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小山河

小山河

书籍作者:葛亮 ISBN:9787533945732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55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小山河》是两届"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得主葛亮的首部散文集。
  葛亮生于南京,后远赴香港求学并定居。书中颇有情趣地描绘了香港生活的点滴,太平港、港大、红磡、荷里活道、椒盐濑尿虾、避风港炒蟹、雪冻豆腐花、张爱玲、太平清醮……于细节处彰显一座独特风味的海港城市。间杂作者对原乡南京的怀念,虽离故土心不离,追思先人,冷暖入心,情怀不解。或谈阅读与写作,娓娓道来,人文掌故中尽显风雅。

作者简介

  葛亮,一九七八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教于高校。
  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电影随笔《绘色》等。著作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2015中国小说排行榜""诚品书店2015年度畅销书榜"。
  长篇小说《朱雀》获选2009年度"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初以新作《北鸢》再次获此荣誉。

编辑推荐
◆两届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得主,当代华语文坛极具大师潜力的小说家
◆朱天心、严歌苓、王德威、阎连科、苏童、骆以军、蔡崇达等海内外文学名家联袂推荐
◆首部散文集,关于家族、原乡、阅读的印刻
◆无论时代怎么惊涛骇浪,人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要过
◆谈人文掌故,旧日风雅;亦品评美食时尚,当下风流。纪录其人生游走,及写作轨迹。谈及家族渊源,流徙变迁,冷暖入心,尤为动人。
◆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

前言

  一封信
  祖父的遗作《据几曾看》原稿中,夹着一帧相片,是一个端坐的中年女子。相片的一角上,有自来水笔写的"敏先"二字。这是祖母的字。祖母形容肃穆,目光沉郁,无一点闺秀气。华服之下,却有丈夫的气概。她怀里揽着年幼懵懂的孩子,那是我的父亲。拍照的时候,未预见家中变故。只是数年之后,祖父在中央大学教授任上染恙,是积劳成疾,终于不治而撒手人寰。从此祖母一人担起教养子女的重任。时事艰难,却未有过放弃,直至父亲兄弟三人大学毕业。次年,祖母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临去世时,只是说:不要走,我走了,家不成家了。因为祖母的信念,在以后的很多年,父亲兄弟虽分居各地,却始终团结如一人。这也令祖父的老友们感怀。
  多年来,《据几曾看》摆在案头。写作前后,我时不时会翻一翻。不为别的,只是视之为习惯,作沉淀心智之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祖父在四川江津,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经手著录藏品,一九四九年后,多转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旧年赴台,见之甚觉亲切。祖父工楷自书,辅以绘事,阐发画理。见之文字,如见其人。民国是个好时代,好在作文与做人的尺度。及至当世,仍可以之为鉴,躬身自省,反求诸己。世故人情,皆有温度。内有渊源,举重若轻。
  整理信札,得见祖父老友王世襄先生十年前为祖父著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临生副院长商讨插图并合作出版一函。王爷爷性情之真之挚,向为友人与晚辈感怀。六十年前,他与祖父一见如故。谈文论艺,若伯牙子期。祖父见背十数载,又承年迈老友为其遗作付梓奔波。旧年拙作《七声》于台湾出版。王爷爷欣闻之下,不顾耄耋高龄,特又为之撰写书名与扉页题字。如今忆来,仍觉暖意,因祖父书中品评艺作,现多藏于海峡对岸,王爷爷为玉成此事,极尽心力。唯录信中数语,以作感念:"兹为老友葛康俞先生遗著《据几曾看》出版事,向您求教。康俞先生为清华大学名教授、哲学家兼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之甥。一九四三年冬在重庆图书馆参观故宫书画展览,初与订交。此后谈艺,时有书信往来,直至一九四八年襄赴美。先生工书画,行楷醇厚有古风,山水萧散澹远,可与宾虹先生抗衡,文华尤典雅隽永,耐人寻味。惜英年早逝,使人感伤。遗著《据几曾看》一种,著录历代书画名迹一百九十六件,计一百九十四页。卷末有宗白华、启元白两先生跋,皆推崇备至。此稿已向北京三联书店推荐,建议影印出版,蒙表示乐于接受。当前主要问题在插图……由于所收多为尊院藏品,且手稿为繁体字,襄今年两地故宫联合出版已有先例,当属可行。如蒙予以考虑,至感欣幸。总之亟望老友遗著学术佳制得以传世,纯出个人愿望。为此而上书奉扰,有渎清听。诸祈鉴原,至感。"信札往来、序跋,皆是友谊见证,经得起时间研磨。故人已去大半,还有些重叠的掌印,惺惺相惜。宗白华的辞采,启功的温婉,手边的字里行间都还在。无奈人都走远,时代亦随之凋零。
  祖父的时代,人大都纯粹,对人对己皆有责任感。这是时世大幸。投射至家庭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谓家国,心脉相连。祖父为孩子取名,我大伯小名"双七",因生于抗战初期,"七七事变"国殇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他诞在一九四五年,取《满江红》的词意,有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意思。取名是家庭内细微事,却得见时世胸襟。
  写这本书,多半是有所牵挂,但亦不全是。或许眼前的时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已经过的一些,便写下来。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是为序。

目录

自序 一封信

第一章 人世

拾岁

城池

腔调

气味

春色

巫问

声音

第二章 人间

江南

舌尖

霓裳

暂借

书衣

先生

无珠

第三章 行间

诸神

追译

故事

生活

小说

文学

第四章 光景

出神

经年

沧海

镜像

世界

伶人

后记 笔记本

短评

封面设计得很好看,质感也很好。抓到一个明显错误标点的虫,但是不妨碍整体对于这本书的喜爱。

2016-09-09

从书中读到有关于南京的点滴,特别怀念上半年在南京转悠的日子,对这座城市的喜欢又多了几分。读这本书最大的悲哀在于自己所见所闻太少,不能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看风景。书中提及了很多书名、人名、电影名,有时间可以逐个了解了解~

2016-11-27

喜他谈香港 张爱玲笔下上海和香港的对立 他的平生求学写作揾工记事。但谈到文学表达手法考究,引经据典,阅读兴趣和耐心就难以为继了。一方面缘于他涉猎广深难免为理解文意的人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共鸣不到只怪自己读书太少;另一方面,引典到落论这个过程,在表达上有些曲折,把人绕在里头出不来,也是作者的改进方向了?

2017-01-08

很好看诶,有作者读书观影人生的体验,加上他的学术背景,“无论时代怎么惊涛骇浪,人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要过”

2016-12-23

五年后再读作者文字,还是喜欢《七声》

2016-09-04

标签
葛亮,散文,散文随笔,小山河,随笔,中国文学,中国,文学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