于写信我应该是做不到了。”这时,他正迈向他的成年期: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詹姆斯会不间断地写信、写文章、写书,如毕生之志。他将成为美国哲学和美国心理学之父,这是他写这封给鲍迪奇的信时完全没预料到的。事实上,他时常挣扎着活到第二天。

詹姆斯这时刚刚结束为期十八个月的柏林短居,回到他父亲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房产居住。这趟旅程的目的是探寻健康与理智,结果失败了——更准确地说,结果严重地事与愿违,他的状态越来越差。回到新英格兰以后,取得医学学位的期许倒是给了他一点点快乐(他将毫不费力地实现)。他的心不在这上面,也不在任何事上面。真相或许是他心里一下子有太多事也说不定。

詹姆斯拥有多个领域的博学之才,这是导致他自我割裂的部分原因,他是诗人,也是生物学家、艺术家、神秘主义者。他受到太多方向的引诱,就像被绑在把人的双手、双腿往反方向拉拽的刑具上一样,因此,他一时半会儿无法动弹,前行或去往他处也不可能。他是一个由碎片拼凑起来的人,过去他几乎保持不了“完整”的状态。而且,他身上还有另一面:因为哲学而感到困顿。那些折磨了过往无数哲学家的观点同样令詹姆斯深陷,比如:人类被超出他们控制的强力所决定;人类悲剧性、无意义地听由命运主掌一生;人类竭尽努力也无法作为自由鲜活的存在者,以自己的名义行事;人类充其量是不幸被造出来的机器上的齿轮罢了。

无意义感是个问题,詹姆斯深以为然,它把他逼到了自杀的边缘。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他用红色蜡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人物速写:一个年轻人独自坐着,他弓着背,脑袋下垂。詹姆斯在图上题词:“我和悲伤坐在这里(HERE I AND SORROW SIT)。”但如果你看得仔细点,你就会发现有一根颜色很淡的线条改变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句中的“N”实际上是“M”。重新读一遍:“这就是我。”这是一幅自画像。

詹姆斯在晚年这样描述一种在哈佛随处可见的、打出生起就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这类人的人生只不过是一系列的‘之’字形:此刻箭在弦上的趋势,过会儿又由反面占据上风。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肉体交战,互不相容。反复无常的冲动打断他们最精心的计划。他们的人生是一场充满懊悔、尽力修复不当行为和错误的漫长戏剧。”这类人就是,用詹姆斯的话说,“生病灵魂”。这些人有可能从常春藤联盟高校毕业,同样有可能在距离哈佛中庭咫尺之遥的麦克莱恩医院里自杀。有传言说,詹姆斯自己曾到医院接受治疗,不过这种传言在他死后百年逐渐消失了。如今人们通常认为詹姆斯是独自面对精神疾病的,没有寻求医生的帮助。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他自己就是医生。威廉·詹姆斯的全部哲学从始至终都是为了拯救生命——他自己的生命。

哲学从来不是超然的智力训练或文字游戏。它不是游戏,就算是,也是世界上最严肃的游戏。它关乎一个人成为能够进行缜密思考的鲜活存在。我将会向读者展示詹姆斯的人生“救生圈”。当然了,人终有一死,无人幸免。但是,有些作家(特别是詹姆斯)通过维护和教会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从而帮助我们活下去,活到死为止。詹姆斯建构了一种他自称“健全心态”的哲学。它可能不是治疗“生病灵魂”的成方,但我认为算得上是行之有效的偏方。若不是我们之中有那么多人濒临绝望的深渊,那么这种哲学就没有存在的道理。2010 年的我需要它。那时候我三十岁,正在办离婚,看着我那个疏于来往的酒鬼父亲一点点死掉,还在哈佛做博士后——你猜我研究什么?——威廉·詹姆斯。我原本打算完成一部关于他的创造力概念的催人振奋的专著,讲他被称作“实用主义”的哲学具有怎样的拯救人心的效用。1900年,詹姆斯向他的读者们如此阐明“实用主义”:真理应该根据它的实际结果,根据它影响人生的方式来判断。这个想法很不错,但当人生被无意义感笼罩时就没多少说服力了。他懂得这一点,于是构建出一种哲学来应对这痛彻的领悟。我则花了相当惨淡的几年时间才掌握它。

我觉得威廉·詹姆斯的哲学拯救了我的人生。具体来说,它给了我不再害怕生活的勇气。这话的意思不是说它适用于每一个人。见鬼,它甚至不一定对明天的我有用,或者不一定一直对我有用。但是它真的至少成功过一次,那一次的效果足以让我对它报以永久的感激,也让我对这本书稍微乐观一点了。詹姆斯为当下时代的人们写作:有意回避传统和迷信,但极度渴求存在意义的人;物质富足,但抑郁、严重焦虑的人;重视偶像,但认为应该早早遏制名利生活的人。对于这样的文化,詹姆斯温和而坚定地主张:“别

害怕生活。要相信人生是值得过的,这份信念将助你把它变成现实。”情况好的时候,我生病的灵魂只是稍稍低语,詹姆斯的主张显得非常奏效。情况不好的时候,它帮助我咬紧牙关。后来我开始赞扬和感激詹姆斯的哲学,把它视为“救生圈”。我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友人、邻居以及有可能正在严重状况中艰难挣扎的陌生人。

2014 年,我骑车去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继续写这本关于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的催人振奋的书。我取得了一些进展:书看起来有眉目了,我甚至觉得完成它已不再是梦。那是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寒冷的二月早晨。不知道是什么驱使我选择骑自行车,总之我骑了,从查尔斯镇滑啊滑啊,一路滑到剑桥。骑行的最后一段路,我沿着柯克兰大道经过威廉·詹姆斯大楼前。不过那天这栋巨大建筑四周的道路被黄色警戒线围住了。威廉·詹姆斯大楼周围的传统建筑在对比之下显得低矮。哈佛大体上是以清教徒礼仪为理念建造而成的,根据“天堂应该留给上帝”的观念,建筑呈水平排列。这栋建筑却不谦卑。大楼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于1963 年由山崎实(纽约世贸大厦的设计师)设计建造,也是现在心理系的所在地。它不朽、严肃地矗立着,向有可能是哈佛历史上最伟大的人致敬。

站在威廉·詹姆斯大楼的楼顶,你可以用一枚石子扔中詹姆斯曾居住过的位于欧文街95号的房子。詹姆斯说这个房子是他的“乐土”:有复斜屋顶的三层殖民复兴风1 小楼,一楼有宽敞的图书馆,二楼有私人书房,看起来就是天堂的模样。往威廉·詹姆斯大楼的对面看,稍侧一点的方向就是哈佛中庭的爱默生大楼。二十世纪初,詹姆斯就是在那里发展出了哲学在美国的独立分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詹姆斯在学识上的“祖师爷”。他的《论美国学者》一文早在1837 年就预告了一种新的思想家即将出现,并且带领美国加入人类智力地图。等到詹姆斯去世(1910 年,68 岁),他已经杰出地完成了爱默生的预言。

威廉·詹姆斯大楼的15 层是这栋庞然大物内值得一去的地方之一,中心研讨室里悬挂着一幅詹姆斯的肖像:他露出四分之三的侧脸,望着窗外,锐利的眼神沿画布的边缘投射下来,穿过这所部分因为他而名声大噪的大学。从15 层望出去的景色是很壮观的,还有它距离地面约51米的阳台能给人一个崭新而绝佳的俯视周围建筑的观景角度。

站在约51 米的高空,人只需要不到4 秒的时间就能以每小时约112 千米的速度坠地。上一次发生这种事是在2014 年2 月6 日,冰天雪地。哈佛大学2006 年毕业生史蒂芬·罗斯从威廉·詹姆斯大楼的顶楼坠下,结束了他29 岁的人生,成为当年4 万名自杀者中的一员。一位在该大楼工作的教授这样报告:“我发现我们的日常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那位教授说得对,当天早上我也无法如常行事。我很确定,听到这类新闻会打断人们的日常。然而第二天的警察笔录中写道,罗斯之死是“无人问津的坠亡”,我打包票事实并非如此。事情发生后,我立马跳下自行车,挤进了在柯克兰大道的禁区外成群的围观者中,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顶着寒风驻足半小时后,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一致同意:合适的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个问题好极了,它蔑视试图囊括所有人

的普适答案。在这之前,我常常想我下辈子也愿意做哈佛新生。那种机会和特权(全然自由的体验)像是无条件的获赠,在外人看来无比优越。当然,史蒂芬·罗斯可能会说我这种想法又愚蠢又残忍。世上不存在什么“无条件的获赠”:表象具有欺骗性,自由往往伴随焦虑,特权也会成为始终压在肩头的重负,机会总被轻易浪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的人。

“人生值得过吗?”1895 年,也就是詹姆斯决定放弃自杀的25 年后,他仍然卖力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据詹姆斯的意见,确有一个答案既符合罗斯之死的事实,又或许能够挽救他的生命:“也许吧。”也许人生值得一道——“生命的价值取决于生活者。”有些人的人生或许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还是提早结束为好,比如史蒂芬·罗斯的人生。然而詹姆斯会提议,罗斯的人生也有可能不是这样的。或许直到情况变得不可挽回之前,他还有时间去实现人生的意义,去寻找,但更多的是去创造一些价值。

一个小时后,风雪中围观的人群散了,下午稍晚时分警戒线也撤离了威廉·詹姆斯大楼。我那天什么事也干不成,决定写这样一本书:介绍詹姆斯早已为诸如史蒂芬·罗斯这样的人留下的著作——关于探索人生价值之“也许”,以及他姑且得出“人生值得一过”的结论。我的想法是通过詹姆斯的智慧,传递他关于人生的种种感想:人的一生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可能性,人可以自由地、有意义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只是要冒点风险。詹姆斯在年轻时差点断送自己全部的可能性。到了最后,他从多种角度表明,自杀肯定是退出生命的错误方式。我们终会摆脱俗世牵挂,那一天不会很远。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在人间活下去,真正地生活的方式。


目录

前 言/ “厌恶人生”

第一章/ 决定论和绝望

第二章/ 自由和生活

第三章/ 心理学和健全心态

第四章/ 意识和超越

第五章/ 真理和结果

第六章/ 求知和希望

致 谢

注 释

推荐阅读

出版后记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