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徐州汉碑刻石通论

徐州汉碑刻石通论

书籍作者:武利华 ISBN:978750396714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981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徐州汉碑刻石通论》清样校毕,当重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思绪万千,觉着还是有些题外话要说。原本并没有撰写《徐州汉碑刻石通论》的打算,原因是以往徐州发现的汉碑资料太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徐州汉碑刻石的数量与日俱增,西汉刻石、墓阙题记、祠堂题记、墓志铭、禁令公告、镇墓石、黄肠石题记等竟达40余处,令学界惊叹。每当徐州发现一处汉碑刻石,就想究其内容,写出一篇短文放入书箧。时间历久,积少成多,一部书稿的雏形竟初见端倪,其间断续经历了20年。
  回想当年整理材料的时候,每天面对的是风雨剥蚀、磨泐不清的碑文,有时辨识一字要数日或更多的时间。汉碑的书写有些并不规范,增笔减笔、异体别字是常有之事。特别是字迹与剥蚀的石痕混杂一起的时候,辨字如丝分缕解,看碑久时,则眼花缭乱。故清人叶昌炽说:“释碑之难,又视校书为倍蓰,墨本模糊,裂纹蚀字,丰碑巨幅,必卷舒而阅之,非如书籍可以按页摩挲,老眼昏灯,愈难谛审。”为识出通篇文字,则按碑文的字数在纸上画出纵横方格,每识一字则插入方格,如填字游戏。当格数填满、疏通文义的时候,喜悦之情难于言表。碑刻研究枯燥但并不无味,当你自甘静寂地迷人这项研究中后,就会感到物我两忘,自得其乐。
  《徐州汉碑刻石通论》正是在每天面对这些绝世已久的碑文中一步步完成的。在对遗失的汉碑研究中,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囿于旧解,查找新资料补充旧说遗漏,言前人之所未言。在新发现的碑刻研究中,以辨析文字为基础,每字必找出典,以史为据,论从史出,不为新人耳目而游谈臆说。在文字释读中遇到不解和困惑,则不耻下问,求教方家,得到邢义田、姜生、陈侃理、鹏宇、刘志贤等秦汉史、文字学家的热。隋赐教,有时他们的一字之教,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徐州汉碑研究的过程也是自己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汉碑涉及的内容繁多,天文历法、典章制度、职官沿革、宗教思想、礼仪习俗、人物事迹、书法字学等无所不包。陈寅恪曾说:“自昔长于金石之学者,必为深研经史之人。非通经无以释金文,非治史无以证石刻。”碑学的研究须博涉群书,而每个人的知识都有他的局限性,当面对那些不熟悉的资料时,方感自己知识的浅薄,正所谓“学而知不足”。
作者简介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馆长,徐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原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985”三期改革性课题研究“中华图像文化史研究”主要成员。《中国画像石全集》(第四卷)、《汉碑全集》副主编。编著有《徐州胜迹》《徐州珍宝》《睢宁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汉风——石头上的史诗》(电子图书)《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下卷)《徐州汉画像石图像解读》《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徐州汉碑刻石通论》等多部学术著作。荣获文化部“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辑出版贡献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前言
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历史上,有些文明消失了,有些文明则不断壮大,以至于形成现代世界的格局。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面临一个新的调整,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导致未来社会的对抗。这个观点值得警惕,也值得研究。做好中国自己的事,勇敢面临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中国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清朝后期,由于没有科学民主的现代理念,曾经落后挨打,令多少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个甲子年的现代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崛起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发展,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要不断回溯历史,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求民族之根。当今世界的寻根与怀旧实际上都有现实的基础,它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在回溯历史的新的阐释中,一个新的历史轴心期即将来临。
  我们编纂《汉学大系》丛书就是为了探求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学术源流、基因谱系、思维模式、道德价值等,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复兴奠定基础。
  “汉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究其变化之因,皆因对“汉”字的理解与运用不同所致。“汉”字既可指汉代,也可指汉族,还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代称。“汉文化”可以指两汉文化,也可以指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汉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指两汉的学术文化,可以指清代的汉学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及海外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具体来看,汉学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引证取材多集于两汉。“汉学”一词在南宋就已出现,专指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清朝汉学有复兴之势,江藩著《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汉学又称“朴学”,意为朴质之学。“朴学”重考据,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现代“汉学”或称作“中国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或称“海外汉学”,是国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清代汉学的复兴是对当时理学思潮的反动,其学术动力就是来源于复汉学之古;钱穆在《清儒学案》中认为,汉学的兴起是继承与发展传统的结果;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等著作中认为,清代汉学思想的发展动力是“早期启蒙思想”。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徐州汉碑刻石概况
第二节 徐州汉碑刻石的史学价值
第三节 徐州汉碑刻石的文学价值
第四节 徐州汉碑刻石的书法价值

第二章
佚失的徐州汉碑
第一节 《高祖泗水亭碑铭》和《歌风碑》
第二节 荆州刺史度尚二碑
第三节 徐州“二严碑”
第四节 彭城姜肱碑
第五节 太尉陈球二碑
第六节 存目的徐州汉碑

第三章
西汉刻石
第一节 王陵塞石题记
第二节 “第百上石铭”考释
第三节 “元寿二年”刻石

第四章
汉画像石墓阙、祠堂题记
第一节 墓阙题记
第二节 祠堂题记

第五章
墓室题记、墓志铭
第一节 墓室题记
第二节 彭城相缪宇墓志
第三节 徐州从事缪纡墓志

第六章
《府君教碑》与《黄石公镇墓刻石》
第一节 袁贺《府君教碑》
第二节 黄石公镇墓刻石

第七章
画像石榜题、黄肠石刻铭与其他刻石
第一节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榜题
第二节 黄肠石刻铭
第三节 任仲高书“延平元年”刻石

结语
后记